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独资(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其矫正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者通过股东大会把经营权委托给董事会,这是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把经营管理权委托给经理层,这是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

  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认为,我国国有(独资)控股公司是由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监督者和员工共同构成的,具有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权制衡统一体。

但是,由于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董事会,国有控股公司也存在“一股独大”产权障碍,所以使其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缺失,由此造成国有独资(控股)公司治理结构“先天不足”,本短文探索通过完善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矫正或弥补缺陷。

 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独资(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其矫正

   治理结构的先天缺陷

  政府部门为什么不能亲自经营国有企业?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政府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能力也经营不好国有企业;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政府主要担负着社会和经济管理职能,政府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其行为目标是多元化的。政府如果亲自经营国有企业,就会把政府的目标强加给国有企业,就会重新回到原来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而企业(公司)的本质是盈利,是以追求盈利最大化为首要目标。所以,所有者代表(国资委)只能作老板,而不能同时兼作经营者。国家应该做好老板份内的事,而把经营权委托出去,于是就产生了国有控股公司中的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即通过股东大会把经营权委托给董事会来行使。但是,由于存在“一股独大”的产权障碍,国有控股公司股东会主要体现国家所有者的意志,所以使第一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并不具有实质性意义。

  如果说股东会是国有控股公司中的权力机构,由它来选择董事成员并组成董事会,那么董事会就是公司里的决策机构,即由董事会来掌握公司的经营权。从所有权的权能分解和分配看,所有者代表(国资委)保留剩余索取权和经营者选择权(选择董事成员并组建董事会),而把制定经营战略、方针和选择经理人等重大决策的权力委托给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里的决策机构。

  董事会制定出公司重大经营战略后,还要委托给经理人(阶层)来具体执行,这是国有控股公司里的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通过制定经营战略来保证公司长远发展,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战略的制定者却不能同时又充当战略的执行者。制定战略属于最主要的经营职能;而执行战略则属于最主要的管理职能,二者不能重叠起来。所以,公司里的日常经营管理主要是由经理人(阶层)来承担,经理人(阶层)是公司资源的主要掌控者。为了保证股东的利益,公司还要设置监事会来行使监督职能。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国有控股公司是由两层委托代理关系构成的分权制衡统一体。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经理层要向董事会负责;董事会要向股东会负责。在这里,“分权制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分权才能互相制约;集权就可能走向“独裁”;分权才能责任清晰、权力到位,这是现代公司理论即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和精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清泰最近又指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其实质是使经营管理权从所有权中相对分离出来。

  在股权多元化的公司中,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按“一股一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产生的;而在国有独资公司或“一股独大”的国有控股公司中,董事长却是由政府部门依所有权直接行政任命的。在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中,政府部门直接行政任命党委书记(董事长),意味着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在这个层面上,所有权和经营权还是合一的,并没有实现“相对分离”。也就是说,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么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还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缺陷的弥补与矫正

  基于上述分析,本短文认为:完善国有独资(控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解决好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即解决好董事会对经理人的委派,处理好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分权制衡关系。

  目前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际掌控资源的并不是经理人,而是企业的一把手即党委书记、董事长(有的由一人兼)。一把手(党委书记、董事长)虽然是企业资源的主要掌控者,但他们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的经理人。政府任命的董事长(党委书记)实际上是所有者和委托人的人格化;而经理人则是经营管理者和代理者的人格化。

  事实上,在国有控股公司,经理人及其职能被虚化、弱化甚至被取代。因为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一把手(董事长、党委书记)是由政府部门直接行政任命的,他是所有者的化身,他要向政府部门负责。正因为他是所有者的代表,实际上行使的是所有权,所以他才不能同时又行使经营管理权,否则就又回到“两权合一”的老路。

  从国有独资(控股)公司一把手(董事长、党委书记)实际掌控企业资源这一事实出发,本短文认为:在这类公司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实际上还是“合一”的,长期以来存在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国有独资(控股)企业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者缺位,而是经营者和经理人缺位,国有企业(包括一些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的经理人,经理人及其职能被虚化、弱化甚至被取代。

  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的缺失,股权的集中使得所有权和经营权事实上还是联结在一起。在国有企业短期内还难于实现股权多元化的条件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可行方式是着力于规范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即处理好经理人的选择、考核、激励及与董事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国有独资(控股)公司大都属于大型企业集团,实行的一般都是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其经营实体是总公司下面的子公司。在国资委和总公司关系层面上,国资委是所有者(代表),总公司是国有独资或控股公司;而在集团内部,总公司成为所有者代表,由总公司投资形成下属的全资或控股、参股子公司。这样,在集团内部,通过规范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强化子公司经理人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通过强化对子公司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阻断国资委与总公司层面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缺失向子公司的传导,使经营权在子公司层面从所有权中相对分离出来,或许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可行设想。其具体思路主要是:

  既然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的缺失是由政府部门(国资委)直接任命一把手造成的,而这又是“一股独大”产权格局条件下暂时无法避免的;那么,大型国有(独资)控股企业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一把手,就不要再采取任命制,而要公开向社会招聘子公司正职。这里就不仅涉及到经理人的选择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经理人选择者的激励问题,钟朋荣等对此有过专门论述。与此同时,还不能回避“党管干部”和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等问题。相应的,可设想子公司党委书记由总公司副职领导兼任。这些问题,要另外专门探讨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4249.html

更多阅读

掌握规律 洞察真相 掌握规律(中)— 酒类营销的108条博客

   一、战略方向篇  39、预测白酒行业,还有许多方向可以尝试,以求得业绩增长。  (1)酒体技术或包装材料进步,驱动业绩增长。  (2)市场投资顺序、结构的创新变化,改变竞争的优劣势,推动企业进步。  (3)渠道对象、渠道模式的变化,改变

公司估值(四):盈利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公司的增长率可以由历史数据或分析人员的预测来衡量,但它最终是由公司在产品线、边际利润、杠杆比率和红利政策等基本方面所作的决策而决定的。一、留存比率和股权资本收益率计算增长率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留存比率(公司留存收益占

股经论谈(五):股票投资的行业分析

笔者声明:“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笔者进行股市分析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股民(投资者)据此入市操作,风险自担。首先要说明的是,投资股票行业分析很重要,股票投资的行业分析是介于宏观经济分析与公司分析之间的中观层次的分析,包括

股经论谈(四):股票投资的技巧漫谈

 笔者声明:“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笔者进行股市分析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股民(投资者)据此入市操作,风险自担。股票投资的技巧,可以说是一些常识的积淀,可能适应于一时一地,但绝不可能成为永久都可套用的真理;可能适应于某些

股经论谈(三):股票投资的策略分析

 笔者声明:“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笔者进行股市分析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股民(投资者)据此入市操作,风险自担。股票投资是风险大、难度高的投资方式。股票投资者要想使自己的投资获得成功,必须明了股票投资的基本策略,依据一定

声明:《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独资(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其矫正》为网友菊花碎大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