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过往所有的成败得失功过罪罚都会在某一时刻显现,企业的发展历史也是一样。家族企业作为世界最原始和最古老的商业形式一直久畅不衰且依然有着不老的容颜,我们敬慕那些成功领导“家族战舰”智慧英雄的同时更应该记住他们的历史和贡献。
百富榜上的地产家族
2006胡润百富榜的公布再次让全国人民把目光聚焦房地产: 在“2006胡润百富榜”500名富豪中,前10位中有6位是房地产行业.而榜单前180位中房地产企业数量则达到60家,占据1/3天下。毫无疑问,房地产业是造就富豪最多的行业,前五十位房地产富豪的总财富达到2010亿元,平均财富40.2亿元,而上榜门槛高达15亿元,是所有行业榜单里最高的。用胡润的话来说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等都是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推进器。”而根据胡润随后推出的“房地产富豪榜”显示,五十家上榜企业中,有十五家拥有或即将拥有地产类上市公司,而前四强都是海外上市公司。在企业总部所在地的排名上,上海、广州、北京这些一线城市位居前三位。
在“胡润百富榜”推出前,有不少人猜测房地产富豪可能会大幅度被挤出榜单,但结果却正好相反。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房地产商在中国政府宏观调控前就已获得大批土地并且积累了相当实力。但是也由于受制于宏观调控,在胡润排行榜中可以看出,资金链充裕的房地产商的财富增长情况明显好于资金链相对紧张的房地产商。而且对于在富豪榜排名偏后的地产富豪则比较容易被挤下榜单。
2005年胡润百富榜前十位中至少一半左右的富豪与房地产业无关。现在,房地产对“头牌”富豪的贡献效应日益加强。统计显示,在上榜的行业中前三位分别是房地产、制造业和IT。其中,房地产仍以25.5%的比例排在首位。2004年和2005年,房地产富豪在胡润百富榜占比分别为45%和28%。
在这些企业中事实上的家族企业占据了相当部分,人们开始再次把眼光对准这些企业,而地产家族一时也成为人们谈论的最大话题之一。在前十位富豪中,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有6人,广东4人、上海2人。分别是合生创展的朱孟依、富力集团的张力、恒大集团的许家印、雅居乐集团的陈卓林家族,上海世茂集团的许荣茂及上海和新加坡拓业的仁恒集团的钟声坚,主营其他业务但在房地产业有所涉及的包括国美集团黄光裕以及中信泰富集团荣智健。这些企业无论是何种管理经营方式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财富几乎都集中在少数几个人手中,具有浓厚的“家族企业”色彩。其发展历程与成长道路也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正是这些卓而不凡的“家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铸就了中国房地产迅速走向辉煌。与次同时,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企业的成长历史。。。。。
历史渊源与成长之路
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家族企业在中国也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从明清的富豪商贾、红顶商人到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无不渗透着家族企业的身影。在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源远流长,自明以来,中国商品经济的经营单位便由小家庭自然地扩大为家族集团。中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徽商就是巨大家族式的工商业集团。1949年之前,中国城市的生产资料依然归家庭私有,工业经济落后,多数城市家庭从事手工业生产和经营商业店铺。我国农村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归家庭私有,农业生产也以一家一户的形式进行。 1949年之后,主要生产资料已转归全民和集体所有,随着工业经济和社会化大机器生产的不断发展,多数家庭已丧失了社会生产功能。社会生产开始从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转到工厂企业之中,城镇家庭就业人员成为多个企业单位职工。在中国城市改革之后,最早兴起的自由企业组织也是由家庭组织直接衍生而来。这就是所谓的个体工商户。
中国最近一轮企业迅速发展的历史事实说明,在家庭这种古老的组织中,仍然蕴藏有相当神奇的力量。在当今中国被人们称之为“温州模式”的温州经济,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家族制经济。温州家庭工业的最初崛起是依赖于血缘关系的凝聚作用,并由此一层一层由里向外推进,形成“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这种块状经济是家族企业的扩大化,是“血缘性的地缘”。值得注意的是,带有浓厚家族色彩的“温州模式”不仅广受推崇,也的确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展现了独特的活力。
中国最有名的家族企业当数荣氏家族,在1873年,荣氏的族谱已经记载到了第三十代,他们的企业目前由荣智健掌控,但业务已经不是祖父荣德生二十世纪初经营的面粉生意了,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重要方面包括房地产、证券、金融等。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涌现出了几百万家族企业,最著名的有四个企业,其创始人在首富榜上轮回登榜,那就是网易的丁磊,盛大陈天桥,国美黄光裕,百度李彦宏,这四家企业全部都是家族企业,他们的成功成为中国家族企业的最优秀代表。
在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家族型企业的崛起。这个过程是随着“国退民进”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而形成的, 80年代初开始搞活大中型企业,90年代转向“脱困”,2000年后国企退出竞争行业。有人把这个过程形象地比喻为“国老大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许多研究数据表明,家族型企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地发展,是中国经济保持不断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目前,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中国家族型企业,大都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古典式家族企业组织形式。地产家族企业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共同成长起来的。80年代开始,中国房地产开始在中国南部显山露水,一部分有胆识的人开始在房地产行业试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业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开始逐渐形成,此时,以华南板块为代表的华南地产此时成为中国地产的象征,到90年代初,富力、合生、恒大家族企业开始等上中国房地产历史舞台并逐渐树立自己在房地产界的形象。而早在80年代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新世界等香港地产巨头在香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仅前两家资产加在一起就有5千亿港币的市值,显然华南地产企业的迅速崛起也因为受到香港房地产的强大拉动力。
不可抹杀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历史成就了这些企业但是也带来了不雅的争论:房地产企业是暴利行业,它的快速成长建立在对广大“房奴”的掠夺的基础上。果真如此吗?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我们认为,房地产虽然是中国经济中利润最高的行业之一,但是它为中国经济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同样也应看到这些企业对历史和国民经济的贡献力,特别是其中的家族企业更是在就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相当贡献。
家族企业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在各国GDP的比例中,韩国是48.2%,马来西亚67%,泰国和中国香港五个最大的家族体现了26%的市价总值。美国的家族企业创造了78%的新增就业,雇佣了50%以上的劳动力,创造了全美GDP的50%。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大陆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了90%以上,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外商投资企业和国营企业不是主要的力量,主要力量恰恰是家族型企业。在广州地产界,家族型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几乎已经占了整个广州房地产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个份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04年,恒大集团销售了52亿元,富力集团广州销售了32.3亿元,城启广州销售了22亿元,雅居乐集团销售了30多亿元,祈福新村一个楼盘销售了16个亿。此类数得上号的民营企业或楼盘,已统计的销售总额约有270多亿元。如果再加上合生等部分还没有统计的民营企业,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出广州十区一手商品房交易金额560.2亿元的一半。这些企业都是家族企业优秀的代表,他们在广州的地位和对广州作出的贡献绝对是其他房地产企业远不能及的。
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家族企业更是做出了较大贡献。在2006年11月17日江苏南京举行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论坛上,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有句话很有说服力:“如果中国没有了民营企业,结果将会怎样?别的不说,至少约有3亿人会失业。”如果要靠国企和集体企业解决中国的就业,中国现在每年将有上千万的人重走上山下乡之路,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的崛起,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走进城市,和城市大量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在过去的28年里,中国民营经济经(其中家族企业占了较大比例)历了强劲发展,2001年至2005年,民营企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年增28%,5年共增长246%;税收年增20%以上,5年共增长6.3倍。现在,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创造了中国GDP总量半壁江山;创造了非农产业80%的新增就业岗位;提供了全国1/5的税收。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非公有制经济(这里当然包括家族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在促进经济增长、活跃城乡市场、增加政府税收、密切地区间经济交流、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法制健全等诸多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而且对解决社会就业难题,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
每一个企业都有着曲折艰辛的历史,家族企业更是如此,从“一人顶天”到万人相扶,历经的魔难不可算计。家族企业的历史就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历史缩影,古往今来,家族企业一直贯穿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脚步并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而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过是千年传奇的一页,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