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国际化方程式(三)
早在2001年,中集就提出国际化目标是“成为所进入行业的世界级企业”,先在规模上达到世界第一,进一步在产品和技术的标准制订方面占据行业领袖地位。全球前20位主要集装箱客户都是中集的长期客户,已成为全世界唯一能对所有集装箱产品提供设计、制造、维护的“一站式”优秀技术服务企业。
但是,对于中集经营业绩和前景的质疑一直都存在,中集在集装箱行业不可思议地保持了世界第一,而这期间,集装箱国际市场价格基本保持着跌势。中集海外收入所占比例连年上升,2005年达到93%。优秀的跨国公司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销量的40%~60%来自本土市场。而中集的产品结构表现出“过度国际化”倾向。
国内内河运输及其他运输方式中,集装箱使用量都不理想。集装箱产品业务,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国际市场。中集是“一头扎入大海”的企业,尽管游得很好,但缺乏本土市场的支撑,在抗风险能力方面仍有缺陷。所幸的是,中集选择的产品在相当长时间内还存在着强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作为企业的中集无法决定一个行业的走向,集装箱只是运输领域中的一个“环节”,没有强大的下游海陆运产业支持,中集目前也只能在集装箱做精做大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市场边界,把经营深入到集装箱产业整个链条,盈利来源从与贸易相关的干货标准箱,扩展到与能源和化工相关的罐式箱、托盘箱,以及各种功能箱。由于集装箱与半挂车的互补性极强,两者在生产和技术上有紧密关联,但并不属于同一个风险周期,集装箱业务可为半挂车共享客户源。中集在全球市场营业额达200亿美元的道路运输车辆领域已耕耘有年。2005年,干货集装箱占销售收入比重下降到64.53%,而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特种集装箱和道路运输车辆的收入比重分别上升到9.56%、3.49%、7.16%、13.72%。
中集尽管已经意识到,作为一个本土企业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壤。集装箱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水平不太高的行业,中国具有低成本的生产优势,中集必然是生产立足本土,销售面向全球。但中集提出的“以中国优势为依托的”的“全球化营运体系”,目前也只能是国内不足国外找。海外市场,仍是中集最大的生存空间。
中集将销售收入超过1千亿作为世界级目标的理解,提出要把眼光放在整个运输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化上,把在集装箱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制造方面的优势,移植到车辆产业。同时把罐式储运设备列为集装箱、车辆业务之后的第三大产业。由于专用车辆行业准入门槛低,中集似乎面对着类似当初进入集装箱领域的同样问题,不同的是,其中已不乏“巨无霸”的参与。而通过并购荷兰博格获得罐式储运设备技术的计划,也因涉嫌垄断而夭折了,中集失去了成为世界最大的罐式设备制造企业的机会。
点评:
中集国际化植根于具有非常强大的国内生产基地,但国内市场仍无法为其提供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做到不为自己的国内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就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正是中集案例特殊之处。展示了中国制造企业如何摆脱低水平“引进依赖”,在更广阔的全球舞台上建立起强大而有深度的市场产业链体系。
中集的深层次危机可能是其选择的产业在国内不仅发育不足,而且对钢材、木材、电力、土地等资源的消耗和占用大,对环境的破坏也不容忽视。靠拼资源和低层次的简单加工,中国必然会在下一阶段输给一些更低成本的国家,国家不可能长期地支持这样的产业,中集还需努力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