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危局 遭遇金融危局,历数风投市场品牌竞争的秘笈



系列专题:品牌竞争力

在过去的几年间,伴随着风投资本对于互联网产业的巨大推动,风投中国风迅速在国内市场流行了起来。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经济衰退、市场剧变。眼下,大批风投资本强势进驻国内快速消费品领域的趋势锐不可当。

现如今,在很多场合,人们言必称风投,有关风投资本的热点话题瞬间变得炙手可热。虽然,风投基金成为了时兴焦点,但是伴随着世界知名的投行以及咨询公司的汹汹来势,风投在中国的市场竞争愈发变得更加惨烈了。换句话来说,风投资本的市场机会将变得越来越小了。

风投的美国情结

经过多年的发展,风投的标准化作业已经越来越规范,也就是说现阶段:中国和美国VC运作机制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笔者据了解获悉:以前赛富一期的投资委员会都在国外,投资决策机制大致构成是:美国3票、日本2票、中国1票,中国的团队没有决定权。而现在,包括塞富等大部分风投基金都已经开始由中国本土的管理团队来进行决策。

在回报机制上,中国的大部分基金已经向美国看齐,实行合伙人制。2005年以后成立的新基金,即使一个刚入行的生手,他一进来也会很清楚,如果基金成功的话他将来能获得多少回报,不光是工资,还有分成。如果有哪个基金不是这样,他的团队里能干的人一定会被别人挖走。

基金的融资金额也不是问题。今天在中国,管理2亿美元以上的基金就有几十个,而5年前寥寥无几。

中国VC和美国VC真正的差距已经不在于机制,而在于投资什么样的案子。

中国和美国的VC在理念上有相通的地方,比如竞争理念:要勇于领先于别人、勇于孤立,别人都没看准的时候,你如果看准了,就应该去做。

但是,中美之间地域文化的差异又非常大,一味照搬美国模式可能无果而终。比如美国互联网、宽带、电脑非常普及,但人工非常贵,用计算机或者互联网可以降低人工的成本,所以对电子商务很看好。而中国不一样,互联网很贵,普及率相对于美国低很多,人工反而便宜,而且很多人家里没电脑,但一家一个电话,一人一部手机,打电话就能送货上门,这就是中美电子商务一个本质上的区别。

据笔者的了解,过去几年在中国投行里运作得很成功的,大都没有特别按照美国的模式进行运作,因为中国是很不一样的市场。据媒体资料显示:2006年、2005年中国风投市场的前十位领军人物中,王功权、章苏阳、周全、沈南鹏、吴尚志等等没有一个人曾经在美国做过VC业务。

风投的基因移植

据权威媒体的披露和报道:“风投VC在中国的投资,成功率其实不高。”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改革开放引入外资,最早大部分都是产业投资,而且主要是合资公司,国企背景的中方一定要绝对控股,这其中演绎了无数成与败的故事。但以前没有什么VC的案例版本和故事情结,因为VC这个产业在中国还不够成熟,没有人证明可以挣钱,投资VC的主流资金都不来中国。而最近几年间年投资VC的主流资金蜂拥而入,因为有人证明在中国做VC可以赚钱,比如说盛大、百度、分众等等。这是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同时说明,原来VC在中国的成功率不高,模式也不对。

笔者在同众多风投机构的基金经理在沟通的过程中获悉:到目前为止,中国风险投资的回报率还是不够高。美国可以出现Google这样的投资案例,投进去几千万美元,拿回来几十亿美元,顶级基金如KPCB、红杉等支持过的公司可以占到纳斯达克市场一个相当的百分比。但中国再好的回报也没有特别高,像盛大这样的回报,基数大,但回报只是十几倍,IDG有些项目回报超过50倍,很了不起,但那是1999年左右投的,基数并不大。这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其一,中国不是短期内可以产生突破性技术的市场,而只有突破性技术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才有可能获得非常高的回报;其二,中国的并购市场很差,尤其在大企业收购小公司的市场领域,VC的退出渠道很少,而这就对于VC的投资成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风投领域还存在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VC投资一个公司赚了100倍,但很可能有50个投资的公司都死了,这在美国是很普遍的现象。可是像Google这种项目在美国尚不多见,在中国短期内更不可能发生。中国到目前为止,回报倍数稍大一点的投资通常是投了一个小数如100万美元,花了六七年的时间赚了100倍,虽然很了不起,但这才一个亿。

所以,在同笔者的沟通中,风投资本的资深人士就向笔者透露:“VC在中国不能投很多小的公司,而不去管他们是否都能成功,因为VC的回报不够高。对于大部分基金来说,当失败率为20%,整个基金刚刚打平,如果投资失败率大于20%,那这个基金可能就赔钱了。”

后来经过多方面渠道的了解和征询,此话果真不无道理。很多资深VC都有着这样一个很深的感触:一个企业要成功非常不容易,什么事都可能把它搞垮,很多随机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每次企业都必须做一个判断,而那个判断可能决定企业是否成功。

本土化进程遭遇拐点

前不久,笔者再同某国际知名风投公司的中国区高管在茶叙探讨的时候,期间这位资深人士就大肆感叹:“在过去的三年间,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心态,投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已经颇有规模,过些时间就上市了,也不用VC干什么事——这是大家都很想做的事,遗憾的是这种机会以后会越来越少。”

仔细探究和品味之余,笔者认为此话确是很有见地。在现实中,稍具规模的公司在董事会层面的决策就更重要,一个闪失造成的挫折可能要几年才能修复。或许一个VC投了一个特别成功的公司,没什么挫折就成功上市了,但可能价格很高,投资人没有挣到钱,这对VC来说也是失败的。

 乐视危局 遭遇金融危局,历数风投市场品牌竞争的秘笈

急功近利的投资心态导致VC们一碰到规模稍大一点的公司,全都扑上去抢。但回顾一下历史上回报很高的投资,反而是当时不被人看好或者大家看不太懂的项目,或不被人重视的行业,可能只有一两个人看懂了冲上去,很多实力型风投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都普遍认为这才是VC这个行业在中国市场未来的竞争出路。

除此之外,很多创业者以及企业经营者在意识上也存在着的误区,他们大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不仅是钱,而是有人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关节上帮他做一个判断,找到合适的资源,使公司往合适的方向走。从创业、拿到投资、发展、上市到上市以后保持业绩的增长,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某一个节点,这个公司到底值多少钱其实并不重要,但是企业家和VC却都有可能为了账面上的利益,而做出对公司发展不利的事情。

中国的创业者在融资时喜欢找很多VC谈,谈完之后心目中有了一个价格,然后拿着这个价格找他想要的那家VC说:“别人给我这个价,你也得出这个价,要不然我就要他的钱,和他合作了。”

……

现在VC手上拿的钱太多了,如果企业或是项目竞争优势鲜明、绩效和规模稍具行业影响力,大批风投公司都会抢着跑过去投钱,而这时企业经营者的选择就很重要了。如果企业经营者对于风投的运营流程略知一二,就应该有空去找找身边的那些接受过投资而且已经成功的企业家,请教一下他们在拿到投资之后都有什么感触?!投资人是怎么帮他的?!在他碰到困难的时候,投资人是什么样的态度?!

也许当事人就会自然地发现,VC在创业公司成长的过程中究竟起什么样的重要作用。也有投资人为了自身利益做出牺牲公司利益的事情,这样的VC你就要躲远一点。退一步讲,一个不够好的VC也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的损失。

所以,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的企业经营者一定要重视投资人的价值,要选择有品牌的专业投资公司,而且一定要找懂这个专业的投资人。有些企业家做到一定规模就说:“我不需要别的,我就需要你的钱。”其实这是错的,他毕竟没有经历过一些事情,他可能有从零做到1000万美元的经验,但是从1000万做到1个亿需要完全不同的经验。他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方式运营,可能就做不大。

此外,据风投资本专家给笔者分析:在过去的几年间,大部分能够拿风投资本的国内企业经营者,大都有一个共同属性——其企业的团队组织以及执行力都非常强!

风投对企业家的要求

在过去的几年间,伴随着中国风投市场的风生水起,大批来自美国的VC蜂拥进入中国,知名的VC大部分都已经进来了,尤其是硅谷的,他们集中在一起,竞争激烈。

此前就有专业人士预言:“现阶段,国内市场新的基金去美国融资已经不是一件难事,如今中国市场已经拥有了足量的资本屯粮,但是,对比之下缺失的却是一个成熟的创业家阶层。”

中国的创业者很多,但很多人根本不具备创业家的素质。一个创业者一定要把一件事做到一定的程度,才够格做一个创业家。谁都可以有一个想法,但能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这才是最关键的。创业者肯定要先有一次经历,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学到很多东西,他就变成熟了。

任何人都有第一次,他一定要自己去试,不然就没有理由成功。投资者不是慈善机构,我们要为投资人创造价值。早期上市的公司如UT斯达康、亚信、新浪、网易等都已经取得成功,并且进入了第二次创业生涯,但这个群体还不够大。一个成熟的创业家阶层,将成为下一个创新公司的天使投资人。

美国的VC行业已经历经了愈40年的历史,据统计,VC的平均回报率反而低于债券一类的相对固定的回报,就是说可能是20%的人把大部分的钱都赚了,20%的人连内衣都输掉了,其他人可能略微有一点赢利。据风投资本权威人士给笔者分析:中国国内市场真正的VC起步是在2005年,但是很多VC却还处在起步阶段,历经了几年的市场洗礼以及业务锤炼,大家的机会基本上已经处在了彼此平等的水平线上,也许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刚刚开始,10年以后或许才能看到优胜劣汰。

目前还很难看出哪个VC在中国做得好,哪个做得不好。根据国内风投资深人士的观点:在接下来的3年内,只要有战略的VC,成功的机会就很大,而那些忙忙碌碌随机寻找机会的VC可能不会很成功。

纵观在中国投资的VC,其实各有各的战略:有选择早期阶段的,投资很多早期的案子,希望由少数成功带来巨大的回报;有选择行业的,在细分行业里投很多项目,好处是在这个行业里积累了非常多的资源,坏处则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有选择规模的,比如在3000万美元以上规模的创业公司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有选择投资在短期内可以退出的公司,比如希望占到中国2012年IPO公司的30%;还有一个战略是,投资可以改变这些行业的公司。

风投市场的品牌竞争

在笔者的记忆中,IDG全球副总裁熊晓鸽曾经说过:“中国的VC要慢慢树立自己的品牌。品牌是什么?品牌就是一以贯之的做事方式,大家认可一个品牌就是认可一种保持一致的做事方式,认可代表信任。”KPCB发展了几十年,在美国成为最佳品牌是因为它一贯性地创造非常优良的业绩。约翰·杜尔可以准确预测下一个趋势,在这个趋势变得明显之前,就出手投资了整个产业最有价值的节点。其次,它在业界有很好的信誉,用行业资源帮助创业企业家走向成功,这也就是它的做事方式。

在同风投行家交流的时候,笔者获悉:对于创业者或是企业经营者来说,在选择投资人的时候,主要有三项指标需要权衡:其一,首先要看负责项目的合伙人状况;其二,其次再看这个VC一贯的做事方式;其三,要看投资人积累的整体资源。

当然,说到哪里都不能摆脱掉中国的地域文化情结,不管基金有多好,跟你合作的这个合伙人或项目经理一定要和你合得来,而且他能够看得懂你的商业模式,是否熟知和懂得这个行业。一个企业家选的不是谁给钱,选的是一个合作伙伴,能够长期共事,大家能够相互照顾对方的利益。

此前,电视媒体的财经新闻曾经报道:美国的市场发展到现在,对于VC来说,很多机会已经不再有,因为市场太成熟了。VC最后拼的是品牌,拼的是对趋势的判断,还有基金是否积累了好的资源。一个VC的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对企业家的帮助,都会赢得一个加分。一个VC为它的投资人每带来一次巨额回报,它的名下也会获得一个加分。久而久之,投资人愿意给最好的VC以更高的回报。美国前十位尤其是前几位的VC总是可以挑选送上门来的待投资预案,因为它们有好的声誉,即良好的做事方式、良好的判断,总是给创业家带来好的资源,使得它们投资的企业成功率大大增加。

立足于目前国内的风投市场,现阶段人们还大都很难区分出风投资本的品牌价值,这主要是因为风投资本的品牌建立需要时间周期和成功案例的累积,眼下,几十个VC彼此之间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很多投行的资深人士都是一头雾水,更不要说初来乍到的企业经营者。风投资本的品牌价值至所以很难定位或是很难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大家彼此之间评判的标准不一样。现在很多人评论VC,都以“基金有多大?”、“有多少投资额?”来衡量,或者说“谁投的公司在纽交所上市了,在纳斯达克上市了!”,而没有评论“哪个VC特别懂得哪个行业?”,“和企业家的关系如何?!”、“在企业的关键节点做了哪些贡献?!”、“谁提前预测了发展的趋势?!”、“预先站了位!”等等。

中国的VC市场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大家喜欢谈热点,说这个热那个冷。热是什么意思?热就是在某一个领域大家投了很多钱和很多公司,所以称之为热,被炒热是坏事,因为大家会比较盲目,都一窝蜂去投,可能前三个投资来还可以成功,再往后就不一定了。

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国的创业者还是喜欢拷贝美国的模式,美国有YouTube,中国就出现无数视频网站;美国的MySpace火暴,中国也出现很多相似的公司。其实拷贝美国模式是2000年中国VC的投资方式,因为当时在中国做事的VC没有决策权,只有拷贝美国模式的公司才能使坐在美国的投资委员会看懂,才可以被批准。

所以,创业者和企业经营者不能因为大家一窝蜂投什么,就做什么。企业决定做一个项目或是经营一项事业更不应该仅仅因为可以融到资金,而是这件事在商业模式上的排他性优势以及其特定价值。

(原文发表于《销售与市场*化妆品观察》杂志3月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4543.html

更多阅读

管理案例:乐视网并购花儿影视内情,产业生态链待考

管理案例:乐视网并购花儿影视内情,产业生态链待考  因收购花儿影视迎来股价飙升的乐视网遭遇媒体质疑,认为其16亿元收购花儿影视与乐视新媒体的草案存在数据错误。  受此影响,乐视网于10月11日临时停牌。10月14日,乐视网发布澄清公

乐视ceo贾跃亭 贾跃亭赌身家 乐视网“硬启动”

     不管局势如何变迁,视频行业终究还是一个“拼钱”的领域。  近日,乐视网董事长贾跃亭质押近八成的股份用于个人投资。据乐视网发给《中国经营报》记者的公告称,公司将向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申请短期流动资金贷款9000万元,由

乐视资金链断裂的后果 万达资金链的秘密

  南万科,北万达。一个是住宅房,一个是商业地产,成了房地产市场最简单的分割。   2011年,楼市不断面临调控,房企一直都在“过冬”,然而这更多地是针对住宅房。相比住宅房的繁荣,商业地产才刚兴起。万达一直在打造它的商业地产帝国。

声明:《乐视危局 遭遇金融危局,历数风投市场品牌竞争的秘笈》为网友浮夸了年华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