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中国大学教育的真正危机是什么?



 这段时间的工作与生活中,耳朵里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就是“找工作”。一方面是身边接触的人群中,有些面临着失业而面临重新“找工作”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们似乎都普遍感到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我所在的办公室旁边的大会议室近段时间隔三差五就有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会,看着黑压压的应聘学生为着几个并不确定的岗位在那里苦等半天一天,心里难免陷入深思——这些深怀父母期待的学子们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

公开和私下的信息来源表明,面对当前的经济不景气,前几年快速扩张的诸多产业,如电子电信、房产业、银行、证券、保险、网络、零售、酒店等行业,近期普遍缺少扩张的动力和计划,甚至出现紧缩的趋势。这也就是说,2003-2007年景气高涨时期大扩张的行业由于转入周期性调整而造成的人才需求惯性被迫“刹车”,从而使这四年间成千上万原先打算出入这些行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转眼间变得暗淡,并随着这些行业进入或长或短的“寒冬”而一同进入冬天。有专家预测,按照三分之一的企业短期内没有进入计划,以及三分之一的行业在不景气时期会出现栽人趋势的情形,2009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559万人估计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竣,也就是说,有近百万人存在着就业难题。

不过,这里我并不是担心大学生就业问题。因为,毕竟中国经济仍然处于高成长过程中,如果中国的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那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就更不用说了。中国的人才短缺在相当长时期会不会缓解,短期的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问题,一般也能够得到消化。"大学生就业难"的声音出现了好几年,而大多数毕业生最后还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中国还没有到人才真正过剩的时候。因此,除非是大学生本人不想找工作或实在素质和能力太差,否则,一般不应该出现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就业形势来竣”不等于最后找不到工作。

这里,我最想说是另一个更让人深思的问题,即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培养质量下滑的问题,或者说,中国大学教育的“有效供给”问题。在我看来,目前大学教育的真正危机是大学提供的最大产品——大学毕业生,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质量问题,就象生产过程存在若干“山寨”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一样。在中国市场上,一方面固然存在着着购买力问题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但另一方面则存在着广泛的产品供给与需求脱节和错位问题。中国居民并不是不喜欢奶粉,但三鹿产品的质量则导致了市场危机。同时,就目前中国的企事业单位来说,并不是不需要人,而是难以找到合格的人。这里且不说人才,仅是合格的从业人员有时都相当难求。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经理曾经直言不讳地说,目前应届毕业生中,专业能力和职业修养能够达到社会需求的不到30%。

我曾经提供咨询服务的一家企业——一家在行业类属于隐形冠军的高科技类上市公司,其1999至2003年招聘进来的近50大学本科毕业生,几乎全部跳糟,导致其现在一听说招应届毕业生,就直摇头。这些年来,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界打交道时,普遍反映我们广东商学院的毕业生比较好用,问及原因,主要是“实在”、“上手快”等。但我知道,这也只是一部分学生如此。而且这主要是岭南文化导致广东藉的学生普遍比较务实、低调等因素有关。实际上,相当多的企业领导反映目前的大学生存在着“眼高手低”、“专业能力不强”、心态浮躁、过于功利等问题。

我所负责的“流通经济研究所”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办所模式,因此自2002年来,也在不断地招聘毕业生,年年都有新进入的应届毕业生,有些是研究生,有些是本科生,也引进过一些博士生和高职称人才,然而,我十分为难的是,一方面我大量需要能从事商贸流通理论研究与咨询、城市规划、市场推广、网站管理、客户管理、编辑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另一方面我却常常为找不到合适的人而苦恼。感受最深的是,尽管我们也招聘到一些优秀的人才,但却不时地遇到一些学管理的人不清楚什么是管理,学市场营销的人不了解什么是市场,一些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写一个简单的调研报告不知从何入手,甚至连一些基本的论文写作常识都不具备。这样的结果,就使得的相当部分时间和精力处于对新员工的培训状态,常常要至少半年以上的培训才能基本进入开始正式的工作,有的人则一年多还找不到感觉,于是只好让其走人。

我想说明的是,如果目前的大学教育所提供的“大学生产品”有30%属于“有效供给“,都相当不错了。因为这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大学生在认真地学习专业和具有较好的培养前景。但经验观察似乎没有给人这么多的信心,看看目前有些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类的大学生,不知道是在忙些什么?我们的大学教育体制、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似乎都没有找到让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大转型背景下如何生存、工作和生活的突破口,无数的冲突和矛盾融合在大学校园内,让这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在大变革时代处于空前的迷茫状态。我可以找出一百条以上的理由,说明目前大学教育和大学生的状况是社会、经济、文化、个人经历等因素集合在一起而导致的。这里,我认为最核心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体制转轨滞后。目前的教育体制,可以说仍然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到学位数、招生数等,都是高度的计划管理。在我国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产业调整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专业设置严重滞后于产业变动的内在需求。其结果常常是:当新兴产业转化为成熟产业时,教育部门才意识到其专业设置的必要性,而这时去招生培育,往往学生四年后毕业时,就赶上产业的衰退或调整期。只要目前的专业设置体制不改,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不会终结。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工作与专业相关率最低的10个专业”分别是:社会学、社会工作、电子商务、农林经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法学、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应用心理学。但人们稍微了解各大学的专业设置看,几乎所有类型的大学都是这些专业一应俱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多招生、多上学位点,进而多得到相应的教育资源。至于社会经济到底是否真正需要这些法学、社会学的“专业人才”,学校普遍不会太在乎。

二、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难以培养出与经济成长阶段变化相适应的学生。目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系基本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执行部门的主导者大都自身并不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规律。其结果就是在课程设置上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歪门邪路”上去了,即学生们认真学习的课程往往是容易被机械地“统一考试”所识别“成绩水平”的科目,即外语、数学、计算机等。本来这些课程只是基础性的课程或“工具性”的科目,学习这些课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但现在的大学课程设置几乎本末倒置,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工具性的科目成为教学的最核心部分,而真正的专业性课程教学却成了“细枝末节”,不仅课时少,而且考试管理等方面都是相当自由随便。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学生们了英语四级、六级,计算机考级、数学过关等努力学习,但另一方面却大多并不知道学了这些究竟有多少用途?人们随便在校园里走走,假如能够看到有在外读书的身影,不容怀疑,90%以上是在背记英语。

我曾经让学生自己作过一些统计,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文科大学生四年学习时间,真正的学习时期不到二分之一,也就是两年,其中一年在找工作,另一年在搞各类社团活动或其他事情。而两年的学习时期内,30%的时间在学习英语,20%的时间在学习计算机和数学,10%的时间在学习思想政治道德等课程,再有10%的时间在应付各种社团活动和应景性的活动,余下的30%的时间才是学习专业课。由于专业课大多在三四年级,这时好多毕业生开始在外兼职实习或为找工作忙碌,因此,真正接触到的专业课就只有二三门。而即使这几门专业课,学生们也不一定认真学习,因为一是没有时间了;二是这些专业课的老师不少是新手,自身也很少懂得真正的专业(即教理财的并不真正了解理财,上管理课的老师也并没有直接接触管理),有些老师本身就是临时转行的,进而激不起学生的学生激情。这样,四年下来,一些专业的大学生根本就没有专业。

我曾经说过,中国大学教育最大的浪费就是英语教育。除了那些一门心思为了出国而拼命地学习英语外,大多数学生即使考了四级六级,毕业后也很少能用。有人曾估计了一下,大学毕业后,真正能用上英语的不到千分之一。但就是这千分之一的应用,却占用了大学近十分之一的资源,几乎所有大学里,师资最多、考试最严格、教学管理最规范的部门,应该是英语教学部门。于是有人开玩笑说,中国所有的大学(甚至中学)都是外语大学。

这里,笔者不是否认必要的英语学习,但是将它上升到国民教育的最高规格,甚至比一般的母语教学更重视百倍,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悲哀。如果真是要学习英语,何必办这么多大学??我始终不明白,各级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自身并不真正看重外语,但却将外语考试这个门框设得高高的,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三、教学内容的陈旧。我自己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但与大多数教师不同的是,我同时一直在为政府和企业做咨询服务工作。实际上,也就是走我一直坚持的“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研究道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所研究和关注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必然是政府和企业最新关注的,甚至是社会经济中刚刚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这也促使我必须跟踪最前沿的理论研究动态并将之转化为教学内容。然而,我知道,对于大多数现任老师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十分不容易。原因多多,比如,现在的教材建设体系和管理体制过于“标准化”,为了统一检查、评估以及统一管理,教学内容的创新与这种“统一”形成冲突;再如,目前90%以上的专业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几乎没有走出过校门,接触到的大多就是导师们传授的知识,对于所谓国外先进知识的引进,往往只是基于申诉课题、评定职称、完成论文的需要,而不是真正的社会经济实际需要。等等。这样的后果,就是在实际部门广泛传播的知识和培训内容,在我们的大学教材中往往找不到,或者根本“不兼容”。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新兴的现代商贸流通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基础性产业,近十年来,我国涌现出了若干新兴的流通组织形态和新事物,如大型购物中心、大型物流配送中心、新型专业批发市场、大型综合超市等,但这些关系着8000多万人就业且大型门店就空缺10多万人的产业,不仅大学里没有专业、没有课程,而且连方向都没有。

四、大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目前,大学生普遍感到不知为什么而学习?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不知道该如何学习?无所适从,有力不知何处使。有些优秀学生尽管有奋斗目标,但也是一些“异化变质”了的目标,即为“出国而出国”,以出国为目标。所谓“事业心”,所谓“理想”,越来越成为被嘲弄的对象。于是,在面临信仰危机、信用危机、信心危机的背景下,不少学生从进大学校门就为直接为金钱而奋斗,打工、兼职,其中不乏到娱乐场所做“公主”,甚至干脆兼职做“二奶”。有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女大学生争做‘周末二奶’,说明了什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人谈到,“.现在的教育体制盲目的扩大,校园的施舍大大改善,但是教育的对象却是一届不如一届.,吃不了苦,又想拿高工资,这便是现在所有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的真实写照.所以便有了宁可做‘二奶’,也不愿做工厂MM。” 更有人说“为什么现在关于女大学生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为什么她们成了炒作的焦点?他们为什么会堕落?为什么会被包养?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说是哪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应该说,是教育的失职,是家庭的冷漠,是社会的熏染。如果真的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令人担忧。”

然而,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普遍处于“无助”的状态,即基本上不知如何是好。由于大量人文精神方面的课程和讲座难以体现为“业绩”或“工作量”,历史、文化、地理、社会、政治等大量人生或社会的常识性知识,都很少向大学生提供。再多的外语、数学、计算机知识也无法提法培养学生的处世、认知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于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就随之而来了。

 王先庆:中国大学教育的真正危机是什么?

总之,目前大学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或者说大学教育的真正危机,应该是作为人才培养主体所提供的产品“货不对板”的危机。一次供过于求的产业危机或泡沫危机,三五年就可以恢复。但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还因为体制、利益等多种原因而不进行深层次的改革,直面大学教育的根本,即“人才质量”问题,那么,其负面影响只会越来越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7150.html

更多阅读

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佛家讲人活着的意义

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简介徐朋飞谈人生的意义。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如果非要给它加一个意义,那就是不断的付出爱。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方法/步骤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1、意义一:不断的成长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小

从“农家娃”到“囚徒”:王月喜蜕变的体制原因是什么?

从“农家娃”到“囚徒”:王月喜蜕变的体制原因是什么?    近日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的原山西省霍州市委书记王月喜,出生在临汾市尧都偏远山村的贫寒家庭,从小“衣不遮体、食不饱肚”,几乎没穿过袜子,只有几双布鞋,“几个指头还经常露在

汪华斌 : 中国的人才标准是什么? 中国视频标准是什么

中国的人才标准是什么?汪华斌中国的人才标准是什么,估计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你说是学历吗,可北大的研究生只能卖猪肉;在我们不少企业,正式学历的人下岗了;留下的却是没有学历的人。再看我们不少单位,有很多没有学历的人竟然成了高级人才而要推

声明:《王先庆:中国大学教育的真正危机是什么?》为网友氣質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