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感应管理之路》
30.回乡的状态
——路是路,水是水
1990年,我们团先后有73位基层干部回乡探亲。每人假期少则有半个月,多则一个半月。我发现他们探亲归队后或多或少都有些变化。大家说话更实在更有乡味了。相互间的交流更为真切,好像更有人情味了。这种小小的变化在团队存在是好现象。
当时,只是有这样的感觉。后来,我连续注意了三年,发现当时的感觉是准确的。基层主管探亲回乡归队的变化,主流是好的,对部队建设有好处。
于是,1995年转业回地方后,我继续留意这点感觉和思考,结合工作、交往,收集军队、地方一些管理者对回乡的反映。发现大家这几年回乡的情感和收获有新的变化。回乡看望亲人,享受亲情、乡情这些感受是相同的。而主要的变化是,大家明显地流露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切、向往乡村的宁静,也流露出回乡得到放松的心情,有的对如何看待成功、看待管理成效的言谈似乎较以前也有所不同。
管理者想回乡的程度也有些变化:
这几年比前些年很想回乡的更多,尤其是企业管理者更为迫切。也许这些年企业老板们太累了,该抽空回乡,找一找新的感觉了。
那么,让我们走上“回乡”的路,经历心灵故乡回归的体验。
我们与自然、与天地同行。步伐与思绪共同流动,卸掉重重叠叠的心灵屏障,轻装上路,从从容容,让心灵与乡路沟通。
如果有水就循岸而行,倾听水声叮当,淡看水波的涟漪;如果有树就先不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细细地瞧一瞧树叶的颜色;见到绿野,就全身心步入自然,听虫鸣鸟叫。
最好享受乡夜。打开心灵的感觉,抬头望夜空,分辨哪是星星的细语,哪是月亮轻柔的滑动,哪是云朵的长裙飘拂。静静地听夜,真正地享受夜的脱俗,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让浮嚣市声远远离去,你会感到镇静和放松、惬意和平静,感到与宇宙融为一体。
经过回乡听夜,我们将重新认识和觉悟,将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绩效,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是真正的美好。将对照心中产生的新的标准,思考今后如何对待家庭、朋友、社会和环境;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思考如何在履行工作职责、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履行好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责任;在尽心服务团队的同时,有时也让心灵回乡,让疲惫的生命真正地回家。
这样的回乡,不只是一般心绪的松驰,也是心灵的放牧。正如著名学者金马所说:“让所有烦恼,在自然的甘露里洗一洗,在清净的绿色中泡一泡,还它以自在的风貌。”“心同野鹤与尘远。”借大自然的特定氛围感化人的自然性情,争取使自己“越来越与宇宙万物和谐一致,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成为宇宙的‘朋友’,而不是生存其间的陌生人”。
经过回乡的洗礼,管理者会少一些浮躁,多一分朴实。而实在正是企业文化、团队文化的基础,是企业创造绩效、社会创造财富的正确途径,是生活、工作的真谛。记得李瑞环同志于1990年5月在听取珠海市领导班子汇报时,讲了一段话,很有“乡味”。他强调领导干部工作要实在,“我们要祖祖辈辈地过日子,不能搞得那么紧张,东一个口号,西一个名词。要规规矩矩的,有条不紊的,路是路,水是水,花是花,草是草,上班是上班,休息是休息,这才是生活,这才是社会”。
2005年9月22日,李敖在北京访问,邀集儿时在北京新鲜胡同小学就学的十位同窗聚会,唱起了当年的“童子军”歌:“你我同在一群中,感情一直都相通。你有快乐,我分享;我有忧愁,你与共。彼此砌金石,日月明照此寸中。”寄托他们对那段记忆的共同感受。这实质上也是进入回乡的状态。
经过回乡的洗礼,管理者在思考创新的同时,应该同时想到,创造只有源于自然,与自然协调,才更有生命力。比如,根雕作品广受欢迎,就是因为创作体现自然。艺匠往往利用某天然的形状,匠心独运,稍加修饰成不见斧凿刀痕的作品。又如,唐、宋、元的玉器之所以被视为举国珍品,就是因为在制作时赋予“与天地对话,和自然共舞”的底蕴,许多作品都充分地展现大自然生机无限的况味。最著名的是“翠玉白菜”。这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品,有人推断说是清末璞妃的嫁妆。这件作品顺应自然的形色,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搭配得和谐而圆满。国内外游客见到无不交口称赞。
朴实、自然可以融入管理中的方方面面。朴实、自然,才更有生命力、影响力,才更能得到社会、得到大自然的呼应。有影响、有呼应、有需要,当然也就有市场。
保持回乡的状态,能赢得生命力。能使管理者领悟创新的真谛、管理绩效的真谛,领悟生命的真谛。
当然,生长在城市的管理者不存在回乡。但是照样可以去拥抱大自然,去追寻朴实、自然与宁静,照样可以在心灵中培育回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