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产业经营
有关企业如何在多元化和专业化之间权衡取舍的讨论在学术界、企业界都非常热烈。最为形象的一个比喻是,鸡蛋是否应该放在同一篮子里。多元化在用期望值(EX)的方式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进入陌生行业的风险。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范围越广,协调活动和可能因此造成的决策延误就越多。不过,王康明在多元化经营上颇有心得。从1991年企业创立开始,他没有离开汽车配件行业。至今,他旗下已经拥有横跨销售流通、制造、农贸市场、超市等行业的六家子公司。他认为,入行要看趋势。之所以一直以汽配为主业是因为王康明认为,随着中国汽车业的飞速发展,汽车配件作为汽车后市场的重要组成,必然有较大发展。
“从行业趋势来看,老百姓不买菜是不现实的,老百姓不买零星生活用品是不可能的,所以农贸市场和超市就有存在的价值。目前中国劳动力的价格还是偏低,通过生产能带来利润,所以我们进入制造行业。另外,随着汽车逐渐进入百姓家庭,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拥有汽车,所以品牌代理这块业务会有很好的发展。”王康明如是描述所涉行业的趋势。
“每个行业子公司的负责人不可能都是我本人。为什么我们能愉快共事,是因为合作坚持了共赢原则。不仅是我挣钱,合作伙伴也要挣钱。”与该行业专业人士结成合作伙伴,并通过他来管理企业,王康明可以腾出精力,专心做汽配主业。
他显得很坦诚,“我不敢说很成功,在这几个行业里,有发展的好的,也有发展的不好的。房产和酒店,肯定是发展不好的,发展不好才要撤资嘛。但是还有那么多行业是非常健康的。”事实上,王康明进入新行业的时候都非常谨慎,经过大量的调研。之所以要退出酒店业并非由于管理原因,而是因为该项目负责人出了很大的车祸,丧失知觉。缺少核心管理人物之后,酒店运转困难,于是做出撤资决定。“值得庆幸的是,随后就爆发了SARS。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而退出房地产业乃是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整后做出的决定。王康明表示,“这两个企业选择退出,我是问心无愧的。”
规范汽配行业
兴明贸易作为多个汽配品牌在浙江地区的总代理,王康明希望通过汽车配件厂商、经销商一起努力,使行业健康发展。
针对市场上低档产品的问题,王康明认为应该从两方面改进。一是汽配厂商和经销商要严把质量关,在价格上让利消费者。“有些同行还是通过不当竞争发展自己,行业竞争存在缺陷”,说到这里他有点激动,“如果还是这样无序竞争,没人看得起中国人”。他说,兴明贸易的产品比一般产品要贵,4S店因为比较专业,熟悉产品质量,所以容易接受。王康明一直在倡导安全、健康与环保的汽车配件,用这种理念培训员工,造就了一支高效负责的团队。在王康明看来,选对了好产品,意味着少掏钱。“配件好,用起来顺畅,省心省事也省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花费”。
二是消费者应该加强对汽车配件的理解。不是越便宜越好,要兼顾安全性和实惠性,通盘考虑购置成本。“我们希望物有所值,使消费者能够安全使用交通工具。” 他举媒体暴光的劣质刹车油为例。“如果这些刹车油达不到要求,发生事故怎么办?而且使用劣质刹车油之后输油管和密封件的清洗都需要费用。加一罐油,只花了十几块钱,合格的油三十几块。就相差十几块钱,最后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车主其实是无辜的,他只知道要买便宜一点的,可是推荐这些(劣质)产品的人,这样做就有违道德。我建议配件经销商要对配件销售人员考核上岗,更专业更负责。” 他说,“介绍产品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把话讲清楚,利弊都要说。解释清楚了再让客户买单。”4S店难实现垄断经营
2005年4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汽车配件后市场的“洗牌”即将到来。不过,将近两年之后,一大批配件经销商仍活跃在汽配行业。
事实上,在汽车配件流通环节存在着一批大型批发商(具有品牌代理资格)。它们都直接从国外进口配件或国内OEM厂商购买,再分销给国内各配件经销商。大型批发商的数量相对而言仍是少数,没有形成大型连锁体系。看到这一市场空白点后,国内外大资本机构和大品牌选择进军,并组建大型的综合汽车配件超市。
汽车超市会否造成一大批配件经销商消失?王康明认为汽车超市可能会在汽车用品行业造成较大影响,但对汽车配件行业的影响不大。他认为这是基于汽车用品和配件产品的不同特性造成的。“汽车配件行业更加专业,出现超市可能性不大。此外,配件产品的替代性也不大,并不适合在超市选购。”
此外,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一部分国际品牌为了保护4S店的收益,决定停止向汽车配件经销商供货,而专供4S店。按照预想设想,这些品牌的汽车配件将不在市场上流通。不过,王康明认为配件交易市场仍将存在,并给出了详尽的解释。他认为理论上,配件经销商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产品。
“货不供给经销商怎么办?如果厂家对4S店没有销售任务,4S店可能就不会去外销配件,配件也就很难流入其他渠道。”不过,他表示如果厂家对4S有任务要求,4S店不可能压很多库存,必然通过其他途径把销售产品。“它可能就会把配件卖掉,流入其他渠道。”
如果汽车配件厂商能够通过出售配件赢利,而不影响该地区4S店,会不会选择外销?“不可能有钱不赚。最终可能会衍生出一个新的配件交易市场。举个例子,本田在印尼和泰国都有工厂,脑子比较活络的人,都会去开拓这样的市场。”他说,在巨大的利润刺激下,市场会做出自动选择。4S店作为一种以“四位一体”为核心的汽车特许经营模式,包括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 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等(Survey)。自从泊来中国以后,迅速发展壮大。4S的高额利润已经是行内公开的秘密,而4S店对配件的垄断正是配件价格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一些厂家利用4S店垄断配件,让消费者只能到指定的专卖点享受高昂的服务,以此来牟取暴利。
尽管此前有记者撰文表示,新规难破4S店配件垄断“坚冰”。不过,在这点上来自市场的自发调节或者更令人期待和倚重。王康明总结出四点,认为4S店的垄断也并非“坚冰”一块。
第一中国消费者有自己买货的消费习惯,他们愿意自选配件;第二4S店的服务和产品并非完美无暇,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4S店的服务一定很好吗?产品一定过关吗?”他认为,作为一个经营主体,4S店和配件经销商都一样是逐利的。第三经过追捧到冷静,人们发现4S店模式并非最理想的,一方面价格太高,二有侵吞土地的嫌疑,动辄十几、数十亩。
谈到4S店的规模,王康明来了兴致。他说,“我去过日本,日本的4S店非常小,销量却非常大。在日本京都,一家4S店的面积是国内4S店的十分之一左右。我就想,我们中国人花那么多的代价,为国外企业创造品牌。会不会得不偿失?”
或许,真正拥有话语权和资源掌控权的利益集团(取中性色彩)在取得自身利益的同时会否以更大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在保护品牌和知识产权之外,能否留一个合理的想象空间,给国内的汽车配件生产商和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