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没有厂房,二没有资金,三没有技术,四没有设备,但是,中山长洲人硬是凭着胆识和魄力把工业引进了村。
而当时,有关在农村成立工厂的话题还被某些人视为天方夜谭,但勇于吃螃蟹的长洲人已经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
随着“引凤筑巢”的成功,长洲人再次利用地缘的优势,先后投入380万元建起了狮山工业区、富洲工业区、帮书围工业区“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和“筑巢引凤”二者有机结合,扩大了招商引资的成果,很快在长洲这一方热土上朝气蓬勃地崛起了30多家企业。这不仅增加了村民们的就业之路,集体经济也因此大踏步向前。
长洲人凭着敢为人先的勇识,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着经济发展,也推动着和谐文明建设……
没有厂房、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设备,中山长洲人也要“把工业引进村”。敢为天下先,这是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在中山,勇于吃螃蟹的长洲企业办干部在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下,因势利导,引凤筑巢,大胆将本地资源充分与外界资源进行整合。
思路决定出路。1981年,长洲企业办通过渠道知道中山服装厂“有忙不过来的订单”,那时,还没有集体劳务输出这个概念,但是,睿智的长洲人已由此发现了商机,成立长洲制衣厂,引凤筑巢。
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怎么办?
——就让村民把自己的缝纫机拿出来。
没有技术怎么办?
——就把一个具有深厚缝纫技术且头脑灵活的村民邀请来担任厂长。
没有厂房怎么办?
——在党支部的支持下,长洲村委当即就把会议室腾了出来。
于是,长洲制衣厂在1981年的3月就这样“轻易”地成立了。厂房设在长洲村委的楼上,由长洲企业办统筹布局、监督管理,统一对外承接加工,场地150平方米左右,有30-40个工人,管理人员和师傅共4人,主要是承接中山服装厂的活儿。
当时,有关在农村成立工厂的话题还被某些人视为天方夜谭,但精明的长洲人却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
紧接着,长洲企业办又借黄氏大宗祠作厂房,引入长洲首家“三来一补”企业——长洲手套厂,这是1982年。长洲手套厂占地1000余平方米,机器和材料均为港商提供。开厂初期共有93部电动缝纫车,12部冲裁床,100多个工人,6个管理人员。而当时,贴着“港资”背景标签的企业在全国也没有几个,长洲人敢为人先的魄力至今仍令人惊叹。
发展村办企业的闸门一打开,汹涌的潮水便呈势不可挡的局面。
1983年,长洲企业办利用自己的建筑队兴建起自己的第一间工厂——长洲手袋厂。其厂房有2000平方米左右,经营性质为来料加工,机器和材料均由港商提供。但是,在当时长洲村里却没有合适的人才来组织和管理。长洲企业办领导就瞄准了中山服装厂的车间主任和技术组长。通过深层次的接触,长洲企业办果敢地将2人聘进。
包容,使长洲人眼界开阔。
吸纳,使长洲人丰厚充实。
事实证明:当初长洲企业办以包容、吸收为文化内涵的大胆招聘,抛弃了狭隘的地方观念,为后来海纳百川吸引各行各业精英促进长洲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3年10月,长洲手袋厂因不能顺利完成客商的圣诞产品,全厂上下焦头烂额。长洲村委及时发动党员、团员和妇女,协调长洲手套厂员工100余人,大家不辞劳苦,协助手袋厂连续奋战三天三夜,终于按时按质顺利出货。这事传开,不仅让投资长洲的企业感受到了长洲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更感觉到了长洲企业办真诚、务实的服务作风。这不仅提升了长洲人的声誉和口碑,而且还为日后的招商引资树起了诚信大旗。
1986年,长洲村的经济迈上大发展的新台阶,在党支部和村委领导班子的指导和支持下,原来的长洲企业办根据发展需要更名为长洲经济发展公司,并提出兴建自己的工业区以“筑巢引凤”,将厂房集中在一起,这不仅可以形成规模,方便管理,更重要的是扩大招商引资氛围。
很快,由长洲建筑队奋战160天建设的狮山工业区在当年中秋节落成。长洲制衣厂、长洲手袋厂搬迁进了狮山工业区,长洲经济发展公司也在此投资开办长洲手袋二厂,同时,引入德诚制衣厂等企业。就这样,狮山工业区一片欣欣向荣。
随后,具有前瞻眼光的长洲领导者又采取引凤筑巢和筑巢引凤相结合的策略,及时开发了富洲工业区、帮书围工业区,前后共投入380 万元,建造了一批标准化、现代化的厂房和工业用楼,同时完善了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建成,不仅加快了长洲经济的发展步伐,而且还为长洲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长洲村前前后后引进了30多家企业,生产的时装、童装、手提袋、皮革制品、针织品、高档运动鞋等产品,畅销东南亚和欧洲市场。
于是,长洲村里每年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集体积累也因此大踏步向前。这同时也给村民增加了就业门路,使村民们在门前屋后就能安居乐业。
工业进村,便因而成了长洲村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