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划江而治版图 中国重化工重划世界经济版图



 

 

 

 

 

 

 

 

 

重化工驱动,世界资源需求显出中国“芯”

  由于经济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过度,中国成为世界资源增量需求的绝对主力。中国庞大的需求规模和快速的增长态势,正开始越来越多影响甚至左右世界资源和能源价格,今后的世界资源和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中,很可能是“中国打个喷啼,世界就感冒”。

  罗伯特·弗里德兰是世界采矿业的积极倡导者,也绝对是世界矿产开采行业的大腕。这位今年54岁,皮肤已经晒成了棕褐色,满头不见一丝白发的家伙的一言一行都为世界采矿业巨头所瞩目。而这次,他向全世界宣称,中国的边界地带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而随着中国重化工进程的加快,这些矿藏将弥足珍贵。

  话音未落,一些实力最为雄厚的投资者都睁大了眼睛,希望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弗里德兰先生谈论的矿藏,即位于蒙古的奥尤陶勒盖,也称绿宝石山 (Turquoise Hill)。那里的铜矿和金矿位于戈壁滩内,在中国和蒙古的边境附近。为了这个项目,弗里德兰控股的艾芬豪矿业公司去年年底在伦敦设晚宴,宴请蒙古总理恩赫巴亚尔,讨论加强双方在矿产资源方面的合作。之前不久,他在北京与中国总理温家宝以及时任加拿大总理的克雷蒂安共进了晚餐。

  弗里德兰之所以对绿宝石山项目如此之兴趣浓厚,原因在于他极度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重化工业的迅猛发展对全球资源需求的拉动。就象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集团金属行业的分析师吉姆·列农(Jim Lennon)所分析指出的那样,在决定奥尤陶勒盖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上,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当然,也有人对弗里德兰的艾芬豪矿业公司买下奥尤陶勒盖持怀疑态度,认为他很快就会把这个项目转卖出去,从中获利。然而,弗里德兰很快就否定这种说法,“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个矿区不会出售。我已经向蒙古人民作出了承诺,我会坚守诺言。艾芬豪矿业公司不久就会宣布任命一位新的首席运营官,负责把该项目带入实质性开采阶段,争取在2005年挖出‘第一桶金’。”

  随后他又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他不会出售该矿区,“奥尤陶勒盖并不偏远。奥尤陶勒盖矿区位于中蒙边境,而中国又急缺金属。可是,全球最大的铜矿Grasberg位于印尼的伊里安加亚高地,而世界其它几大铜矿均位于智利境内的安地斯山脉区域。相对而言,我们已处于‘中央车站’了。”

  这里的‘中央车站’指的当然是中国。

  其实,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最近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弗里德兰的艾芬豪矿业公司和蒙古等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其影响力已经在全球迅速蔓延。

  最近几年,由于中国钢铁生产以创纪录速度发展,全球铁矿石和炼焦煤价格预期急剧升高,世界各地矿业生产商正投入巨资进行扩张。1999年,中国的钢产量为1.24亿吨,去年增加到了2.19亿吨。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贡献了大部分全球钢铁生产的增长,并推动全球相关大宗初级商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扬。为应对因为中国的强劲需求而被拉高的铁矿石和焦煤价格问题,去年底,一批日本钢铁生产企业和全球铁矿生产商在日本东京开始就矿石价格进行谈判。参加谈判的日本钢铁企业包括新日本制铁、JFE钢铁、住友金属工业、神户钢铁和日新制钢。参加谈判的铁矿生产商则包括菲利普斯坦利埃肯、里约廷托公司以及巴西淡水河谷等。在首轮谈判之后,日本钢铁企业将与炼焦煤生产商进行谈判。

  麦格里投资银行(Macquarie Bank)金属分析师吉姆·列农(Jim Lennon)说:“这是有关厂商多少年来头一回开始就矿石价格的上涨承受程度进行谈判。”

  由于十分看好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对铁矿石需求的有力拉动,很多铁矿石生产商都雄心勃勃投入巨资进行新项目的投资和扩充现有产能。全球第二大铁矿生产商里约廷托公司计划投资10亿美元,用于在西澳大利亚扩建其铁矿运营业务。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它准备把明年的产量从1.44亿吨左右提高到1.6亿吨。

  “现在不存在是否会涨价的问题,而是要涨多少的问题。价格一定会上涨。”

  从中国重化工进程中获益的不仅仅是生产金属矿产资源的国家和地区,世界石油生产国家也从中得到了很大好处,包括北非的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加蓬等国在内都开始向中国供应石油,以满足中国日益膨胀的石油化学工业的庞大需求。

  据国际能源署(IEA)和中国政府的报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国际能源署的最新估计显示,去年中国的石油日消耗量达546万桶,日本则为每日543万桶。

  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进口了创纪录的9100万吨原油,比2002年激增31%。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预计将达到每日1000万桶,满足其需求的逾80%,而200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仅占需求量的35%。

  另据一家中国国内的投资银行预测,在今后短短几年里,中国很有可能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尽管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蕴藏量最大的国家,这一切都源于中国经济,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重化工进程加快的影响甚至扩展到了拉美这样距离中国十分遥远的地方。虽然中国的廉价玩具、皮鞋和纺织品等低附加值产品对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中国对金属矿产品似乎永无止境的需求,却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巴西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从2002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

  世界最大的铁矿开采商,巴西矿业集团的总裁豪杰·安奈力说道:“中国的钢铁生产比预计增长得还要快。感谢上帝,这太棒了。”目前,唯一能阻止其进一步增长的竟是巴西有限的港口吞吐量。

  BCP证券驻康涅狄格州的分析师沃尔特·莫拉诺认为,中国市场的需求有助于使商品市场长期处于牛市,并为新兴市场资产价格的迅速攀升打下基础,就象贸易自由化和私有化在90年代促进了经济繁荣一样。他预言,其它地方会象拉美一样,从中国经济增长中受益的主要是农矿产品供应商,而非那些寻求制造业多元化的国家。

  他甚至认为,在中国的强大影响面前,拉丁美洲有发生“质变”的可能,因为拉美国家已开始放弃经济多样化的努力,而逐渐回到历史上就具有相当比较优势的农业和工矿产品。

  在这个长期受美国控制的地区,转换贸易伙伴也可能产生地缘政治效应。莫拉诺先生说:“这种趋势有可能成为自苏联解体后最具分化力的因素。”

  国内储备不足,中国企业被迫海外寻“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重工业“粮草”的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类产品,已经开始制约中国重化工业的发展,高企的产品价格开始侵蚀重化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和扩张速度。为保证未来中国重化工业的顺利进行,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大规模抢占海外资源的行动,预计这种行动可能会伴随中国重工业化的整个过程。

  随着中国重化工业的蓬勃发展,矿产资源类等大宗初级产品开始变得稀缺,其中由于钢铁和石化两大行业,以及产业链条末端的汽车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庞大需求,铁矿石和石油的稀缺程度在所有中国极需的资源品中为最。而中国的钢铁巨头和石化巨头也纷纷开始或加快了在海外寻找稳定资源供应的渠道,而不是象以往那样仅仅依靠贸易渠道解决问题。

 国共划江而治版图 中国重化工重划世界经济版图

  2004年3月1日,世界多样化能源巨头必和必拓北京代表处向记者证实,该公司已与中国钢铁行业达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商业协议,中国四家钢铁集团将通过与其建立一家合资公司的方式获得澳大利亚一铁矿的股权,从而拥有每年购买1200万吨铁矿石的权利。

  合资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四家钢铁集团——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公司和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合资公司的方式获得必和必拓转租的Jimblebar铁矿石矿40%的股权。这项合资协议价值90亿美元,为期25年。

  必和必拓首席执行长Chip Good-year在声明中表示,此次与中国四家钢铁集团的合资将是非常特别的,因为它将使一些中国钢铁制造商首次获得稳定和长期的铁矿石供给。

  2003年,中国铁矿石需求量达4.71亿吨,比前年增加18.3%,创历史最高纪录,进口铁矿石1.46亿吨,比前年增加30.9%,在国际市场铁矿石交易量中所占的比例达到约30%。此次中国四大钢铁集团海外买矿被认为是中国钢铁业试图摆脱上游铁矿资源控制的一个信号。

  就此,很多专家表示,随着中国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到海外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寻找可靠的原料和能源供应已经势在必行。而全球化则为中国重化工业借力海外资源,保证和加快中国自身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目前,我国一批主力矿山资源日渐枯竭,2/3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年期,400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在这种国内自然资源供应不断下降的严峻环境下,将中国重化工进程植根全球,成为中国工业化过程当中十分鲜明的特点。

  与多数金属类矿山资源日渐枯竭类似的是,中国的石油资源供应也在不断下降。今年3月24日,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的陈耕在香港表示,中国石油旗下的大庆油田从2003年开始进行战略性调整,计划进行减产,预计每年减幅逾200万吨。大庆油田兴建已有40多年,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来源,然而长期的开采已经使油田的石油产出量在不断下降,就在去年,大庆油田就已经减产了170万吨。

  国内的石油供应不断减少,而国内的石油需求又在快速上升。而据国际能源机构(IEA)最近公布的《石油市场报告》表明,2004年中国的日需石油量将达到580万桶。如此迅速的需求增长,使得中国石油企业一方面加强国内石油资源勘查工作,同时又不得不加大到海外寻找石油的力度。

  目前,中国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而沙特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最主要石油进口国。但是中东地区变幻莫测的局势使中国政府感觉到,不能仅仅依赖中东地区作为自己的石油来源,而必须寻求石油来源地区的多元化,以保证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特别是正在到来的重化工业的庞大需求。于是,从大约2002年开始,中国的石油巨头开始了在全球各个主要石油产区的南征北讨,广泛寻求石油来源的多样性。

  毫无疑问,“黑色金子”滚滚而出的土地都将是国内能源巨头“出击”的地方。以中石油为例,它为自己描绘的是一张多方位“出海图”:“以北非的苏丹、南美的委内瑞拉、中东的两伊为基础,逐步延伸与其周边地区的合作,扩大中石油集团在这三大战略区的影响”,“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将是其投资海外油气合作项目努力争取的地区”。

  非洲是中国积极争取的石油来源地区之一。今年2月,在中石油的网站上,赫然挂出了两条消息:一条是中石油与阿尔及利亚签署石油领域合作议定书;另一条则是中石油与埃及签署石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样是在2月初,国内另一大能源巨头中石化已传出消息:中石化与法国石油公司签约,中国将首次从中非国家加蓬进口石油。一位中国石化的管理人士最近告诉记者,就在去年年底,中石化刚刚结束了对利比亚的黎波里的考察。该管理人士还称,他会晤了利比亚部分高层官员,双方就中国石化在该国石油上游和下游产品领域的投资机会进行了探讨。

  据有关权威部门预测表明,今后5年,全球石油开采量增幅的1/4属于非洲。到2007年,尼日利亚的石油日产量将超过300万桶,而安哥拉将达到200万桶,乍得将在3年内实现日产22.5万桶,而赤道几内亚为35万桶。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寻油的行动得到了中国领导高层的大力支持。去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就曾为中非之间加强经济合作,特别是石油合作而专门访问了非洲几个重要的产油国家。

  除了积极拓展非洲和南美洲的石油来源以外,与中国毗邻的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庞大石油储备,显然对中国更具吸引力。

  去年底《华尔街日报》就报道,中国能源巨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在竞标中胜出,赢得了俄罗斯Stimul公司60%股份的收购权,成为中国第一家打入俄罗斯的石油企业。Stimul是俄罗斯一家小型能源公司,其资产主要位于俄罗斯南部靠近哈萨克斯坦西部边境的地方生产原油。Stimul的油田储量约2亿桶。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预计CNPC将支付1.5亿-2亿美元收购合资公司的控股股权。

  尽管此次收购获得成功,但是实际上,中国石油企业在俄罗斯及周边地区拓展能源版图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去年5月,中国就试图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在里海项目的股权,但因他方的优先收购行动而被拒之门外。几个月以后,收购OAO Slavneft股份的努力也未能获得成功,OAO Slavneft是当时仍由俄罗斯政府控股的少数几个石油公司之一。

  虽然在拓展原油供应渠道方面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还是努力与中亚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能源关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去年6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宣布,将重新激活一条长达6,000公里的跨境石油输送管道项目。1997年,CNPC击败数家大型石油公司,获得了从该国的阿赫图宾斯克油田铺设通往中国的原油管道的项目,CNPC当时承诺在20年的时间内向这一项目投入43亿美元的资金。

  中国追求石油供应多元化并不意味放弃在中东地区的努力。今年1月,中国石化获准进入沙特天然气行业,成为沙特阿拉伯政府向外界开放天然气资源计划的积极参与者。沙特在过去的25年间一直禁止外国公司进入其天然气行业。

  据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门的一份声明显示,中国石化将在位于Empty Quarter沙漠地区约为4万平方公里的“B地区“内开采天然气。此前Lukoil Holding公司于周一获准进入沙特阿拉伯的天然气行业。沙特阿拉伯一名石油官员称,该国国有能源公司——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Saudi Arabian Oil Co. )将与中国石化组建合资公司,Saudi Arabian Oil将持有合资公司的20%股权。

  除了继续在沙特开拓油路以外,同在中东地区的伊朗也成为中国石油公司积极争取的目标。中国石化(SNP)的一位高管人员今年1月向道琼斯通讯社的记者表示,尽管受到来自美国方面的压力,公司仍然将会继续在伊朗开发新油田的竞标工作。

  中国石化是目前竞标开发伊朗16个新油田的外国企业之一。更早一些时候,一家日本财团已迫于美方压力而退出了竞标队伍。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石化管理人士称,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有关人员已就此与中国石化进行了接触,但中国石化已告知美国大使馆,公司将竭尽全力继续执行有关的竞标计划。

    中国石化现已在伊朗Zavareh-Kashan油田从事勘探工作。

  这位高管人员进一步表示说,国内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已使中国政府没有选择余地而只能继续加大参与海外油田开发的力度,并与伊朗等国家签署合作协议。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能源专家也表示,中国的原油产量下降,油井开始枯竭,中国需要海外油田。“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特别是最近重化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已经十分紧迫。全球化和世界产业分工的深化,为中国重工业的提速提供了资源保证,而这在20年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顺应世界产业转移规律,中国重化工业面临空前发展机遇

  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呈现给国际资本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正在带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这一轮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是中国。而随着世界重化工业向中国的大规模转移,不断积聚的生产能力将随之改变世界的现有经济格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化,中国重化工业进程也打上了深深的全球化烙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外重化工业巨头就开始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而进入新世纪以后的头几年,这种重化工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中,石化、汽车、机床制造和金属冶炼等行业增长势头更为迅猛,其中尤以石化工业进军中国的速度为最。

  据统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华投资建厂设点。2001年世界前75家化学品生产商中,陶氏化学、杜邦、埃克森美孚、亨茨曼、GE、巴斯夫、雪佛龙-菲利浦、壳牌、BP、罗门哈斯、阿托菲纳、德固萨等公司均已大举入驻中国。

  迄今为止,仅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杜邦和拜耳6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额已超过100亿美元。其中,投资额度最高的BP,在华投资已达45亿美元;拜尔投资31亿美元,拥有12家独资或合资企业。壳牌投资额也达17亿美元,并承诺到2005年,其在华投资总额达到50亿美元。未来5年,这6家公司还将再投入125亿美元以上。

  为何世界石化巨头们如此匆忙地加快在华投资呢?对于这个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得到了有关答案。据其最新掌握的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石油及化学工业市场总量达9702亿元,接近国内GDP总量的10%,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而报告所揭示的化工产品巨大的需求总量,同样令人吃惊。2003年,国内乙烯需求量1500万吨,而国内产量仅为611万吨。合成树脂进口1907.3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55.9%;合成橡胶进口100.6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45.7%;苯乙烯进口266.1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73.9%。国产磷肥只能满足需求的70%,染料品种数只能满足纺织行业需求的50%,农药品种数也只能满足农业需求的65%,子午线轮胎仅能满足37%。而许多精细化工品,国内甚至无法生产。

  与中国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韩、日、新加坡、中国台湾的产能严重过剩。记者从有关机构获得的数据是,中国短缺的5大合成树脂,基本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67%的进口合成橡胶从日、韩和台湾地区进口。

  为了给剩余的生产能力寻找出路,世界工业化国家必须依赖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以韩国为例,2002年,韩国生产合成橡胶1609万吨,其国内仅消费了894.7万吨,占总产量的57.7%。其余的42.3%,即714.5万吨,全部出口到国外。而80%都出口到了中国。

  巨大的市场空间,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国外石化工业巨头纷纷到中国投资设厂,进行本地化生产,谋求更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除了石化行业外,其他重工业如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也成为外资进军的主要领域。原因很简单,即中国的工业利润正逐渐向重化工业倾斜。这一趋势在2003年表现的十分明显。2003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居工业行业之首;以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首次位居工业行业第二位;钢铁行业利润创纪录,钢产量也首次突破2亿吨,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产钢超过2亿吨的国家;随着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以及汽车、装备工业的高速增长,出现了近十年来罕见的缺电现象,电力需求增长超过了15%。

  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呈现给国际资本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正在带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这一轮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是中国。

  从世界产业转移历史来看,此次,外资大量涌入中国重化工业也完全符合世界产业转移的规律。

  上个世纪60 年代到80年代,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大体出现了二次。

  60 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工业。同时发展部分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如机器人、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而把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并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70 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迫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产业结构的水平。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抓住国际经济提供的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开始承接和引进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进来的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80年代开始,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他国,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和东盟。这次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和传递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亚洲 “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80 年代中期以来,“四小”已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领域与美、日展开激烈竞争,并已开始大量吸纳美、日的微电子等高科技和投资,同时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双向选择,对於中国经济来说,更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机遇。有专家分析说,中国如果抓住了重化工业化这一机遇,中国经济就完全可以维持20年的高增长,中国的经济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

  中国重化工将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重化工业向中国的不断转移,带来的不仅是中国对资源性产品的爆炸性需求,越来越集中的重工业生产能力,必然在取得规模经济后,通过大规模出口的方式,改变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

  中国以往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以低工资为武器的“廉价生产基地”。随着中国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其在世界经济分工中的地位也在由原来廉价产品生产基地向世界重工业生产中心转变。

  随着中国重化工业的不断发展,首先表现出的特点就是中国的进口,特别是对如钢铁,石油等大宗初级产品的进口大幅增加,这使中国的进口从2001年的2435.5亿美元扩大到2003年的4128.4亿美元,中国的进口总量在世界进口总量中的比重也由2002年的4.6%快速上涨到了2003年的5.7%,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进口国。日本《经济学人》周刊最近就发表文章认为,今后“商品流动变为以中国为中心。今后世界经济的结构将会因中国的崛起发起巨变。”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这标志着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包括汽车和房地产在内的主要大宗消费品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采矿,造船等重化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向重化工业为主倾斜,而重化工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超过了一半,中国经济开始步入重化工业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对资源的需求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增长,并贡献了世界资源需求增长的大部分,在世界资源消费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包括氧化铝、铁矿石、电解铝、钢铁、铜、镍、锌、水泥、原油、乙烯和电力在内的资源行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具体请看表   )

  比起对世界资源需求的强烈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大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改造,将是未来20年世界经济最具革命意义的事件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亚洲 “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80 年代中期以来,“四小”已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领域与美、日展开激烈竞争。比起“四小”,中国大陆未来在重化工业领域挑战日,美等发达国家的潜力,因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总量,将更具颠覆力。

  重化工业当中,最先挑战发达国家的产业很可能是中国的汽车产业。中国向亚洲甚至全球出口轿车的情景,以前是人们所不敢想象的,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会比你所想的要快得多。来自中国海关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整车(含成套散件)出口51864辆,同比增长279.7%,已经超过了同期51205辆的进口整车(含成套散件)数量。

  最近美国《福布斯》杂志也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出口汽车只是时间问题,既然中国出口从玩具到圣诞节树的一切商品,那么为什么不能出口汽车呢?今年,中国的汽车制造厂将生产出大约450万辆小轿车和卡车,产量将比2000年翻一番。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生产汽车的成本,认为目前在底特律为美国市场制造汽车比在中国便宜,尽管中国工人的工资低到了每小时78美分。在中国,总装配劳动力成本只占每辆汽车制造总成本的不到5%。此外,再加上工厂效率低,运费(每辆汽车600到800美元)以及获取零配件的后勤工作等因素,这样一来, 在中国制造汽车销往全球的想法就没那么诱人了。

  但是,中国不会长期处于世界汽车制造业的落后水平。随着汽车进入大众市场,规模经济将应运而生,质量和生产力也将随之提高。事实上,据麦肯锡公司预计,到2006年,中国每辆汽车的平均制造成本将比全球顶级制造商低7%。

  与此同时,中外汽车制造商正如火如荼地联手创办合资企业。根据一项估计,仅在5年时间内,中国的汽车生产能力将远远超过其需求。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汽车制造商迟早会决定,他们在中国低成本工厂制造用于出口的汽车比在其他地方维持高成本工厂更能赚钱。

  由于运输成本问题,中国制造的汽车很可能会在进入美国市场之前先在其他亚洲国家出现。 而且,中国制造的小轿车更适合于亚洲市场。

  这种形势将对全球汽车行业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战略顾问罗兰·贝格预计,随着亚洲——主要是中国——进一步扩大汽车生产,到2010年,美国在全球汽车生产中的份额将下降18%,西欧将下降20%。

  事实上,在汽车产业挑战美,日,欧只是中国未来重化工业全面升级的一个缩影。随着世界重化工业生产能力不断向中国大陆集中,中国重化工业生产中心的地位将迅速确立,集中世界资源,将重化工业产品销往全球的中国将重新划分世界经济版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5529.html

更多阅读

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1月16日06:21 北京晨报1999年11月15日,初冬的北京传出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迈出了关键一步,中美两国代表达成了双边协议!这意味着中国扫清了最大的入

中国奥运金牌总数世界第七2008.8 里约奥运会金牌总数

中国奥运金牌总数世界第七来源:时间:2008-8-26 8:52:00文字大小:【大 中 小】张小平为中国代表团拿下第51金激动不已本报综合消息 在北京奥运会举行之前,中国共在六届夏季奥运会上累计夺得112枚金牌,在历届奥运会各国总金牌数排名榜中列第11

林毅夫:中国无法独自拯救世界经济

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27日表示,中国无法独自拯救世界经济,因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到10%,但是中国一定会起到推动作用。   林毅夫表示,如果中国经济复苏,同中国贸易往来较多的东亚国家的出口就会增加,向中国出

声明:《国共划江而治版图 中国重化工重划世界经济版图》为网友我是纯爷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