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早期教育 婴幼儿喂养与早期教育



第一节            婴幼儿喂养(母乳喂养)

一、母乳喂养的几个相关概念

1.纯母乳喂养 (Exclusive BF):指除母乳外,不给婴儿吃任何其他液体或固体食物,包括水。

2.混合喂养

3.奶瓶喂养

 

二、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

1.  母亲因素

(1)母亲的身体状况――健全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2)母亲的饮食、睡眠――合理科学的饮食、充足的睡眠;

 

 


 

(3)母亲的心理状况

 

 

2.  家庭因素

(1)家庭模式的改变――合理利用家庭资源(增加营养的与乳汁分泌的关系)

 

(2)家庭人员观念上的错误――初乳……;代乳品好于母乳(婴幼儿的身体状况)

 

3.  社会因素

(1)各种医疗措施的改善――母婴同室、早接触早吸吮、对全体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教育

(2)社会各种观念的改变――认识到母乳喂养对婴幼儿的好处、大力宣传母乳喂养以及为其作书面上的有关规定、鼓励按需哺喂、不给母乳以外的任何食物、指导母亲如何进行母乳喂养

(3)建立各种社会支持系统――如社区妇幼卫生组织

 婴幼儿早期教育 婴幼儿喂养与早期教育

 

4.  婴幼儿因素

(1)吸吮相关的器官正常(口腔正常-无唇腭裂、吸吮吞咽有力;消化功能正常)

(2)无其他疾病

 

三、母乳喂养的优越性

1.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好处:

(1)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乳汁营养优于任何代乳品;完全能满足出生后4-6个月的婴儿生长发育的全部营养的需要。其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最适合婴儿的消化吸收,且具有最高的生物利用率,在这段时间内不需要给婴儿喂母乳以外的食品。

(2)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感染物物质,其中抗体可保护婴儿,预防感染性疾病,在初乳中这种物质的含量更为丰富。乳汁含有免疫球蛋白、母源性抗体,包括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分泌型IgA、IgM、IgG; 母乳含有重要的活体细胞如单核细胞,T、B淋巴细胞etc。在抗原

(3)与其他婴儿食品相比,乳汁是婴儿最少见过敏的食物;

(4)母乳中含有婴儿大脑发育所必须的氨基酸,对脑神经系统发育、保护视力和胆汁代谢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母乳可起到预防婴幼儿某些过敏性疾病,如湿疹、哮喘等。

  (5)有助于面部面部和牙齿的正常发育,并有预防龋齿的作用

(6)有利于增强母婴感情。婴儿频繁地与母亲接触,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促进儿童智力发育,母乳喂养儿童的发育商或智商高于非母乳喂养儿童。母乳喂养对儿童心理发育的促进作用,可能与哺乳时婴儿经常听到在宫内早已熟悉的母亲心跳以及母亲爱抚、母子目光交流、母子语言交流等非营养因素有关。

  (7)其他:减少坏死性结肠炎的危险;减少婴儿猝死综合征发生;与降低婴儿糖尿病及儿童淋巴腺癌的发生率可能有关

 

2. 对母亲的好处:

(1)母乳喂养能使母亲之从孕期状态向非孕期状态成功的过渡,伴随吸吮而产生的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2)由于吸吮能反射性引起催产素分泌增加,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促使子宫复旧。

(3)由于正常的母乳喂养能产生“哺乳期闭经”,使母亲在这段时间内体内的蛋白质、铁和其他营养物质减少了消耗,得以贮存,既有利于母亲产后的康复,亦有利于延长生育间隔,起天然避孕作用。

(4)母乳喂养可能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发生的危险。

3.母乳喂养对家庭、社会的好处:

(1)母乳喂养最卫生、方便、安全、新鲜和经济。特别在经济方面.医院可以节约消毒、配制人工喂养品所需的奶瓶、奶粉及人力。从家庭和社区的角度来看,用于母亲营养的消费比用于婴儿营养的消费要便宜;由于婴儿较少得病,因此可以减少医疗咨询、药物、化验和住院消费等。

(2)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有利于稳定家庭关系。

(3)降低婴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妇幼保健水平,促进社会人口素质的提高。

反之,人工喂养的婴儿易患腹泻、急性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易患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病;易患湿疹、哮喘等;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危险性增加。人工喂养儿患病后死亡率高。人工喂养儿可能因进食过量,引起肥胖。

 

四、母乳喂养技术指导

1.  口与乳房的含接

2.  体位(卧、坐)

3.  乳量是否充足的判断

(哺乳次数、婴儿排泄次数与排泄量、睡眠情况、体重变化情况)

 

五、WHO推荐的母乳喂养方式

①     产后半小时内开奶,开奶前不给任何食物和饮料;

②出生后4个月内坚持纯母乳喂养(除母乳外不给婴儿任何其他食物和饮料,包括水,但可喂挤出的奶、药物和维生素etc);

③4-6个月开始添加辅助食品;

④出生6个月后均应添加辅助食品;

⑤继续母乳喂养,可以坚持到两岁。

 

六、婴幼儿辅食添加

1.辅食添加的时间

2.辅食添加的目的:母乳的不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断乳作准备。

2.辅食添加的原则:量由少到多、每次只添加一种;质由细到粗、由稀到稠;时间在哺乳之前,在婴幼儿身体状况(消化)良好的情况下。

 

第二节  早期教育

一、早期教育概论

1.早期教育的定义 

A.定义  早期教育(early education)面向所有儿童,一般是指对0~6岁,特别是3以前岁小儿,根据小儿体格发育规律以及神经心理发育的特点,利用外界丰富的环境和某些教育训练,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儿童各种器官(特别是各种感觉器官和大脑)进行刺激和训练,帮助儿童自然地发展,让每个儿童都能发展其潜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自信的人。

B.不同类型儿童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要求能够促进正常小儿多元智力(智力应包括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结构能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的发育,发展其低限智力,使其不为阻碍发展的因素,继续发展其他智力;促进有可能发展为智力低下的高危儿或智力已经偏低于正常小儿的智力发育,预防和改善智力低下。(早期教育、早期干预、早期康复)

 

2.早期教育的目的

A.教育的双重目的及其关系  教育具有双重目的:一是生物学的目的,即希望教育能帮助个体自然地发展,就是希望通过教育能够使个体各种感觉器官系统尽可能发挥其功能,促进多元智力的发展;二是社会学方面的目的,即培养个人适应环境能力,包括如何利用环境、如何与人交往、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等,这是教育在儿童器官功能急速发展期过后的另一主要目的,这种教育目的主要还是为了生存。教育的两种目的它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可以用磨刀与砍柴来比喻教育的两种目的,如果我们在童年时的生物学目的没有完善,也就是说我们的刀还没有磨快,那么注定将来我们在接受教育的第二种目的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就会受到很大得限制。

B.早期教育的目的  早期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儿童各种感觉器官系统提供适当的,各种途径的,各种类型的外界环境的刺激,让儿童在健康快乐中渡过自己的童年。早期教育最著名的人当属卡尔·威特,其实老卡尔·威特目的,并不是刻意地去培养天才,只是想让儿子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中度过而已,但是儿子却意外地从一个近乎痴呆的婴儿成长为天才,根据其它许许多多的事例得知,如果让孩子的幼年健康快乐,则不想孩子成天才都难。换句话说,如果孩子没有成为天才,则基本可以肯定幼年时期不够健康,或者不够快乐,而且往往二者兼而有之。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发挥教育的第一种目的-生物学目的。教育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效果也是最不容易被人察觉的;因为教育的第二种目的,效果最明显,也最实用,所以人们往往只愿接受教育的第二种目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参加这个班那个班的学习,在孩子眼手尚未协调的时候就让孩子参加什么美术班,在孩子尚未能很好平衡的时候就让孩子参加什么舞蹈班,从而扼杀了孩子的童心。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孩子在某些方面也许的确有很大的进步,但孩子在无形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孩子付出的代价也是父母所哦无法察觉的,这就是孩子自然成长的机会,综合发展的机会,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沿着别人所指引的路来走。现代的幼儿早期教育要从培养“特长型”、“竞争型”、“知识性”过渡到素质教育;要从单一智能开发到多元智能的培养。

C.情商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   有的人的智商没有问题,但童年或少年时受到不良的刺激,使其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或其他智能发展有了问题,从而阻碍其进一步发展。情商是人社类心理活动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概括为人对自己情绪的认识与处理能力,即人的情感和社会技能。情商发展有缺陷的人,走向社会后会成为一个“低能儿”,不会应付复杂的环境,不能经受一点挫折,这样的孩子在某种场合或情景中可能发生行为失调,甚至犯罪,这样的例子无论在哪里都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情商的发展和智商同样重要,甚至比智商更为重要。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情商80%+智商20%。这说明了我们在进行早期教育应该培养儿童的综合智力(多元智力)。

 

二、早期教育的可能性

1.0~3岁是人脑发育最快时期 

A.脑重  出生时的脑重约400克,占成人脑重1300~1400克的25%~30%;6个月时达700克左右,约为成人的50%;12~15月时,大脑重量约900~1050克约为成人的75%;2岁的时候约为1000~1150克;约为成人的80~85%;5~6岁时大脑重量为成人的90%;20岁后脑的重量相对恒定,老年时才开始下降(衰老时脑缩小10%,主要时树突的退变)。

B. 脑细胞  脑细胞的数量在出生的时候约有1000亿个,1岁的时候约为1400亿个,1岁以后脑细胞的数量基本上不会再增加。

C.神经纤维  1岁后脑重量的增加主要是神经细胞体积的增加,特别是细胞树突和轴突的逐渐增加和神经纤维的髓鞘化的形成。美国小儿神经专家Peter博士发现,视觉皮层一层内突触的数目,出生时每个神经元约2500个,6个月后增加到18000个,为出生的7.2倍。皮层其它区域突触同样惊人地增加,突触最高平均浓度在2岁时为每个神经元15000个。

在2岁以前,良好的育儿刺激对脑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2.未成熟脑的可塑性 

未成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重组的能力,易受环境的影响。已经证明这些影响可改变神经元的大小、脑结构总体重量和个别突触的数目和结构,增加和减少神经元间的连接和神经通路。研究证明在视觉丰富的环境中养育的大鼠的皮层发育好,皮层的厚度和重量上都超过养育在视觉刺激贫乏笼子里的大鼠。

A.脑可变更性和可代偿性   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常表现为可变更性和代偿性。可变更性意义为某些细胞预先确定有特殊的功能,但此功能是可以改变的。例如视觉系统细胞被移植到其它器官系统,这些细胞和新的伙伴在一起可起新的作用,并表现有足够的功能。不过移植要早,过了一定的敏感期,移植细胞不但不会起新作用,而且会死亡。代偿性是指一些细胞代替另一些细胞的功能。神经学家无数研究显示,在发育某一时期,局部细胞缺失可由邻近细胞代偿。但过了一定敏感期后缺陷将成为永久。有这样一个报道:有一婴儿出生的时候,因其脑部肿瘤而行部分脑切除,但其成年后,脑功能并未出现任何异常。这是为什么呢?这个报道进一步说明了局部细胞缺失可由邻近细胞代偿,这个孩子脑功能并未出现任何异常,也要归功于术后其父母在小的时候及时给予了丰富的感觉刺激。

B.脑损伤修复得窗口期  在脑损伤后机能的修复过程中,药物和训练治疗也有一个窗口期,我们称之为“时窗”。损伤的早期是代偿的“敏感期”,此时学习、锻炼和药物影响是最有效的。年龄也是影响脑功能代偿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小代偿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年龄越大代偿的能力就越弱。有学者用“投射量守恒”的假说来阐述年龄对脑损伤修复机制的影响。他们认为一个神经元的基因决定了其轴突的投射量。这个投射量等于突触的数量。当这个神经元的轴突进入分枝生长期,它的生长竞争能力与已经完成的投射量或突触数量成反比。所以,当他越是成熟,完成的投射量越多时,它的生长能力就越是相对的小。所以,不同年龄阶段相同程度的脑损伤对脑功能的影响是不同的。脑损伤后机能修复得窗口期,提示我们对高危或缺陷儿童应尽早给予药物、训练、教育等的干预和康复治疗。

C.可塑性的双面性  早期的刺激和感受在脑中的“印痕”最深刻。创伤会永久性改变脑内皮质醇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研究发现,那些行为最坏的和早期行为失调的孩子的皮质醇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孩子。大脑的可塑性的缺点是极易受到伤害。成人的经验可改变行为,而婴儿经验更为重要的是用于组织大脑的神经网络,良好的经验会使大脑的神经网络更加丰富,使儿童更加聪明伶俐;但不良的刺激也会促使一些不良的神经网络的开放,从而使儿童自幼就对一些不良的刺激比较敏感,早期的心灵创伤会影响大脑结构,可引起终身的恐惧和紧张。我们知道我们的著名演员和歌手张国荣在前两天的愚人节走了,他并没有愚弄我们他真的走了,他的离去与他童年时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家兄弟姐妹十个,父母感情又不合,所以受到家庭的情感支持很少,童年的阴影使其终生变得抑郁,他的死与其的抑郁症有很大的关系。又大量的研究表明,出身于有问题家庭的人自杀率一般较多;我们对虐待与忽视的研究也发现,一般受虐待和忽视的儿童,其父母童年时也大部分受过虐待与忽视,或受过的不良的家庭环境刺激,而且我们追踪研究也发现受虐待和忽视的儿童长大后也容易对其子女后代进行虐待和忽视。所以说早期的刺激和感受在儿童的脑中的“印痕”最深刻。

 

3.智能发育的关键期   

A. 印迹/记  Lorenz 20世纪30年代,发表了«动物的情感世界»一文,引入“印迹/记”(imprinting)概念,即动物有着与生具有的特征,在出生后一定时期表现出来,并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固定下来,影响今后的行为。一旦超过这一时期,则行为就不会出现。由此引入关键期(critical period:sensitive period)的概念。印迹现象最著名的试验就是Lorenz所设计的“鸭子印迹”现象,lorenz用普通的暖箱来孵化鸭子,在鸭子破蛋壳的时候,不停地在暖箱边放come-come声音,在鸭子下地以后,只要lorenz放出come-come的声音,鸭子就会跟着他后面不停地追逐;但如果在鸭子出了蛋壳以后一段时间再给予come-come的声音刺激,鸭子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这就是有名的印迹现象试验。

B. 人类的关键期  人类也有关键期,教育和训练如果在关键期即将来临之前和在关键期进行,则收效最大;就是说在某个年龄学东西更快更好,过了这个关键年龄,再来学习就不如关键期学得好。印度”狼孩事件”足以说明儿童的发育过程具有关键期,我们发现她时,她已经7、8岁了,但还没有语言能力,也不能独立行走,经过长期的教育和训练,6年后才能开始直立行走,这与训练灵长类动物所用的时间差不多;17岁死去之前,仅学会几十个单词,躯体发育相当于2岁儿童的水平。儿童心理和身体素质发育可以观察到很多关键期:例如,2~3岁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 ,6岁前是儿童社会化行为的关键期;平衡能力在6~8岁发展最快,灵敏性和柔韧性在10~12岁发展最快。儿童智力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在6~8岁之前,尤其是4岁前。Bloom .BS对儿童智力长期随访研究认为,如果以17岁的智力作100计,4岁前儿童的智力发育已完成50%,8岁前完成80%,也就是说,人类智力只有20%是在8~17岁完成的。现代科学也证明:孩子最佳的识字年龄不是6岁、7岁,而是0岁1岁。因此,如果让孩子按自然规律天然成长,就应该在他们在0岁或1岁时开始让他们在玩中学认字。

 

4.“用进废退”原则  

突触连接而成的神经网络的基本框架变化较小,而其连接的丰满程度是可塑的,直接受到后天的影响,被执行着“用尽废退”的原则。开眼后10天到19天地老鼠和猫地树突棘得到大量的增加,但这种情况是可以被逆转的,有人把开眼后的老鼠和猫长时间放在无视觉刺激的环境中,则大部分的树突棘的外形被剥夺。其实人的脑细胞一生中只有10%~20%,甚至不到10%是被利用的,有80%~90%都被荒废了。早期教育能够增加脑细胞的利用率。

这种用尽废退的原则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表现为突触的“消退现象”。消退现象被认为是一种消除错误结构的机制。在发育过程中,过量的神经支配和突触连接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脑区。通过选择性地对神经元进行细胞凋亡处理,对树突棘进行修剪,从而使神经元和其靶细胞联系更合理、有效。

 

5.超常儿童的研究 

超常儿童常指哪些由标准化智力测验(如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所测得智商(IQ)在130以上的儿童和在学校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儿童。80年代对科大少年班学生的研究发现,这些少年大学生大多有良好的早期教育的历史和早期教育方法得当,但遗憾的是他们所接受的早期教育,主要还是知识方面的早期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她之所以如此优秀主要还是受益于她母亲早期所给予的全面教育。

 

6.母亲类型与儿童行为   

心理学家对不同类型母亲所培养出不同类型的儿童进行的长期研究,结果提示早期教育方法得当,就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儿童。我们把母亲的类型分为:超级型、马虎型、负重型、压制型、动物管理员型母亲。

“超级型”母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准许儿童体验自己的特点,儿童有很多的时间玩“假装”的游戏,儿童需要时陪孩子活动。这样母亲所培养的儿童处理各方面的能力强。

“马虎型”母亲等待孩子自己作出行为来,在理解和满足孩子需要上存在困难,未能向孩子提供智能输入。培养的孩子能力高于一般的儿童,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困难。

“负重型”母亲常因生活所迫很少与孩子在一起,孩子很多时间自己呆坐,家庭混乱无序。培养的孩子智力一般,应付环境有相当困难。

“压制型”母亲吆三吓四,从头管到脚,不接受孩子目前的行为和操作水平,培养的儿童认知能力尚可,情感发展差,往往会出现退缩和自卑行为。

“动物管理员型”母亲,对孩子身体照顾好,就让其自己玩,无母-子间相互作用,无教育活动,培养的儿童能力一般,行为呆板、机械。

 

三、早期教育的原则   

早期教育一个总的原则是帮助孩子的身心自然发展。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适时给予适当的、各种途径的、丰富的环境刺激和教育训练。教育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1.量力性原则   即根据儿童心理、体格发育特征和可接受程度开展早期教育;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把教育活动略提前儿童平均发育水平(如,相当于一般儿童的第10百分位数。)。国外曾有学者对几对同卵双生子做过“爬梯试验”研究,一组是让孩子在刚学走路的时候(12个月)就让其学爬梯,另一组是在学走路后2周进行爬梯训练,结果再过2周后(第一组训练4周,第二组训练2周),他们爬梯动作一样熟练,两组没有明显的差异。

2.直观性原则   让儿童直接接受多种感觉刺激,把感知与语言结合起来。(长棒与短棒)

3.主动性原则   主动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孩子由于运动能力还比较弱,还无法主动来寻找需要的刺激。

4.启发性原则   以启发、诱导为主,少直接灌输。(长棒与短棒)

5.连续性原则   有连续过程    ,有专人负责   ,家长与专业人员互相配合   。不过现在有一个可喜的情景,就是开始有些公司出租儿童玩具。

6.因人施教原则   结合儿童的爱好与特长,琴、棋、书、画的培训不可贪多求全,或强制硬压。很多国家对孤独症和社交障碍儿童采用的教育方式-结构化教育。结构这一名词,最早是用于建筑学的,指将东西按一定的形式排列起来。例如一个园艺师在设计一个成功的花园时,必须采用结构化的概念,种子、植物必须以一定的组合形式来安排,既要考虑到植物对树荫、阳光和水的偏爱不同,又要系统地考虑彼此间的紧密关系。使用结构化的概念,既可使每种植物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又能弥补和避开各自的弱点。这样,植物就可长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结构化的概念也可适用于教育,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强项,而弥补和避开其弱处。

 

四、早期教育的类型   

1.直接针对婴儿  可在婴儿室个别进行促进发育的刺激,或将婴幼儿集中在训练中心,机体进行教育训练;这主要是在幼儿园进行的教育训练,幼儿园的教育体制及其不合理,极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和幼儿发育的需要。

2.通过指导家长  间接对受教育对象进行教育训练 。从小儿生后开始对家长指导以促进亲子之间相互作用,改善亲子关系。以后进一步指导家长如何合理、有效地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

3.对婴儿直接教育和指导家长进行教育相结合   这种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指导者训练婴幼儿时通过观察其目前各方面的能力和缺陷,对家长指导如何进行家庭训练。

 

五、早期教育的方法

 

1.   丰富的环境刺激   

婴幼儿通过自身的能力所接受的外界刺激是非常有限的,父母和带养者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让其有更多的接受刺激的机会。在环境寂静和孤独生活中长大的儿童,语言、运动和智力发育明显落后,印度“狼孩”事件提示:儿童在生命早期失去人类社会环境的刺激,就会丧失语言和思维能力。随着幼儿运动能力特别是走的能力和手的操作能力的发育,幼儿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接触外界事物增多,对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增加。提供儿童更多的积木、简单的拼插玩具、活动性玩具,培养儿童手眼协调能力,激发儿童认识与探索事物的能力。幼儿语言发育的最快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的敏感时期,尽可能多地给予言语刺激如给幼儿读图片、讲故事、唱儿歌以促进儿童语言发展,但对幼儿发音要准确,大家对地方性言语对学习语文汉语拼音的负面影响也许深有感触(ji ben 与zi ben)(xiao gou与xiao dou)(ge zi与de zi)。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促进儿童智能的发展,还能促进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游戏是促进儿童社会行为发育的重要途径。

 

2.观察 

观察是感知的手段,是儿童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持久性。在指导观察时要明确任务和方法,加强语言指导作用,提出需要进一步观察的问题,引导儿童观察后用语言加以描述。

 

3.游戏

 游戏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儿童认识和再现世界的基本形式,也是儿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良好个性(如协作、控制和遵守纪律等个性品质,如在游戏中共有同一玩具可增加儿童与别人共享的良好品质)的重要活动,对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培养也有积极意义。

  不同年龄儿童游戏参与性、游戏内容和深刻性都不同,婴儿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家长是游戏的主导者。幼儿游戏基本是一种平行游戏,两个儿童之间游戏没有协作性。3岁后,儿童游戏的协作性、参与性、表演性成分增加。你会发现5、6岁的孩子会经常在一起玩过家家游戏。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不同的玩具,逐渐培养儿童的合作性。因为这个世界是人与人的世界,单独一个人是做不出成就的。

 

4.  示范 

根据Bandura 的社会学习理论,模仿是一种无尝试学习,儿童学习更直接,可快速而有效地掌握大量而整合的行为。教育者自己或其他儿童通过操作或表演各种动作、发音等,使儿童直接模仿,经过反复练习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

 

5. 提问  

提问可启发儿童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引导儿童有目的地观察和思考。在儿童教育中,提问要有明确地目的地进行,一次最好只提问一个具体问题,所提问题在儿童理解的限度和知识的范围内。

 

6.  试误 

尝试学习是另一种学习方式,心理学家Thorndike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经反复纠正,错误减少,成功机率增加。儿童在于世界接触中,也是不断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鼓励儿童积极尝试,在错误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所获得的经验更深刻。一切由大人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儿童的求知欲。

 

7.  发现 

发现法强调儿童试学习的主体,教育者不必把答案告诉儿童,而是鼓励儿童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比较来寻找答案。这样既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又培养了儿童思维的广阔性、灵敏性和深刻性。

这一切的早期教育方法都离不开一个字“玩”。玩是孩子的天性,现代科学证明,玩也是一种学习,学习也是一种玩,它们之间根本不存在严格的界线,完全可以在玩中快乐地学习。

 

六、早期教育的内容

 

儿童早期教育,实际上是尽可能为儿童创造条件接触自然的条件,促进其自然地成长,帮助和发展儿童特定技能,鼓励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兴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传播和特殊技能的训练。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教具的选择应符合上述目标。早期教育的内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同的,我们应根据关键期的理论,在关键期注重某一方面的训练。

一般来说,刚出生至2个月是宝宝视、触、嗅、听、味等感觉训练的最佳期。宝宝出生后就具有一定的视、听能力,如见到光亮会眨眼、闭眼;听到较大的声音能引受惊似的拥抱反射;温度、疼痛等感觉也已出现;味觉发育良好,对酸、甜、苦、辣、咸往往以紧缩或舒展眉间、伸舌或挣扎等表示欢迎或拒绝。所以宝宝出生后就应和他多交流,让他听和谐悦耳的音乐,看色彩鲜艳、形象单一的图片、玩具,适当地抱、拍,经常抚摩他的皮肤。满月后可喂些乳类以外的果、菜汁,逐渐培养其口味的多样化。随着月龄增长,应多引导他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感觉能力。

  6个月是宝宝习惯多种食物的形成期和学习咀嚼的关键期。辅食品种应多样化,除泥状、糊状食物,再配些有渣的碎菜末粥或烂面条,要注重味道,否则他以后就会对这些食物不再感兴趣。有的8-9个月的宝宝还只能吃糊状食物,吃点有渣的东西就呛,这就是没有适时培养咀嚼能力的结果。

  2-3岁是学习口语的关键期,这时应要求宝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而不是用手势或哼哼。让宝宝学习讲述简单的图书,复述简短的故事、朗诵儿歌等,大人可用语言指导他完成某些任务,不要轻易就给予帮助。

早期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1.运动能力的训练,包括大运动、精细运动、感觉运动;2.语言;3.协调能力;4.兴趣;5.注意力;6.生活习惯;7.人际关系等。不同阶段的儿童训练的重点内容不同,具体参考儿保书。

总之,儿童早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儿童构筑有益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帮助儿童个体自然地发展,使儿童各种器官功能更趋完善,让每个儿童都能发展其潜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自信的人。早期教育主要承担者是自己的父母、抚养者和一些幼儿教育人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6392.html

更多阅读

冯爷爷早期教育网简介 1岁宝宝早期教育

2007年,我国旨在开发0—6岁儿童智力、提高人口素质,“0岁计划”正式开始实施,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即为普及、推广我国当代早教之父冯德全教授的“立体早期教育法”(其理论、实操方案体系即为《早教革命》)。同年6月,在国务院关于“开展婴幼

《福建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南》试行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

《福建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南》(试行)第一部分总 则一、为了让每个孩子拥有良好的人生开端,为指导家长、抚养者和学前教育工作者科学地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工作,提高学前教育机构对0-3岁儿童教育工作水平和家庭教育指导水平,为0-3

我的职业是父亲 早期教育与天才 pdf

他在父亲坟头立誓,“我身上要有一滴血冷下来,我就不是人”;他改名为“笑晚”,“不能在年轻时开怀畅笑,那就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要让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他在家中行医看病,为的是随时关注儿女的成长,实施“早期教育”蓝图;他举家搬迁多次

声明:《婴幼儿早期教育 婴幼儿喂养与早期教育》为网友好男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