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国际化(四)
无论是同仁堂还是天士力的国际化模式,都受到了相当多的质疑,甚至有人提出对中医药彻底否定的主张。前者作为传统路线的佼佼者代表,海外耕耘十多年,并未走进主流市场;后者试图以尖刀突破以取得西方主要的药品认证打入国际市场,但中药本身的复杂性和时间带来的高成本令其止步不前。
同仁堂采用的则是直接通过销售终端突破的方式,走中医、中药同步发展的路子。推广中医理论和中药文化,借助海外华人市场逐步打开世界大门。与和记黄埔的合作,充分利用和黄在欧洲的千余家药店,将产品打入欧洲市场,但销售规模仍不够大,陷入“有场少市”的尴尬局面。
天士力走国际药品认证之路,如果不善始善终,也仍然只能徘徊在主流市场之外。等待西方国家针对天然药物降低门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文化差异、法律障碍、技术与标准壁垒和巨额费用。天士力的对策就是以产品带动,寻找机会推广中医理论,等待破局。
近年来,世界各国“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也日益受到重视。中国在中药资源和历史积累上具有其他国家没有的比较优势,但中药产业在天然药物市场上未能取得竞争优势。没有科学实验支撑从而长期游历于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之外是重要原因。中药现代化是中药企业国际化必须要迈过的一个“槛”。
以同仁堂和天士力为代表,出现了两条中药现代化发展路径,一是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发展传统中药,不强调西药化,只是采用一些现代人喜欢的新剂型。同仁堂为了方便病人服用,推出了水蜜丸、浓缩丸。严格地讲,还算作传统中药。二是以西医西药理论为指导,类似“洋中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创制新药,有明确的药理学模型和药效学数据,有可控制的药物质量标准和现代化的剂型,一般称之为现代中药。
前者的市场效果不明显,后者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仍缺少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中药产业似乎进退维谷,无论选择哪条路径都无法打破国际化僵局。这里似乎存在着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条路线,即筛选一两款具有单一靶点的小配方中药,按西医药学理论发展成现代中药,主打欧美市场;同时,对大量的传统中药配方按现代化医药流程进行生产,加强中药质量标准和新剂型研究,主打世界华裔亚裔市场,建立市场强势地位,尝试建立自有的产品标准体系,树立传统中药在非欧美市场的话语权和独特性,在未来天然药物世界标准统一化的过程中形成不容忽视的谈判力量。
点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药如果能够在全球市场中稳占较大份额,世界将无法忽视中药的存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华人市场,有潜力成为最大的中药消费市场。在目前形势下,中药国际化落脚点应该首先是在中国市场。企业需要认清中国乃至全球华人圈实际上是中药国际市场中最大的一块。在这个市场里,同仁堂模式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同时,任何忽略与西药融合的机会的做法都会从根本上限制中药未来的成长。中药现代化是不可改变的趋势,目前不确定的只是具体的方向和方式,但西药与中药理论的融合是主流方向,对中医药理论的彻底否定局面会逐步得到改观。天然药市场高速增长,成为国际药业未来最有吸引力的一块蛋糕。由于化学合成新药越来越难,目前不少国家已开始把新药研发目标瞄准天然药物和传统药物,并开始放宽审批条款。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现实,吸取西药理论中科学的实践,参照天士力的模式,积极介入西方主流市场;如果静观待变而不是积极行动起来,就会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