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把当今的中国及世界称为“繁荣的乱世”。今天的中国及世界在经济、科技、物质文明上正在达到一个顶峰,但与此同时,在心灵世界,在人们的精神、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命品质等诸方面,却存在着极大的混乱。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胡总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哪么,如何来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呢?终极的支点在哪里呢?根本的途径靠什么 ?我的坚定的立场是:必须回溯到孔子的教育思想。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了一个著名的“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972年,20世纪最著名的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在与日本创价学会会长、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对话时曾提出:“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汤因比并指出:“世界要统一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养了独特思维方式的中华民族。” (《展望二十一世纪》)。
汤因比先生所称的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表现在哪里呢?就表现在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圣贤所制定的一套教育和文化体系。
今天,整个世界都在看东方,看中国。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蒸蒸日上,更因为中国有一套以教育为核心的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圣贤是如何理解和定义教育的呢?答案就在“教”字本身。所谓“教”,就是关于“孝”的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如是教育他最钟爱的弟子曾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告诉曾参说:孝道,这是德行的根本,教育就是由孝而生的。
从黄帝时代到尧舜时代、周公以及孔子,中国古代圣贤皆强调以“孝”治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孝心,换言之,就是责任心。和谐社会的根本,就是培育和发展人们作为现代公民的责任心。全部的社会行政管理和全部的企业管理工作,其根本亦不过是为了培育、发展和维护人们的责任心。当人们都具足了责任心,社会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成本几乎可以降到零。而今天的社会之所以不够和谐,其根本是人们彼此之间缺乏责任心。
人们的责任心又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从家里开始。从孝敬父母开始。当一个人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自然就得友爱兄弟姐妹,即以父母之心来对待兄弟姐妹,这就是“悌”。一个人在家懂得孝、悌之道,出门自然懂得对朋友尽责任,自然会受到朋友的欢迎和尊敬。这样的人,在单位自然会对工作尽职,对同事尽责,对领导尽忠。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在家里连父母都不懂得孝敬,连兄弟姐妹都不懂得去爱,他在外面对朋友、对同事、对老板能讲诚信、讲仁爱么?不可能。
孝道,究其本质来说,绝不是来约束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而是为了表达、建立和巩固父母与子女之间天然的亲蜜关系——所谓母子连心、父子天性。父母和子女的生命是一体的。儿童通过与父母之间天然的亲蜜关系,自然地学会了爱与被爱,学会与他人建立关系——母亲潜移默化地教会我们如何建立与女性的和谐关系,父亲则教会我们如何建立与男性的和谐关系。所以,孝道的内涵不仅在于教育人们如何对父母尽责,还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学会广泛地爱与被爱,学会建立广泛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而这些正是教育的宗旨所在。
今天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要振兴教育,恐怕仍然要恢复以孝悌之道为核心的家庭教育和家庭伦理。不仅中国要这样,世界也需要这样。
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可以概括为《论语》中的下面这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时常告诫他的弟子们:进了家门要懂得对父母尽孝,出了家门要象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朋友,言行要严谨、守信用,既要广泛地友爱一切大众,又要积极主动地亲近有仁德的智者。在做到这些(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去多多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在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里,把学生们会不会做人、会不会自我管理,看得比学习文化知识要重要得多。“读书首先要知礼”,“做学问首先要做人”,“做事首先要做人”,这些通俗的说法,正是孔子教育思想在人们心目中的反映。
今天的教育正好反过来了,许多人读书去不知礼;会写论文却不会说人话、做人事;一些高科技精英知识和技能很高,却不懂得处理生活中的基本问题;许多大学毕业生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很强,却无法创造和谐有爱的人际关系。
所以孔子在《论语》里还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就是天道,也就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根本规律。当一个人的思想言行符合天道,即是“德”。德是天道在人身上的反映。德的进一步表现,就是仁爱思想和仁爱精神。所谓“仁”,就是爱人如己,待人如己。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是帮助人们立志去认识天道,发展德性,培育仁者爱人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基本德性之后,才可以去“游于艺”,艺,就是各种技艺门类,即相当于现在各个专业学科与专业技能。
“游于艺”,一个“游”字,道出了孔子对于学习的基本态度:学习应当如游玩一样,是好玩的,生动的,有趣的,自发的,自主的。此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个“悦”字,表达的也是这样意思。
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学生们从来不会感到枯燥无趣,也不会有被迫学习的压抑感。他懂得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的教育是启发式的。而且,他的教育往往是形式活泼、内容多样的综合教育。“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书法)、数(计算)”,此“六艺”的教育,实际上是将做人的教育与做事的教育(即生活能力的教育)高度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了,将人格、德行教育寓于各类知识与技艺教育当中,寓教于乐。
而孔子全部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了让弟子们去证悟大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看来,悟道的重要性大于生死。因为悟道究其本质来说就是打开人们内在原来具足的智慧—— 即与生俱来的天赋才华。当人们的智慧洞开时,自然就看清了包括生死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人生问题的真相。这些,都是现在的教育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