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车 ”历来是最能体现车展含金量的,如果说前几年北京、上海车展的关键词还停留在 “亚洲首发 ”,那么这几年的车展已然是全球首发车型遍地开花的局面。全球首发车型的多少除了体现车展的实力,更重要的是能衡量跨国 “汽车巨鳄 ”们对于当地市场的重视程度。 市场全球化 在2005年,当所有人还在为中国车展上的第一款全球首发而喝彩时, 2006年的北京车展全球首发车的数量一下变成了 10款,而且每年车展的全球首发继续攀升。在 2011年上海车展时,全球首发车达到 75辆,其中 19辆为跨国公司首发车, 56辆为国内公司首发车。 2013年刚刚闭幕的第十五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数字再次被刷新,全球首发车 111辆,其中跨国公司 28辆;亚洲首发车 49辆;概念车 69辆,其中跨国公司 50辆,国内公司 19辆;新能源车 91辆,其中跨国公司 56辆,国内公司 35辆,再次达到历史之最。 再也不会有人拿几十年前的产品来糊弄中国人了。在中国做新车全球首发,在中国率先投产新产品,在中国合资企业推出中国品牌汽车,这一切,都体现出跨国巨头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让中国的汽车市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让中国的消费者能享受全球汽车文明的精彩。 市场下沉 汽车的连续旺销使得一、二线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上下班高峰的车辆拥堵情况比较严重,为了减轻城市交通拥堵、节能减排压力,上海、北京、贵阳、广州纷纷实施了汽车限购措施。 新华信总裁林雷指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汽车消费市场已经逐渐进入成熟期,市场增长率开始放缓,其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速增长的空间已经不大。 从2005年~2010年的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汽车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相反,三四线城市虽然基数较小,但上升势头明显。从 2005年至 2008年,一线汽车市场占全国总销量的份额,从40.1%逐年下滑到 33.4%。而三线和四线市场份额则由 34.8%上升到 41.5%。2009年,国内一线汽车市场乘用车销量增长率仅为 8.1%,而二三线市场增速却分别达到了 27.6%和33.7%。2009年~2011年各地的新车上牌量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成熟标志之五:市场多样化](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583160721562.jpeg)
徐长明认为,到 2020年二三线市场将占全国汽车销量 55%~60%的份额,成为车市的主导力量。他表示,像北京、广州、上海这样的一线汽车市场的千人拥有量已超过 100辆,基本不再具备高速增长的条件,而二三线市场大多还处在汽车高速增长期的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每年的增长率将超过 25%。 随着热销区域从一线市场往内陆三、四线城市转移,汽车公司的战略也在悄然发生调整,像东风日产、广州本田、神龙汽车、东风悦达起亚、长安福特等主流汽车公司纷纷调整区域政策,以应对三、四线汽车市场独特的需求和市场特性。 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尽管近两年车市告别井喷,但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平稳增长,其最大的理由是中国车市还远远没有饱和。 一个佐证是,麦肯锡咨询公司关于 2020年之前中国汽车市场的报告显示,城市化率上升将提高中国人对移动性的需求。到 2020年, 60%的中国人将居住在城市,高于现在的 50%左右。此外,中国人收入还将提高,而汽车渗透率还不算高。到 2020年时年收入 8万元以上的中国家庭占中国全部家庭的比例将从 2011年的 17%增加到58%,这意味着市场还没有饱和,届时全球汽车销售增量的 35%将来自中国市场。相比较欧洲车市的疲软,中国车市大有潜力可挖,巨大吸金力将被进一步放大。 另有数据表明,依照去年全国汽车 1亿辆的保有量,我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在 60辆左右,而发达国家该数据在 120至130之间。因此从数据看,中国市场还远没达到饱和的程度。相对于市场相对饱和的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到无数的乡镇,这样一个阶梯状的市场结构,无疑会更稳定、更持久地支撑起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