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领域的“搭便车”问题, 你可能已经很熟悉了,意指公共领域中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不愿意付出,当别人付出代价去实现之后,他们就不劳而获地享受成果。 逃税的心理根源就在于此。你习惯了在公路上行驶或者从其它现代化设施中获益,即使不纳税,这些东西仍然供你使用。确实,一个人逃避义务不会影响大局,可是如果大家都这样呢?

不给小孩接种疫苗是同样自私的行为。在一个相对富足的社会里,一个小孩不打疫苗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大多数孩子都已经打过,疾病不会流行开来。不过,我们都知道消灭小儿麻痹症的战斗有多艰难,只要有一小部分人不配合,就全盘皆输。 对于媒体来说,上述逻辑并不存在。在中央车站的每个出口,都有专门的铁箱收集乘客读过的报纸,任人取用。我相信媒体人一定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虽然从道理上讲想看报的人应该自己花钱买。不过媒体的利润并不来自报纸销售,他们只是通过报纸来向广告商展示自己的眼球效应。读者越多, 广告的效果越好,就可以在竞争中胜出。 再来看看维基百科。成百上千使用维基百科的人都不会付它一分钱,也不会编辑制作内容,他们是在“搭便车”吗?错。之所以有人肯为它捐钱或者贡献内容,是因为它拥有数量庞大的用户。如果只有参与内容建设的人才来阅读,那这些人也不会再做了。 同理,读我博客的人基本都不买我的书。这没问题,本来我写博客也不是为了卖书。但是由于博客的读者众多,知名博主的名气使我的书变得更好卖,读者们知道如果能更深入地了解我的看法,自己在社交活动中就有很多谈资,不失面子,这么看来,投资一点时间和金钱,风险也不是那么高。艺术博物馆禁止拍照,以阻止没买票的人看见馆中藏品,而真实的情况是,艺术品的照片能大大激发人们的兴趣,吸引他们来博物馆一睹真容。 想象一个漏斗式的形态,商家一般会想,有100个客户进来,到中间就只剩十人,最后花钱买单的可能只有一个。这的确是个问题,因为让很多人进来本身就是件花钱的事。换个思路,如果不要漏斗,我们做个双边市场怎么样?一边是参与者和支持者,是花钱的人,另外一边则全都是来搭便车的。 现在,很多商家都没有好好利用“搭便 车”的效应。比如,盗版,有意揩油去享受免费服务,很多机构和商业模式都不适应这些免费体验者的需求,从而无法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当你能够理解传播与制胜之间的关联,在信息社会里就能获得比以往多得多的机会吸引大家来“搭便车”,从而获得更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