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日前发布公告称,符合资格的约27万员工可认购并获分配合计8亿股建行股份。对于本次员工持股方案,建行解释称“意在激励员工为建行长期服务,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但有建行基层员工称个人认购的股份数量与工资挂钩,普通员工能够认购的和获赠的数量并不多。也有人说此次员工激励等于变相提高工资,慷国家之慨。 员工持股计划,是一种企业员工拥有本企业产权的股份制形式。1956年,美国律师凯尔索提出“两要素”理论,认为人类社会需要一项既能达到社会公平,又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于是他设计了一个企业员工既能获得劳动收入,又能获得资本收入的“员工持股计划”。随着该计划的不断完善,为西方企业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在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分配制度早已被确立,应该说,员工持股不存在很大的制度障碍。但是,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员工持股计划被移植到中国,特别是移植到行政化色彩非常强烈、政府背景非常异常的国有商业银行,会不会水土不服呢? 这几年,现代企业制度中讨论较多的是“独立董事”。毋庸置疑,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个制度安排,在国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是,“独立董事”在中国的遭遇却一波三折,之前的欢呼雀跃,以为迎来了小股东的保护神,之后的质疑,到今天,经历郑百文、银广厦、德隆系等事件之后,独立董事已经恶名昭著,以至面临被废的结局。那么,同样也是舶来品的员工持股计划,又将会对国有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在中国特别是国企这种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又是否能顺利“本土化”,显然仍是一个悬念。 众所周知,员工持股计划的关键是公平、公正和公开,否则,不但不能起到任何激励作用,反而拉大职工间的收入差距,造成怨声载道、员工离心、人才流失以至竞争力丧失。在国家商业银行这样的环境中,领导是政府委派的,从上至下,内部又存在很强的泛行政化和官僚意识,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员工持股计划涉及人数二三十万,环节和程序相当复杂,资金交易动辙数十亿,毫无疑问,这必需要有相当完备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体系。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问题。

不论是何种制度,都产生和成长于一定的社会土壤,也有一个社会文化环境与之相适应。员工持股也是如此,在国有商业银行潜规则盛行的情况下,急功近利推进员工持股计划,这种纯粹的制度嫁接将很可能剑走偏锋。这些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这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造、上市等等都离不开中央的支持。国有商业银行非但没给国家分多少红,反而从外汇储备中不断地拿钱,银行员工通过认购股份并获赠银行红利,变相提高福利待遇,必然会遭遇不少的口水和唾沫。况且,金融领域大案频发,银行系统“内部人控制”相当严重,仓促地上马“员工持股”,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