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像一群孤独的战士,背负着不可能的任务,行走在西部的草原和黄沙之中。我们前进的动力来自于对苦难同胞无法忍受的关怀和一种不灭的信念,深信在我们背后有一股无以沦比的力量正蓄势待发,它的名字叫中国。
--温世仁
千乡万才,利他精神,爱人如己。西部开发在十年内见效,可成。同心协力,为西部人,为中国人,崛起,奋斗。同心协力,共创美好的明天。
--林光信
这里,是通往丝绸古道的咽喉。
这里,也是通往河西走廊的门户。
最狭窄的地段仅有二三十米,最宽敞处也不过二三百多米,铁路、公路都得从此通过。漫长的峡谷,险要的地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北宋年间杨排风挂帅时曾取道这里大败西夏兵,杨家将十二寡妇有十一人战死;
1935年,工农红军的西路军在这里与马步芳军队血战四天四夜,双方两千多人战死疆场……
而今,残酷的战争早已成为历史的故事,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西部大开发、大变革的景象。
为了疏通这条连接东西的铁路大动脉,打通这条亚洲最长的乌鞘岭隧道就花去数十亿元。不过,此举使得过去盘绕于乌鞘岭几十公里的铁路一下子缩短了一大截。由此可见,西部大开发的眼光看得多么遥远,西部大开发的步履迈得多么坚实……
车下乌鞘岭,古浪峡的十八里铺公路边的一块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广告牌很是招人眼目。
看着它,许多过路人往往疑惑不解:谁会掏大把钱在这里建国际会议中心?谁会千里迢迢跑到这山旯旮里去开会?谁会在这荒凉瘠薄的地方去建网络基地……
是啊,产生如此这般的问号或许还有一大串。
然而,当人们真正了解了它和它背后发生的一件件感人故事之后,这一连串的“为什么” 就会很快变成一连串的肃然起敬……
黄羊川的春天
王恒真/文
走进黄羊川,一旦提及千乡万才,就会让黄羊川人想起一个让他们难以忘怀的日子--2004年12月7日。
没有人通知,也没有人邀请。但十里八村的农民们却纷纷赶往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
好多年了,黄羊川人难得如此一聚,也难得如此悲哀。因为哪一天是温世仁先生去逝一周年的日子,他们要去吊唁这位大慈大悲之人,他们还要眼见为实一番自己牵肠挂肚的千乡万才后继事业……
温世仁是谁?
温世仁与千乡万才有何牵挂?
温世仁离世之后千乡万才是否后继有人?
温世仁开创的千乡万才事业何以发扬光大……
回答这个一连串问题,似乎有太多的故事要陈述:
1999年,天津英业达公司一位名叫彭海纳的工程师到甘肃古浪的黄羊川职业中学义务支教。一年之后,他发动英业达的同事们给这些山区的孩子们捐赠了上千册图书和十余台计算机。
谁也没有料到,就是这件看似平常的善举,却让英业达的员工收到了如同雪片般的感谢信。孩子们那饱含真情的语言深深感动了公司的总裁林光信先生,他在当天就买了飞往兰州的机票,要到祁连山下去看看那些黄羊川的孩子们。
林光信在黄羊川看到了什么?
巍巍祁连山脉,茫茫戈壁沙漠。
黄色的山头、黄色的土地、黄色的泥墙、黄色的房屋。
不论是每道褶皱的山梁,还是干旱的土地,似乎都有贫困的阴影,想扔,扔不掉;想躲,躲不开。
难以想象的学习环境;
难以忍受的干旱贫困;
难以生存的恶劣条件……
眼前的一切,使林光信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更无法把自己置身事外。他先是决定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来2500元,用于改善学生伙食和锅炉房设备,让学生们有每周三顿的免费肉饭。但后来又认为,物质上的帮助不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办法,只有网络才是帮助黄羊川实现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
他帮助黄羊川职中申请了互联网账号,邀请两名教师去英业达天津公司学习网络知识,返回时又带来了一大堆服务器和网络器材。不久,黄羊川职中建起了校园网站,从此成了地球村的公民。
接着,他又资助黄羊川职中130余人次到天津和北京参观学习,发动员工给学生作一对一的交流,派遣员工来培训网站技术,捐赠给学校140台电脑,一度使黄羊川职中成为全国人均拥有计算机比例最多的学校……
也就在林光信全身心帮助黄羊川职中的同时,他台湾大学的同班同学温世仁--一位成功的IT企业家,正在中国大陆对西部的12个省区逐个走访,寻找西部开发之路。
2000年圣诞节,当林光信在上海向汪道涵先生和温世仁先生畅开自己的心扉,谈起欲想用网络帮助黄羊川职业中学“打开视野,开启心智,与国际接轨” 的想法时,即刻得到两位先生的大力支持。温世仁还很快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复制1000个黄羊川,以校领乡,从农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
温世仁把这个计划命名为“千乡万才” ,并筹资五千万美元成立千乡万才科技公司,让林光信具体负责这个计划的实施。
于是,黄羊川成为“千乡万才计划”的笫一个基地。
于是,黄羊川人笫一次有了“一见通电脑网络教室” 。
于是,黄羊川人笫一次做出了自己的网页。
于是,黄羊川人笫一次开办了自己的村民培训班。
于是,黄羊川人笫一次成交了自己的电子商务……
2001年岁末,“千乡万才计划”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千乡万才会员学校”的招牌一经打出,很快,宁夏的6所学校加盟了,陕西的6所学校加盟了,甘肃的11所学校加盟了,而会员学校急需的600台电脑设备,很快由北京总部分别抵达陕、甘、宁……
一时间,中央、省、市、县领导经常考察访问,新闻媒体竟相追踪报道,海外各界人士交流互访,以往名不见经传的黄羊川成了武威市的笫四张名片……
笫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可敬可佩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呢?
促使温世仁先生义无返顾去做“千乡万才计划”的原动力,不仅是因为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决策使他深受鼓舞。还因为,他听到有人认为“按照美国的经验,中国西部开发至少需要50年到100年时间” 的论断之后受到了极大“刺激”。
温世仁认为,在幅员辽阔的西部大地,有3亿多同胞,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炎黄子孙,同样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但是,一直以来他们却过着与我们相差很远的生活。若要让这些同胞再忍受50年,过这样的生活,实在说不过去。
可也真是,大洋彼岸,己掀起了后现代化工业的巨浪;大洋此岸,却才露出现代化工业的曙光。一衣带水的近邻已雄踞亚洲之冠;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神州却刚到小康边缘。美国的西部早已开发成功;而中国的西部开发才刚刚开始。对此,任何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能甘于落后吗?能没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吗?
于是,温世仁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西部开发必须十年有成” 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