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兰格是位心理学家,他建 议大家不要对艺术敬而远之,回归专注,让自己从心不在焉的状态中走出来,学着做一个生活的艺术家。为了生活而艺术,需要学学艺术家,先给我们的思想做做减法。减法一:踢开评价的施压我们都希望能从别人的评价中找到幸福,但却发现,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只会不断地打击自我。印象派大师莫奈也曾经遭遇过铺天盖地的负面评价。1863年,他的参选画作《草地上的午餐》被一场大型沙龙展淘汰出局。理由是他画的是现代女子而非仙女,运用的是强烈的明暗对比而非中间色调——不论是内容、技巧还是概念都与传统的学院派画法背道而驰。而这幅画现在却被认为是印象派的起源之一。当时的画家们是以自己不变的经验看法和思考模式去应对一个实际上变幻莫测的世界。所以,不要让别人的固有评价动摇了你的自信。快乐,是因为想做,而不是因为能做。aihuau.com减法二:去除对错误的恐惧犯错误可能带来什么后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事先就对即将发生的事做了“万全”准备的话,那么中途发生的一点点偏差,都会被认为是错误。

可是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预测只会降低我们的控制力。在某些情况下,错误的确是种过失,会为我们带来麻烦或不可挽回的后果;另一种情况下,错误也可能会引发我们的专注力,深入探究从而发现越来越多的意义。减法三:不迷信绝对的规则这个世界并不是独立于人类活动之外的,我们所定的那些所谓的规则、规律,也只是建立在对世界的那一点渺小的认知和主观的自我意识之上的。我们存在于一个条条框框的世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跳出这些条条框框去思考。规则可以引导我们,但不能控制我们。创作的乐趣,正是在于创作,而不是遵守。减法四:抛开社会比较你承认吗?很多时候造成我们心理不平衡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一直处于跟别人比较,或者被别人比较的情境。在进行比较时,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前提:人与人是不同的,因此才会在比较中产生偏见。如果你连车都不会开,怎么跟技师比修车技术?所以,不是你不行,而是看你跟谁比。与其乐此不疲地比来比去,不如专注于人与人的区别。发现不同,才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并找寻新的学习机会,做出改变。这是健康的心态,不是阿Q精神。所以,不要寻求认同,做回自己。减法五:打破天赋的迷思如果你确定自己有天赋,那也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任何事不论学习快与慢,都要遵循步骤。不管你有没有天赋,这都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可是这点一般人很容易忽略。兰格一直都在鼓励人们勇于尝试以前自己不敢做的事,因为“有时候我们学到的事就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在被自己的“天赋说”打倒之前,兰格鼓励人们把事情分解成为细小和容易掌控的数个部分,然后慢慢去学。在事情还没有被掌控之前,你绝不能下结论说事情是无法掌控的,否则你一开始就已经被自己打败了。减法六:摆脱“知”的盲点兰格一直在强调人们关注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而不要轻易被别人同化。但是同样,她也不主张人们忽视万事万物的相似之处,虽然这些相似之处由于太过普遍而被人们慢慢忽略。有句很有名的话,是说人认识世界的4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和知道自己知道。人在面临已知和未知的时候,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变得茫然。不论别人怎么看待我们以及这个世界,我们都应当学会在大千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视角。每个人和事物都有很多面,只有看得越多,才能越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