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国际化(二):靠传统文化开路能走多远
同仁堂的“优势”在于她本身就是中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室御医的高贵出身,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品牌无出其右。由历史造就的同仁堂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在国内及海外华人圈中影响十分广泛,是同仁堂生存发展的根基和巨大财富。
在这种情况下,同仁堂打文化牌是最合情合理的选择。但悠久的传统中药文化也带来了对创新的束缚。同仁堂的产品基本上沿习传统的制作工艺,对销售额贡献最大的只有三五个品种。
同仁堂走的是海外建店的路子,以医带药的国际化路线,以传统的国外中医诊所模式销售中药。同仁堂采取合资、独资、特许加盟、连锁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销售终端,加快海外布点,目前,同仁堂海外药店的销售对象主要以亚裔为主。
图1:同仁堂业务收入(参考同仁堂年报整理)
同仁堂在海外的每一家药店都秉承了老传统,每天有医生坐堂,为中药服用者提供专业指导。同仁堂推行海外战略的第一个十年中,在东南亚地区通过终端药店,提高了同仁堂和中药在当地市场的知名度和民众的认知度,出口品种从1993年的不足30个发展到130多个。同仁堂国际化的初步设计是,在2008年之前,海外建店达到100 家,出口创汇达到6000万美元以上;出口产品在现有的100多个品种的基础上增加到200个。
同仁堂的模式经常被讥讽为“华人圈内的国际化”,在短期内并没有专门面向亚裔之外人种的销售。因为西方对医药的理解和中医各自是独立的体系,开拓这方面的市场投入太大,而取得的效果太小。在不对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进行改造之前,中药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中医大夫辨证运用,中药国际化实质上是中医的国际化,也就是以让世界接受中医理论为目标的国际化。
点评:
文化不同,造成法律法规的不同,进而又形成标准的不同。目前得到主流市场认可的是那些成分单一、质量可控的单味草药,而同仁堂生产的多数品种为八种成分以上的复方中成药,很难按西医理论来检测有效成分,能以药品名义被接受还有待时日。同仁堂在海外建店除了推广中药产品外,目前和将来相当长时期都将是培育目标市场对中药的认可度,这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宣传而非规模性经营活动,因此,收益将取决于文化渗透的进程。文化间的沟壑难以短时间填平,这也是中药不被欧美市场所接受的一个病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同仁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