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华夏酒报推出的“十七大名酒的十七年”大型系列报道,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来一同回顾和总结中国传统著名白酒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之下的成长道路。在这17大名酒品牌中,曾经“誉满天下”的企业抑或成为了“昨日黄花”,抑或“老当益壮”。那么,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原先处于同一起跑线的酒类品牌在经过17年的发展之后会拉开了如此遥远的距离?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诸如体制约束和行业管制,还是由于管理懒惰以至于不能有效识别新的市场机遇等方面的酒类企业内部因素?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回顾历史,总结过去的同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以期在总结中提升,在发展中良性成长。就像达尔文在谈到物种进化时的那句经典话语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将这句话放到白酒行业的企业管理中来也同样适用。在过去的17年中,中国传统白酒虽然也取得了行业公认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令行业和消费者震动的事件,如标王陨落、假酒害人、税制改革等,可以说每一次事件其实都是行业的重新洗牌,而那些不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行业发展风向标的酒类企业就会在洗牌的浪潮中被迫出局。当然,这些事件的发生也同时一步步净化了消费环境,为行业的健康有序的长期发展夯实了脚步。但是,仍然有些本该顺利通过一轮又一轮行业洗牌考验的酒类企业在竞争中“折戟落马”甚至“一蹶不振”,恐怕这正是我们应该正视和反思的着眼点。消费市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尤其随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消费观念的变化也为中国白酒行业提出了不断适应新消费环境的挑战。那么,酒类品牌从诞生、成长到成熟或者消亡也会遵循“适者生存”的不二法则。如何做到品牌与市场同步“成长”,其实也就涉及到了酒类品牌如何像一个物种一样来进行“进化”,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识别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不断改良原先产品的卓越质量甚至推出“颠覆性”的新产品,然后结合不断涌现的新兴营销工具为品牌赋予新的成长基因,来满足消费市场共性化或者差异化的有效需求,才能使酒类品牌的产品和形象达到与市场“共同进化”的竞争需求。

简而言之,酒类品牌的发展与成长需要在市场需求、消费习惯、渠道结构以及宣传策略等方面“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被动地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以保持品牌的“基业常青”, “只要努力,什么时候都不算晚”。让我们用这句话与那些有待“进化”或者“正在成长”的酒类品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