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流芳 mp3 “酒馨”永流芳



——忆知名白酒专家刘锦林先生二、三事

杨志琴

刘锦林老师走了。我永远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好师长;企业和经销商永远失去了一位义胆诤言的好朋友;中国酒行业永远失去了一位观念超前、见地独到的好专家。

2005年7月5日凌晨5时30分,刘锦林先生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1岁。惊悉噩耗,五雷轰顶,我第一时间携同《东方酒业》几位同仁迅速赶往刘老师家慰问。

灵堂设在客厅里,临时搭就的祭桌上,刘老师慈祥的笑意长凝在照片中。刘夫人宋凤德阿姨一把拉住我,泣不成声:“小杨啊,老刘临走前收到你寄来的杂志,还仔细从头读到尾。他对酒的事情太牵挂了,尤其爱看你的文章”!

与刘老师从相识到相知,算来也有近十年时间了。记得1996年我陪同中食协姜俊会长、刘新海主任到四川泸州考察,正巧刘锦林老师也在那里。晚上企业招待吃饭,刘老师的开朗、幽默,深深感染了大家伙儿。他没有架子,和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打成一片、侃侃而谈,而他独到的见解、对酒的丰富知识,又让人肃然起敬。席间,大家喝得兴起,刘老师说,“小杨,走,跟我敬酒去”!于是,我们一老一小绕着餐厅一口气敬了近十桌客人。那时候刘老师的酒量确实非常大,见我能够“跟”下来,他特别高兴。站在一旁的四川省食协刘先谋会长连连夸赞,“小杨不简单,今天喝了不少酒,把我们酒乡人都喝怕了,封你个‘天下第一杯’吧”。我有些得意,刘老师立刻认真地告诫我:“喝酒和做人一样,既要有量,更要有度,要有火的热情、水的冷静,要喝得聪明、睿智、清醒,这才是‘天下第一杯’的风范哦”。我知道,这些话是刘老师一辈子的人生感悟,虽然即兴而发,却是谆谆之诲,时隔多年,我仍然铭记于心。

aihuau.com

刘老师学医药出身,却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他曾历任商业部副食品局酒类处处长、中国糖业酒类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酒类商业协会副会长,管酒多年。他善于学习、勤于钻研,长期下基层第一线深入调查,不仅对酒类的产销、甚至对酒类的酿造都十分精通,对国内外酒类酿造工业的购销管理状况和发展态势,更有着深入研究,因而其观点往往独到而超前。

我们知道,九十年代之前,“五粮液”的包装一直采用的是“几十年一贯制”的“鼓型瓶”,陈旧而落伍。后来,典雅、高贵的水晶六棱瓶横空出世,为“酒业大王”身价的展示提供了最佳载体。这次包装“革命”,不仅对“五粮液”,甚至对整个酒行业都是划时代的,它最终引发出中国酒类包装概念的全新变革。但是,人们并不知晓,“五粮液”的这场包装“革命”,其最初的倡议者正是刘锦林先生。那时他在商业部酒处当处长,既管白酒同时也关注洋酒市场。其时正值洋酒蹿红,别人看到的是洋酒如何冲击市场,刘老师却对其独特高雅的包装设计理念发生了兴趣。一次,他在“五粮液”考察,对企业高层领导谈起了自己的思考:洋酒为什么贵?贵在文化上。这种“文化”除了它的口感、饮用方式独特,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它拥有个性化的精美包装。高贵的水晶瓶材质、艺术化的造型设计、卓而不凡的贵族气质,体现了优雅与深厚的文化意蕴。反观咱们“五粮液”,多年来一直是“一流的产品,三流的包装”,外观土里土气,跟内在的精美酒质实在不成正比。我认为,好马还须配好鞍,我们名酒的包装理念,应该向洋酒学习。刘老师的话与企业“一拍即合”,从此“五粮液”率先拉开了名酒“包装革命”的序幕。

这段往事,刘老师很少与外人言。不过我知道,每当看到名酒在当今包装设计上的日新月异,他的心里一定都会泛起自豪的微笑。

其实,对刘老师而言,这只是他一生当中为酒界做过的一件小事而已,像这样的事情也许太多太多了。相比之下,或许真正让刘老师感到欣慰的,倒是他对中国白酒“顶峰期”的成功预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因发展环境相对宽松,中国白酒一度“突飞猛进”。到1992年,年产量一跃达到547.41万吨。正当人们头脑发热、大干快上之际,刘锦林的一个“顶峰论”给“过热”的白酒泼了一盆冷水。“顶峰论”认为:中国白酒年产量547万吨已经达到历史最高峰,今后白酒年产量不可能再逾越这个水平。一时间业界哗然,许多人斥其“一派胡言”。

但是,多年之后重新审视这段“预言”,我们不能不佩服刘老师当年眼光的独到。2001年四川沱牌研讨会上,刘老师旧话重提,指出:1992年“白酒顶峰论”事实证明没有说错,白酒实际年产量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超过547万吨。尽管1996、1997年统计数字达到700~800万吨,但那只是统计制度改变以后,传达的一个失真信息(1993年后白酒产销已改按商品量统计,不再折合成65o生产度计算,同时因忽略“散酒流通”现象而导致了重复统计)。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刘老师在发言时情绪异常激动,事后问他为什么,他沉重地说:“顶峰论”是我对全国白酒产销、市场和消费结构审慎分析的结果,绝非信口开河。可是坚持真理不容易呀,一个正确的观点要想被人接受,往往要经历多年的时间验证,而你为此承受的压力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顶峰论”为白酒树了个“标杆”,中国白酒实际年产量从此再也没能超越547万吨“大关”,近年来更只是在300万吨水平上徘徊(即便加上产值500万元以下小酒企的产量,也不过400万吨左右)。对于那些曾经盲目“跃进”的白酒企业而言,当时的“顶峰论”或许有些令人不爽,但是这盆“冷水”的可贵就在于:它及时浇醒了许多人发热的头脑。

刘老师是一位耿直而率真的人,在行业大是大非面前,他从不随波逐流。1997年,一场围绕新工艺白酒而掀起的“白酒风暴”席卷全国。为了维护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为了改变对白酒产业的扭曲认识,著名白酒权威沈怡方先生顶着众多媒体恶意炒作和广大消费者概念误解的双重压力,与某些居心险恶的酒界钻营者展开了一场公开大论战。关键时刻,刘锦林老师挺身而出,与高景炎、高月明等老师一起,坚定地站在科学与真理一边。刘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新工艺白酒,无论质量、卫生、饮用安全还是成本、节粮方面,与传统白酒相比,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白酒发展的一大方向,也是扩大消费、推动酒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危难时刻,刘老师等众多专家的鼎力支持,为沈工最终赢得这场大论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刘老师由于血压一直高,应医生和家人的一再要求,决定在家静养,基本谢绝了所有酒界活动的邀请,但他的心却始终没有离开过酒,没有离开过对酒业的关注与思考。我和我丈夫每年都要上门到家里去拜望他,去之前每次都商量好进去只坐半小时,可没一回能“如愿”。只要见到我们,刘老师的“酒匣子”就打开了,没个三、五小时不能尽兴。而且一谈起酒,他就变得如醉如痴、滔滔不绝、面红耳热,那神情、状态犹如真喝了酒一般,亢奋异常。

听宋凤德阿姨讲,刘老师去世之前实际上已经在医院抢救了一星期。那几天病情稍有缓解,他就和同房病友侃起了酒,什么叫“香型”,“酒度”又是怎么回事……聊得兴起,他甚至一骨碌从床上坐了起来,完全忘了自己是正被抢救的危重病人。宋阿姨一看,床头的血压计汞柱一下子从105窜升到150多,赶忙拦住他的话头儿,连哄带拉才把他按倒在床上。

刘老师实在太爱酒、太爱酒的事业了。

在刘老师的祭桌旁边,悬挂着一幅珍贵墨宝,那是刘老师不久前题写的“酒馨”两个大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意境深厚。我站在这幅墨宝前伫立良久:“酒馨”两个字,浸透了他对酒的敬业与痴情,像极了刘老师的个性、气质和为人。刘老师的一生、刘老师对酒的作为与贡献,一定会像“酒馨”这两个字一样,永世流芳。

刘锦林老师,您的音容笑貌将永远活在我的心里,一路走好……

 永世流芳 mp3 “酒馨”永流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5874.html

更多阅读

陈永馨_我很忙mp3下载 我很忙陈永馨伴奏

虽然晋级赛唱的两首没有《你不知道的事》精彩,但音准、状态的稳定也体现了她扎实的科班功底,加油、希望在以一场有更精彩的演出陈永馨_我很忙mp3下载:歌曲不方便上传,需要加我Q1611455119发给你。我很忙_陈永馨 歌词不需要假期 我没

叶挺 叶挺与叶剑英的关系

1 人物简介 编辑本段360pskdocImg_0_xyz叶挺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今天属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办事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他开

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是永动机吗

哥的运气真不坏,居然在上海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看到了实物版的木牛流马!木牛流马相传是三国时诸葛亮所发明,主要用于运输粮草辎重,据说能自动行驶,即使在崎岖山路上也能行走自如。木牛流马是古代军用机器人的典型代表,能发明这样的神物,诸葛

声明:《永世流芳 mp3 “酒馨”永流芳》为网友秒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