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一词无疑成了当今社会最流行的词汇。但现实中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和谐的真意,很多时候人们又抱怨“被和谐”了。 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中国古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 、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 君子所坚持的“和而不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品格高尚的人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处处刻意苟同于对方。而小人的“同而不和”,则是指品格卑贱的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深藏个人的利己目的。 实际上,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友好地交换意见、换位思考来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无法达成共识,也不会因此而伤了和气。真正的君子会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且不会刻意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用友善的方式去请教和理解。而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
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有鉴于此,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反对这种没有原则和立场的“小圈子”文化。看当今一些腐败分子和民间的纠纷,多半都和这种丧失了原则的“小圈子”文化有关系。“小圈子”看起来好像可以给个体提供一种强大和安全,但大部分个体在其中是没有尊严的,如果一个人连尊严都无法保障,又怎么会有安全呢?关键时刻,这些个体可能还是牺牲品。 实际上,在“小圈子内部”通常是以牺牲弱势个体来保护圈子利益的,或者出现一个“小圈子”与另外一个“小圈子”的恶斗。一些邪恶和黑社会的组织,常常就是起源于这种“小圈子”。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样。“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朋党论》) 从哲学意义上理解,“和而不同”富有深刻的含义。“和”即统一,和谐,它是抽象的,内在的;“不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容“不同”,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大同”是指人类根本目的和人生方向。“和”是处理矛盾冲突的基本态度和文明方式,对“不同”的接纳也是超越自我的一种自知之明。人类也恰恰是因为“不同”才有了真正的和谐,否则,世界所有人的高度同质化也许才是真正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