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艳照门
香港明星“艳照门”事件已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也有人看到事件所带来的商机,准备借“名人效应”,将事件中的人物名注册成性用品商标。据我了解,深圳市民李先生是申请注册“冠希”、“阿娇”商标第一人。 受不法商贩借“艳照门”事件非法制售光碟赚钱的启发,想到注册商标来进行所谓的合法生财,李先生的经济敏感性令人叹服。不过如此抢注是否真正合法,是否应该得到支持和受理,在我看来,很值得商榷。 有人以“流得滑”、“泻停封”等已被注册的商标为例,说明注册“冠希”、“阿娇”等商标的可行性。对于前者,消费者们大多只会发出一笑,而后者则不同,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看到它们,大概没有人不会联想到“艳照门”这个轰动一时的丑闻。翻开《商标法》,对不能作为商标使用的标志第8类是这样界定的: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试问:在“艳照门”事件轰动了大半个华人圈的现在,注册“冠希”等敏感商标难道不属于有“不良影响”之列吗? 不管“艳照门”事件中的当事人本身是否存在过错,就现在的情况看,他们首先是受害者。个人隐私被公之于众,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而对艺人来说,更有着从此断送前途的巨大威胁。所以对当事者来说,最大的愿望大概莫过于让风波尽快平息,迅速度过这个“苦难期”。然而商标一旦注册成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艳照门”将为之定格,他们的这段丑闻将被以另外一种形式长期地挂在耻辱柱上。

艺人可以被拿来娱乐,但决不能被拿来侮辱,这是现代文明的要求。注册“冠希”、“阿娇”等商标,卖点正在于艺人们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所以,即便抛开是否合法不谈,就道德层面来说,这样的行为与制售“艳照门”光碟生财有何区别? “艳照门”事件发展到今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所带来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事件本身。毫无疑问,正是在网民们强烈的窥私欲望推动下,“艳照门”才一步步升级,这大概是始作俑者也未料到的。而在这一片口水与板砖的喧嚣中,有谁真正去为当事人的隐私着想?有学者把“艳照门”事件比喻为网络世界的“雪灾”,在我看来,这“雪灾”又何止于网络世界,它何尝不是现实社会里冷漠泛滥和人文精神缺失的绝妙注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借“艳照门”注册商标,无疑连同对事件的不断挖掘一样,成为了让这起丑闻的大火越烧越旺的搅火棍和鼓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