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面临国外商业银行的冲击,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分流,还包括来自于直接融资渠道的扩大,单纯靠存贷利差的好日子已经差不多走到尽头。商业银行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源:理财市场和中间市场。混业经营的擦边球业务。但是,廖晓认为,这远远不够,需要战略转型,管理转型和治理转型(可以参阅廖晓专著《战略转型》)。
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战略逻辑,靠资产规模和网点数量取胜的旧逻辑需要改变,可以从以下思路入手:
第一,用工业化思想指导金融服务业。把银行存款变成原材料或成品或半成品,引进渠道概念,廖晓认为,基于核心能力的优化原则要求部分银行不要面面俱到,从原材料到成品加工和销售一条龙服务,可以将销售外包,或者将存款外包给其他银行或信贷公司。这类似于家电制造业和国美以及一些电器代理商一样运作,这将成为未来银行业的趋势。
第二,战略定位必须清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所有银行都搞金融超市。印度搞穷人银行,非常搞零售银行都说明了,金融超市不是唯一解,金融企业需要大胆创新。比如交通银行以中高端客户为主,旗帜鲜明。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开始以个体户贷款为利基市场体现了战略定位思想。
第三,地区转型。在这方面,工商银行和中信证券的海外收购是金融企业区域战略转型的很好案例。现在很多企业搞村镇银行也是一种区域转型很好方式。
第四.实施平台战略。客户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和客户价值的关注非常关键,需要打造以多样化金融产品为核心,以客户价值链为立足点,水泥加鼠标的产品中心化和客户中心化平台,当前在混业金融没有解禁前,可以将采取措施布局,将战术战略化,中信、光大银行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但是这远远不够,需要以客户偏好为中心,打造真正的客户价值链。
在管理方面,需要实施管理转型,特别是在贷款管理方面,传统的信贷管理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用命(贷款本金)去赚钱(利息)。赚了利息牺牲了生命(本金无法回收)。而管理转型的关键在于建立动态的信用评估体系以解决企业财务报表造假或财务表报滞后问题。当然人员素质的提高非常关键,用普通人员而不是专家人员去做搞风险管理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荒唐和高风险的事情。这犹如让实习生去做心脏移植手术,其结果不说自明。问题的关键还是意识问题,没有从战略高度认识这个问题。
再者,公司治理方面,国有企业有一股独大和所有者缺位等弊端,尽管当前大多数商业银行纷纷上市,改变了公司治理结构,但是独立董事不独立,企业家管理周期过短带来政策延续性问题都是一大难题。招商银行为什么这么成功,其根本一点就是马尉华一直是行长,其政策可以由稳定的核心团队执行。而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经常三年一换领导,而每个领导来的时候都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等下个行长过来又换政策思路,自然无法保证战略的长期性和延续性,没有长远的愿景和战略规划,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总之,当今中国商业银行没有从解决深层次问题,尽管大家纷纷提出战略转型,但是远远不够,需要从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系统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