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这是李嘉诚在总结成功经验时得出的结论。
![任正非的用人之道 不俗的用人之道](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202871077007.jpeg)
在其长江实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李嘉诚意识到,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企业的发展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和专业人才,而人才成了企业所面临的最难的困境。这时,李嘉诚克服重重阻力,劝退了一批老员工,果断起用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员,为集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他制定了若干用人措施,诸如开办夜校培训在职工人,选送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出国深造,而他自己也专门请了家庭教师学习知识、自学英语。直到今天,这个习惯一直没有改变。多数时候,李嘉诚每天六点下班,回家后,除了拨打越洋电话,他还有两件必修功课:跟着有字幕的英语节目大声朗读,以及夜晚的阅读。 在李嘉诚的高层领导班子里,既有具有杰出金融头脑和非凡分析本领的财务专家,也有经营房地产的“老手”;既有生气勃勃、年轻有为的香港人,也有作风严谨善于谋断的西方人。可以这么说,李嘉诚的巨大成就,是他回避了东方式家族化管理模式的结果。他起用的那些洋专家,在集团内部管理上把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带入长江集团,使之在经济的、科学的、高效益的条件下运作;而对外,李嘉诚不但把西方人作为收购的主要对象,而且让西方人作为进军西方市场的主导。 精明莫如李嘉诚。他深知,不仅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要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发挥人才特长,恰当合理运用不同才能的人。因此,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谋士”。“大部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需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这就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相比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部分作用。”李嘉诚这一番话极为透彻地点出了用人之道的关键所在。记者手记今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年,李嘉诚用“万变的社会、不变的承诺”这一富有哲理的语言概括了他对香港回归祖国10年以及自己创业几十年的深切体会。“我无论在香港还是内地都不停地做医疗及教育方面的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李嘉诚说,“任何对香港好、对普通大众好的项目,我都会考虑。” 2005年10月,李嘉诚基金会捐款3000万港元,资助内地防治禽流感及新发传染病的研究;2006年10月,基金会捐资800万元人民币协助陕西农村的医疗建设;2007年4月,基金会再度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捐款1亿港元,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发展。目前,李嘉诚领导的长江实业集团及李嘉诚基金会共捐资110亿港元,其中,61%的资金投放在内地的项目,27%的资金投放在香港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