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品焖锅加盟 七品红楼之中秋夜宴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云:“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等,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祀祭月的礼制。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后来,严肃的祭月礼制变成了轻松欢娱的赏月活动,到了唐代更是成为全国性的固定节日,并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再加上“举杯邀明月”、“千里共婵娟”等吟月诗句的渲染,使得中秋节充满了浓郁的浪漫色彩和淳厚的文人气息。

   “月明灯彩,人气香烟”——《红楼梦》里的中秋风俗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宁国府提前一天过“中秋”,就有人回“西瓜月饼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第二天贾母对贾珍说:“你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好,打开却也罢了。”贾珍笑道:“月饼是新来的一个专做点心的厨子,我试了试,果然好,才敢做了孝敬。西瓜往年都还可以,不知今年怎么就不好了。”可见,西瓜和月饼在中秋是并列的必备食品,所以就有了“瓜饼”、“瓜饼酒”的说法,如贾母带领众人往园中庆祝时,书中写道:“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可见“各色果品”皆可简略不论,唯“瓜饼”不可或缺。

   关于月饼的传说很多,有人说月饼最初是用来供奉月神的祭品,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也有人说月饼是唐代从西域传过来的,最早叫“胡饼”,后来唐太宗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杨贵妃提议将其改为“月饼”。更有人说,这是抗元活动的一个遗意,人们将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字样的纸条塞入月饼,用来传递消息。不管怎样,以饼之圆寓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寓人之长生,月饼已经成为一种被赋予了吉祥口采的食品。自古至今,吃来津津有味,说来津津乐道。

aihuau.com

   北宋苏东坡有两句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也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古时候的月饼和现在已经颇为接近了。月饼的做法极为考究,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载有月饼的做法。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曾写到过 “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据《随园食单》记载,所谓“内造”就是宫内所造,具体制作方法就是“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瓜饼美酒,取其团圆之意。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红楼梦》中黛玉和湘云二人凹晶溪馆联诗所云:“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媛”。这里的“分瓜”,指的就是分西瓜。西瓜不仅是中秋节里堪与月饼相提并论的节令食品,而且切瓜也是有讲究的,“凡中秋供月,西瓜必参差切之,如莲花瓣状。” 直到今天,在一些宴会上,仍能看到切成莲花瓣状的西瓜。

   古时中秋节有很多活动,比如拜月、踏歌等等。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以超群品德入宫,但一直未被宠幸。某年中秋之夜,她虔诚地焚香拜月,国君见月光之下的她如此美丽出众,便立她为后,中秋拜月的习俗由此而来。《新编醉翁谈录》记载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一般来说,男人供月时多不叩拜,从前流行一个说法——“男不拜月,女不拜灶” ,这大概与中国的阴阳五行说有关,以月为阴日为阳。所以,女人们多会选在中秋之夜焚香拜月,说出心愿,或愿自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或祈求月亮之神保佑平安。如《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中,贾母就带领了一干女客在嘉荫堂前月台上焚香拜月,一时间 “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古时宫廷和民间的拜月活动颇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仍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修建的皇家祭月场所。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吴自牧《梦梁录》中也记载:“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不管是富贵之家还是小门小户,到了这一天都要结彩搭台,占尽酒楼,做什么呢?赏月。据说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看上去最大最圆,所以在这一天饮宴赏月的习俗亘古至今。而且位置越高,看得越清。所以在《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贾母说:“赏月在山上最好。”于是命人把酒席设在了大观园的最高处——凸碧山庄。

   无论是拜月还是赏月,其活动核心都是月。我们知道月亮有很多别称,如蟾宫、广寒宫等等,还传说月亮里面有嫦娥、吴刚、玉兔、蟾蜍、桂花树。关于月亮里面有什么的问题,历史上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争论。屈原的《天问》里有这么一句,“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什么叫“顾菟”?历朝历代解释这两个字,都说是两个东西,一个是“顾”一个是“菟”。“菟”就是兔子,“顾”就是蟾蜍,俗称“癞蛤蟆”。而闻一多先生在《天问·释天》里用了十一个佐证,判定“顾菟”即蟾蜍,理由是古音相通。种种说法,不一而足。甚至还有一个成语由此产生,叫“蟾宫折桂”。蟾宫折桂,就是到月亮里,折下一枝桂枝来,引申为考试高中、飞黄腾达之意。如在《红楼梦》第九回中,贾宝玉要跟秦钟一起读家里面的义学,去找林黛玉辞行时,林黛玉对他说:“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蟾宫折桂”这个典故出自《晋书》“郤诜传”,郤诜跟当时的晋武帝有一番对话,武帝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红楼梦》里不止一次提到这个成语,在第七十五回,在中秋夜宴击鼓传花的时候,贾赦看了贾环写的诗后连声赞好,说:“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

   中秋节不仅是个充满民俗趣味的节日,人们月下宴游踏歌,欢乐通宵达旦,更是一个与思念和团圆有关的节日。

   异兆悲音,新词佳谶——《红楼梦》里的中秋悲情

   《红楼梦》里的两个中秋之夜,都是书中的大关节所在。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如书中人物秦可卿所言,“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在看似热闹非凡的中秋夜宴中,作者巧妙地埋下了玄机伏笔,以月亮作隐喻,以乐景写悲情,将书中人物令人叹惋的命运隐藏在皎洁的月光和表面的浮华之下。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写了中秋节,作为整个故事的开局,作者让甄士隐、贾雨村两个具有关键意义的人物同时出现,一个是“真事隐去”,一个是“假语村言”,两者联袂完成了《红楼梦》现实意义上的开场白。贾雨村欲进京谋取功名,因囊中羞涩,暂寄住在甄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上了甄家丫头娇杏,在中秋之夜对月寓怀,口占五律:“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皎皎月光,勾起了他的缠绵情思,也唤醒了他的勃勃野心。

   《红楼梦》开篇就充满了末世的伤怀,潦倒书生的自负与轻狂,与姑苏望族的家祸与破败,形成了一种张力,为全书奠定了一种人世无常的悲剧基调。在这种基调下,无论如何描写乐景盛事,都带着一种无奈。所以说,《红楼梦》的第一个中秋节,小中见大,是小荣枯的伏笔,也是大荣枯的预警。

   另一次关于中秋节的描写是在第七十五回。尽管这一次是合家团圆,灯红酒绿,但在繁华热闹的背后悲凉之雾已渐渐地弥漫。中秋前夜,本应为贾敬守制的贾珍大摆家宴,听箫唱曲,赏月玩乐。正在酒酣耳热之际,忽然听到墙下一声长叹,“一语未了,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祀堂内槅扇开阖之声”。此时的情景可谓“风气森森,月色惨淡”,以偷欢寻乐始,以不欢而散终,写得新奇,写得诡谲,读来令人毛骨悚然。

   至于曹雪芹相不相信怪力乱神,相不相信祖宗显灵这样的事情,我们不得而知。曹雪芹以一声叹息提醒看官们注意,中秋节前的这次家宅之宴,其实是一个不祥之兆。字里行间,我们隐约能够看到悲剧的序幕已经拉开,一个百年望族正在一步步地走向衰亡。

   其后,作者重笔描摹了荣国府设在凸碧山庄的中秋夜宴,贾母带领全家焚香拜月、品尝月饼,月明灯彩,觥筹交错,似乎热闹得很。酒过三巡,贾母又命众人击鼓传花,又是罚酒又是讲笑话,似乎在尽情展现着这个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然而当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被撕破,家族内部隐藏的重重矛盾也终于开始浮出水面。

   先是贾赦讲了一个笑话,惹恼了贾母。这个笑话说的是请了一个针灸的婆子来治疗心火,却并不针心,只针肋条,说是天下父母心偏的多。贾母似乎听出了几分讽喻的意思,就说:“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贾赦一听,赶快遮掩解释。而在与贾政在评价贾环诗作的时候,却无所避忌。贾政觉得贾环的词句中带着不乐读书之意,就说你跟宝玉两个人可以并称“二难”了。而贾赦则把这首诗要过去,连声赞好,对贾环说:“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

爵位的承袭者只能是一个人,不是说几人可以分摊的。贾环是贾宝玉的弟弟,而且是庶出,这个世袭的前程怎么会跑到他手里呢?这是因为世袭的前程上一辈是在贾赦名下的。他偏要说贾环这个好那个好,实际上是暗暗地在跟贾政那一支对抗较劲。因此,我们从话里话外都可以看出长房二房之间、嫡庶之间,有着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矛盾。

   击鼓传花游戏结束后,贾母意犹未尽,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 过了一会儿,“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风清,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笛声很美,但是一种凄美,古往今来,所有有关笛声的描写,如“山阳残笛不堪闻”、“怀旧空吟闻笛赋”等,几乎都带有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味。果然,到了后半夜,清风明月,满地银灰,“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又命暖酒,且住了笛。”

   就在这幽咽的笛声中,有两个人离席了,她们就是林黛玉和史湘云。两人来到水边的凹晶溪馆,对景感怀,于是就有了一段联诗的佳话,将两人的诗才展露得淋漓尽致,一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更是把唯美的凄清刻画到了极致,无怪乎连妙玉听了,都觉得太过悲凉了。

   林黛玉和史湘云要联诗,首先做了一个选韵的小游戏——数阑干。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过去写诗要求十分严格,讲究押韵、平仄、对仗、粘对、四声八病等。那时候的韵是编号的,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等等,一直编到十三元,十四寒。平声还分上平声,下平声。另外,上声、去声、入声,也都有各自韵部的编号。黛玉提议“数这个栏杆的直棍,这头到那头为止。他是第几根就用第几韵”。两人数得十三根栏杆,于是要押十三元的韵。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联下来的诗句韵脚都是“门”、“昆”、“痕”等,跟“元”有什么关系?其实,十三元的韵在那个时候,“元”和“门”、“昆”、“痕”同在一个韵部,所以是押韵的。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便是一例。

   中秋夜宴上贾宝玉、贾环、贾兰写了三首诗。这三首诗书上只是交待贾政看了云云,至于是三首什么样的诗,书中却付阙如。《红楼梦》里面的诗多带谶语性质,为后文的故事埋下伏线。这一回的回目是“赏中秋新词得佳谶”。显然,在一片颓象当中,这几首诗是非常吉祥的佳谶。脂砚斋在此处有批语云:“缺中秋诗,俟雪芹”,就是说这三首诗是暂缺的,等待曹雪芹完成。《红楼梦》中有近二百首诗词曲赋,它们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才情和智慧,然而独独是在这次中秋夜宴上,一贯善于用诗词来预示未来、隐喻命运的曹雪芹却没有写出这三首中秋诗,这究竟是江郎才尽,还是另有隐情?

   本来,中秋佳节是一个喜庆团圆的节日。在大观园的鼎盛时期,秋爽斋结海棠社,藕香榭题菊花诗,大观园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而此时的大观园却刚刚经历了一场“抄检”的风波,已显现出肃杀之象。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郁郁寡欢,强打精神过了一个凄清的中秋节。曹雪芹写到这里应该已是一腔愁绪了,联想到自己由盛而衰、屡经丧乱的家世,哪里还有佳谶新词的心情?所以写不下去的可能比写不出来的可能要大得多。

   曹雪芹笔下的中秋是美丽的,也是落寞的。凄风苦雨打造出的悲凉心境成为了他笔底中秋的灵感与力量。正是这种心境,使其沉重却不失空灵的笔触深化了中秋,诗意了中秋,成为一团浓得化不开的愁云,凝结在读者心头,久久挥之不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7459.html

更多阅读

刘姥姥是谁的姥姥 红楼梦中太虚幻境

刘姥姥是虚拟的人物,也是生存在最底层庄户人家,就住在京城东北郊的村子上。实在查无此人,却一直活在文字里。曹雪芹给她立的凡人传奇。很早就想写写七进七出“红楼”的刘姥姥。尽管她不是什么关键人物,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主儿,但是曹雪芹

品红楼红豆曲:思念是一种染痛的美

王熙凤:聪明不等于智慧今年是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从“三八妇女节”开始,“醉中国·醉艺述”栏目将系列连载《红楼梦》中的曲目赏析与人物分析,通过这些熟悉的红楼梦曲,通过这些可亲的红楼人物,遥念300年前诞生的伟大作家曹雪芹。妇女节即将

焖 锅制作方法焖锅内部资料 焖锅加盟

御香七品焖锅,是仅靠一台电磁炉和一台特制不沾锅即可在餐桌上快速制作的一种全新料理产品。它巧妙、完美地将干锅、火锅、炖菜、卤煮等烹饪手法有机结合。其材料选择与原料的搭配,均经过科学考究和经准的量化,充分达到营养均衡、口感浓

林黛玉之死与红楼梦主题 新红楼梦林黛玉裸死

林黛玉之死与红楼梦主题王根福 在 2011-3-27 上午11:25 发表于 细品红楼(转自红楼艺苑)今天我讲课的题目叫《林黛玉之死与红楼梦主题》。或许有些红迷朋友要问,林黛玉之死与红楼梦主题有些什么关联?即便有关联,相提并论也不见得妥当吧?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200字

·读《红楼梦》有感·红楼梦读后感800字(二)·红楼梦英文版:晴雯补裘·红楼梦读后感之贾元春——皇宫里的活祭品·《红楼梦》观后感之宝钗的悲剧·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红楼梦诗词鉴赏之四·红楼梦读后感之由湘云说红楼·《红楼梦》观

声明:《七品焖锅加盟 七品红楼之中秋夜宴》为网友沽酒待人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