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安市第100家博物馆——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落户曲江新区,并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标志着西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 记者采访发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曲江新区的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不仅吸引了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落户,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捧着金碗讨饭吃”的民办博物馆“中国式”生存之困,对西安市打造“博物馆之城”计划颇有示范和带动意义。 博物馆聚集地 近年来,西安博物馆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由此,2010年3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博物馆之城”计划。 此后不久,曲江新区便在全市率先启动了这一计划,并成立了“博物馆之城”工作领导小组。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截至目前,曲江新区及辐射区已建成开放和在建的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共36家,呈现出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各放异彩的良好态势,并计划在未来5年中,力争实现博物馆及文化场馆总数达50座,涵盖历史、军事、宗教、民俗、科技等多个方面,形成主体鲜明、门类齐全的“博物馆之城”构架。 在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曲江新区为了促进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走向自主繁荣的良性发展态势,还决定成立博物馆公共综合服务平台。据悉,这一服务平台主要为区内博物馆提供申办咨询、管理咨询、项目规划、信息化服务、产权交易、科技提升、文化交流、品牌包装,开馆及活动宣传、会展布置、文化氛围营造、指导性出版物编写、整体CI识别系统策划设计、创意产品设计研发等服务。 政策强劲助力 在西安进入城市价值充分兑现和发展加速提升的重要时期,如何让“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气质,散布于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 未来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如何成为塑造西安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如何破解西安在博物馆建设上的相对滞后,偏重于专业性,展示手段单一,缺乏亲和力,相关产业和市场尚未激活等诸多难题?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各博物馆面临的迫切问题。 为破解上述种种困惑,曲江新区印发了《西安曲江新区关于鼓励扶持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政策上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
![曲江:破解民办博物馆生存之困](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581872155555.jpeg)
《决定》明确指出,对于该区新建的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一律按照土地开发成本进行用地划拨,不同区域板块土地成本价按照差异化标准执行;一律按建筑面积给予1000元/平方米的财政补贴,在建筑主体封顶后,经审核验收即可发放;免除其城市建设配套费用,相关的规审、建审费由曲江新区代收部分一律免除;并且,自注册登记之日起5年内,其营业税以财政补贴形式予以全额返还。 上述举措,切实解决了博物馆建设的种种现实问题,最大程度地激发了民间资本参与博物馆建设的热情。也正是因为这些政策上的强劲支持,博物馆建设在曲江新区收获了傲人成绩。 新模式特色运营 曲江新区在重视博物馆建设数量提升的同时,更重视博物馆发展的质量,积极探索博物馆产业化发展道路。 2011年10月,由西安运高国际酒店有限公司出资筹建的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正式成立。消息一出,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作为一家隶属于国际级酒店,以“博物馆+国际酒店”的模式进行投资运营的博物馆,它的未来发展前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以往博物馆赖以生存一般依靠政府拨款、社会捐赠、自身收入,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来源缩减、经费紧缺成了博物馆遭遇的共同危机,如何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是摆在每个博物馆面前的重要课题。 而曲江艺术博物馆的由国际知名品牌投资兴建、“国际酒店+博物馆”模式在西安甚至在国内尚属首例。文化与商业的联姻、国际品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西方品牌本土化的创新模式,或许能给中国的博物馆带来“破题”之效。 曲江的探索远不止于此。据悉,曲江将以挖掘博物馆蕴藏的“创意能量”为立足点,根据博物馆的不同性质,进行个性化发展指导,使每个博物馆形成特色鲜明的运营模式,实现博物馆“建一家,成一家,火一家”。 如在大唐芙蓉园唐市,业已形成曲江贾平凹馆、富陶国际陶艺馆、雕塑时光艺术博物馆、户县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博物馆群落,这些博物馆原创性强、与市民生活关联度高,极大地丰富了唐市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博物馆街区。目前,其中一些博物馆的市场化运营也已成效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