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日前表示,明年外管局将放宽对外投资渠道,大力支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逐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规模,稳妥、有序、可控地放宽个人对外投资(12月24日《证券时报》)。这对内地民营企业来说,绝对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近年来,内地民营企业“走出去”越来越活跃。以广东为例,仅2005年上半年,就有33家民营企业到香港设点,投资额达10亿美元。为此,广东省政府还专门建立专项资金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这的确是一个明智之举。中国加入WTO以后,在全面国际化的竞争过程中,民营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必须转变观念,主动迎接挑战,在国家和地方强有力的支持下,有必要勇敢地“走出去”。 目前,内地民营企业正面临“两面夹击”的尴尬:一方面,国内的加工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状态,对民营企业的低附加值产品扩张形成压力;另一方面,国外企业大举入侵,对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民营企业冲击很大。民营企业只有主动“走出去”,才能冲出重围。近年来,一些富有远见的民营企业在“两面夹击”中选择了积极主动的顺势而为,以务实的态度,从各自的企业实际出发,千军万马多管齐下,殊途同归地进入了国际市场,从而赢得了领先一步的从容与“掘得第一桶金”的先发优势。 国内吃不饱,海外觅食去。浙江经济的迅猛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今,越来越多的浙江民营企业为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加入到了拓展国际市场的行列。有资料表明,就在浙江民营企业飘洋过海到海外“觅食”的同时,大批外商也纷纷来到浙江与民营企业老板亲密接触。单在浙江义乌,就常年驻扎着来自世界各国的3000多位客商。看来,“走出去”深入国际市场,“引进来”拉近与世界的距离,这就是民营企业进入“跨国时代”而带来的直接好处。 当然,内地民营企业“走出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借鉴一些民营企业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专家学者的意见,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首先,内地民营企业“走出去”要有不屈不挠的敬业精神。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之初,由于缺乏国有企业的种种优势和条件,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倘若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工作不扎实,就会半途而废。当年,“飞跃”集团想参加广交会因“身份不够格”而被拒之门外。如今,他们靠到处叫卖,叩开了一扇扇国际市场之门,产品成功地打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境外设立了18个分支机构,聘用了200多名外籍员工;外销收入已占了企业总收入的90%,并成为世界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厂家之一。 其次,内地民营企业“走出去”要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本实力。为什么我们很难“走出去”?前外经贸部副部长谷永江认为,企业的实力不济是其主要原因。试想一下,在“走出去”战略实施中,即使国家的“门”开得再大,而你没有发展潜力,哪有能力建立起遍布全球的跨国生产和营销网络呢?可见,民营企业自身的实力在“走出去”战略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先在国内竞争中占优势,再通过“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才能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此外,内地民营企业“走出去”要掌握运用国际规则和竞争技巧。这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中国在产品出口方面屡遭反倾销,就是因为有些行业没有掌握运用国际规则和竞争技巧所造成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内地民营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学到了国际规则和竞争技巧,并且主动与国际惯例接轨。华立集团通过“借壳上市”等资本运作手段,成功收购了一项核心手机芯片技术,并以此进一步扩展国际融资渠道。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做法,不仅避开了政策局限和市场风险,还为企业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总之,随着“走出去”的环境不断好转,中国政府支持内地民营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大,我们有理由相信,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即将峰回路转,迎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