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投资并购俱乐部 中国医药并购监测研究月度报告(2005年1月)



 2005年1月中国医药并购总体形势继承了2004年的火热特征,并且继续推动着医药行业的重组和发展。

    一、2005年1月中国医药并购总体形势 

    1、医药并购市场温度不减,交易金额又创新高

    经历了2004年的并购狂潮,2005年1月医药行业的并购市场依旧没有降温的趋势。全行业1月份共发生并购事件6笔,并购金额高达12.74亿元。(在本月医药并购交易额的统计中,对2005年1月所发生的部分医药并购案例的计算处理如下:上海实业收购重庆凯林的金额,按照收购当日汇率(18日港元兑人民币收盘价1.0610)折人民币1215万元;美罗药业收购议案暂未召开股东大会表决,因此未计入1月份医药行业并购总额。)

    搜索医药行业2004年度的关键词,“并购”恐怕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纵观岁末年初的行业报告,医药巨头能量释放完毕、行业并购规模将触顶反弹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从2005年1月的表现来看,医药并购市场至少在短期内还会继续热闹。

 医药投资并购俱乐部 中国医药并购监测研究月度报告(2005年1月)

    2005年1月1日,华北制药(600812)控股股东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以股抵债”,以其持有的华北制药40748.49万股国有股,抵偿对公司的非经营性占款及资金占用费10.02亿元。打响了2005年医药并购的第一枪。这是非比寻常的一枪,因为此次收购涉及的资金接近上年度前三个季度并购金额的三分之一!同时其也是医药并购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案例,即子公司对母公司的变相股权“收购”。短短几天之后,亚星化学、重庆凯林的并购相继传来。截至1月26日,医药行业的并购事件已经达到了六笔。

    上年度医药行业并购金额占市场总金额的比重最高曾达到了8月份的23%.尽管新年第一个月并购市场的总体数据还无法得到,但显然12.74亿元的交易规模已足以使医药行业成为并购市场的一个亮点。

    2、并购有利于医药行业发展,未来走势有待观察

    并购对于医药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并购,资金、人才、技术能够迅速靠拢形成合力,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不失为一条捷径;行业集中度获得提升,对于解决目前医药行业“一小二多三低”的困境更是大有裨益。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重组类医药公司的市场表现明显好于传统制药业上市公司,民营企业上升的速度非常快。“做大做强”一直是医药企业喊出的口号,其实“做大”与“做强”是两个层面的运作,做大不一定会强。不可否认,并购对于整个医药行业有着强大的推动力,但仅仅依靠并购“做大”就失去了并购的本身意义。医药并购市场的热闹一方面折射出了行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也为理性投资与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005年的医药行业,并购仍不失为是重要旋律之一。但是规模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时间要晚于医药市场,这对于行业内部的快速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能否通过并购产生出真正大而强的“国产”企业,更是即将面对世界竞争的中国医药行业所急于知道的。

    二、现阶段医药并购的主要影响因素

    现阶段,我国医药行业并购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既有来自于外部的推动力量,行业高利润的吸引、市场准入条件的提高、政府力量的推动是目前较为重要的三个因素;而从行业内部来看,中国医药行业本身的特点要求行业更加集中,医药企业微观的竞争行为也是行业并购的原因。

    1、高利润率吸引资本进入

    在中国医药行业属于朝阳产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行业利润率较高。下图比较了2003年5个行业的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5个行业均是当前中国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而其中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以医药制造业为最高。资本总是朝着利润高的地方流动。非医药企业并购医药企业以此进入该行业;医药企业并购医药企业,则是为了抢夺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市场,做到强中更强。

    图表 1 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

    数据来源:中经专网,http://www.cei.gov.cn

    2、医药行业国有经济比重相对较高,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医药并购

    医药行业的国有经济比重相对较高,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国有股减持是大势所趋。为这些国有医药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民营资本或外资),目的是引进资金、带来现代的管理体制,重新恢复生机。可以看出,最近一段时间许多医药企业的并购背后均有政府的影子。如哈尔滨国资委为哈药集团引进新股东,为哈药集团增资扩股。不仅成功引进外资,并有望解决南方证券违法重仓持有哈药股份股权的问题。此外,荷兰DSM公司成为华北制药第二大股东,华源生命收购上海医疗器械,均显示了政府对医药企业并购的推动力量。

    图表 2 2004年部分医药类公司的国有股权转让

    注:上述只是部分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整理。

    其中“转让标的”一列,“公司”表示“公司股份”,“股东”表示“股东股份”。

    数据来源:新华信管理咨询整理。

    3、准入条件提高,通过并购进入医药行业更加省力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越来越严格,《药品管理法》、《开办药品生产企业暂行规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对各子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为了使国内的医药企业能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国家药品行政管理部门在医药行业内推行GMP、GSP和GAP认证。例如我国要求所有医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必须在2004年7月1日以前通过GMP认证。截至2004年底,全国5071家药品生产企业中有3731家通过了GMP认证;其余1340家企业已全部停产,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可见,医药行业的进入壁垒相对较高。然而医药行业的高额利润率又吸引着行业外的投资者。通过收购现有的医药企业来进入这一行业不失为一条捷径。

    4、中国医药行业本身特点要求行业集中

    从技术研发的角度来看,国外医药巨头的新药研发投入在销售额中的比重一般在13%~15%左右[1],而国内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则较低,5%左右的研发投入在国内已经算是较高水平。然而国内医药市场的对外开放给国内医药企业带来了压力,此外国内的医药企业也有走向国外市场的需要。新药研发越发重要。而医药行业的特点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和长周期。若要想增加研发投入,客观上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承受得起技术研发的成本和风险。这就需要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从我国医药行业的投资状况来看,不论是基本建设投资额抑或是新增固定资产额,近年来都呈上升趋势。然而医药行业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却在不断降低,也就是越来越多的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这是医药并购的机会,这部分医药企业将有可能成为被并购的对象,所以医药行业目前的投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医药并购。

    图表 3 中国医药产业的投资状况

     注:上述中2004和2005年相关数据为预测值

    数据来源:新华信管理咨询整理。

    5、中国医药企业的微观竞争行为促进行业并购      

    我国的医药企业已基本上形成八大派系。这些派系竞争激烈,为了抢夺市场和资源,做大企业“大而全”,多采用并购的方式。因而行业中的重大并购事件基本上也都出现在这八大派系之中。例如,华源集团经过近几年来的急剧扩张,其业务已基本覆盖医药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其中在药品制造、药品流通、医疗健康、医疗器械等主要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而并购北药集团的行动,更是彰显其覆盖全国市场的雄心。

    而中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比较低,整个行业可以用“一小二多三低”[2]来概括。虽然国家强制要求医药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而淘汰掉一批企业,然而这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对行业集中的影响能力有限。并购,是医药行业集中的必经之路。 图表 5 2002年中美前10强企业集中度比较(以销售收入计)

    数据来源:《CEI中国行业发展报告——医药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4月

    三、2005年1月中国医药并购的启示

    从2005年1月政策法规的走向而言,政府仍是支持医药并购的。例如正在逐渐放开的非流通股交易、以及国资委对央企业务的大整合。这些都为医药并购提供了更多的交易工具和发展空间。

    从医药行业的竞争状况而言,实力雄厚的医药并购派系仍然雄心勃勃。在2005年1月的中国医药并购事件中,部分医药并购派系仍旧不甘寂寞,例如复星系和华源系,尤其以华源系的并购案例影响巨大。

    从医药行业的闲置资产而言,仍需要不断进行整合。这既是之前的GMP和GSP等行业认证的后遗症,同时也是竞争淘汰和必然。同时,随着前几年医药并购案例的累计,医药并购之后的整合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注:

     [1] 1999年葛兰素威康公司R&D投入为11.7%,罗氏为17.36%,默克为16.84%,诺华为18.13%,见新华信《2004年中国医药并购市场研究报告(2005年1月版)》。

    [2]“小”是指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多”是指企业数量多、产品低水平重复多:“低”是指大部分生产企业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生产能力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6137.html

更多阅读

最新中国铁路营业线路图2013年1月1日版 黔张常铁路最新线路图

原文地址:最新中国铁路营业线路图(2013年1月1日版)作者:文杉修正铁道部网站上的2008年12月31日版的遗漏之处:1.京津城际:电气化2.石家庄—太原:电气化3.沟帮子—海城:电气化4.南京—合肥:电气化5.合肥—武汉:电气化6.济南—青岛:电气化7.贵阳—

声明:《医药投资并购俱乐部 中国医药并购监测研究月度报告(2005年1月)》为网友我伤心你难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