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一:奥运营销的考评仅是“奥运=品牌提升+销量暴涨”这样简单的逻辑在现实中是靠不住的。在寡头品牌扎堆、没有草根企业的地方,行业的品牌优势很容易被冲淡。很多企业,如青岛啤酒那样直接将奥运营销的元素整合到终端市场的推广,市场营销对于他们而言,更意味着能直接在终端市场上避免价格战的同时,还帮助他们完成更大的销售量。陷阱二:赞助商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赞助商们都忍耐不住表明“我是奥运赞助商”的欲望。但对大多数第一次做奥运营销的中国企业而言,在广告、公关、品牌方面都应该寻求专业咨询服务公司的帮助。比如联想,将其奥运广告的策划交给了日本电通;海尔则将奥运营销业务外包给威汉环球伙伴机构。此外,由于奥运合作伙伴和赞助商大都来自不同行业,产品不具排他性,因此基于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合奥运营销,就有了许多合作的空间和可能性。例如,联想与可口可乐、VISA等签下合约在全球奥运营销上展开合作——联想可以借助可口可乐的产品渠道和经验传播其品牌理念,可口可乐亦可借助联想的资源,在年轻、时尚的数码生活里传播其品牌。

陷阱三:冬奥会就不是奥运会准确地说,奥林匹克运动会应该是每两年一届。因为在偶数年,除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夏季奥运会之外,还有冬奥会。很多广告主对此并不感冒。但如果当你看到VISA和MASTER在历届冬奥会的市场营销上打到何等不可开交的程度时,你就会开始仔细揣测冬奥会的传播价值。在中国企业里,联想率先做出了尝试:都灵冬奥会上,联想首次以奥运TOP赞助商的身份出现——在交上了“零故障”的完美答卷后,联想的品牌价值随着冬奥会的成功得到了极大提升。 (文/崔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