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的四种境界 中国式管理的考验性
文/曾仕强 随时有考验他人的打算,也有接受他人考验的准备,这是中国式管理的特有机制,表现出全面而无形的控制能力。有人说这样一来,会不会觉得太累?我们则认为人是习惯的动物,习惯就好,怎么会觉得累呢? 下象棋的时候,棋匣子一翻过来,红黑两种棋子,掉满在棋盘上。这时候下棋的人伸出手去,是拿红色的棋子,还是黑色的?aihuau.com 如果下棋的人一伸手就拿红的,大家看了有什么感觉,会不会认为这位仁兄太自大了,还是根本是外行?根据不成文的规定,应该先拿黑色的才正确。 双方都要拿黑色的棋子,若是按照两方“竞争”的心态,一定被看成是“争”着拿黑棋。但中华民族的心态,却是“礼让”为先。我们手上的动作有“争”的样子,心里所想的,却是“让”红棋给对方,以表示尊重,完全是谦虚的美德。 “你的象棋下得比我好,我不敢拿红的,诚心诚意把红棋让给你。希望你手下留情,不要让我输得太难看。”这是礼让的心情,并非嘴上说得好听,而是在实际行动中,表明自己的心意。 “你的辈份比我高,至少年龄比我大,虽然从来没有交过手,但我还是表示谦虚的好意。先礼后兵,才是中华民族的良好修养。”这是另一种用意。 “虽然我的棋艺比你高,但是骄兵必败,狂妄自大只会让人心生不满。为了不使大家看不起我,当然还是要礼让一番。”在这种情况下,对方的盛情难却,就应该客气地把红棋接过来。
让来让去,让给比较适合拿红棋的人;而不是争来争去,看谁抢得到黑棋。可见心里想的,才是实情,口头上说的,并不可靠。我们不太相信别人说的话,通常会从实际行为上加以印证,便是这个道理。 坚持要黑棋,有时变成故意令对方难堪,太过份了;完全不礼让,伸手便拿红棋,无论如何总是不及的表现。我们常说“太固执,会败事;不固执,会碍事”,可见过与不及,都不是好事情,合理最好。 双方见面,先礼让一番。在礼让的过程中,寻思由谁拿红棋比较合理。有了答案之后,双方取得默契,各拿各的,很快就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了。 接下来,依据“占红不占先”的规矩,拿红棋的人不得先出手,冷静地坐在那里,让持黑棋的人走出第一步。如果双方都不动,持红棋的人可以作出“让”的手势,持黑棋的人,便义不容辞,动手了。 中国社会,各种规矩都有。但是,只是口耳相传,并不硬性地做出明文的规定。为什么这样,理由有三: 一、凡事硬性规定,等于戒律。既对人不够尊重,又有违以人为本的精神,好像不得不如此这般,心里的感觉,完全得不到重视。不明文规定,则一切出于自己的意愿,诚心诚意,内心自然愉悦。拿黑棋,固然愉快,拿红棋,也十分喜欢。看的人也觉得双方都内行,倍加敬重。 二、不硬性规定,更加具有弹性。和长辈或上司下棋,先要把他的红棋安排妥当,自己再迅速地整理好黑棋。这种方式和拍马屁、讨好无关,不过是营造一种氛围,让他享有备受敬重的感觉,增进双方的感情,在欢愉中知所进退地厮杀一番,是和谐社会的良好表现。 三、硬性规定,则变成一种形式。大家都知道,内心的感觉无从考验。无硬性规定,一出手便知道内行或外行,成为第一道考验关卡。连这种礼貌都不清楚,可见不关心也不常打听。用这种人当干部,自己一定加倍操心;和这种人做朋友,也应该特别小心,免受牵累。 身为中华民族,必须养成习惯,随时打听相关的信息,以便入乡随俗。经得起种种考验,才能出人头地。 实际上,现代企业所重视的onmouseover=displayAd(3);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3);>企业文化,便是一些不成文的规定。隐隐约约存在,却永远道不清晰。因为一旦明确化,说得清楚明白,便成为戒律,失去了艺术气息。 一般人觉得,黑的不如红的亮丽,很容易凭自己的喜好伸手便拿红棋。我们用礼让红棋来考验下棋人的修养,十分合乎人性。用人的第一原则,就是把“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人淘汰掉。 拿红棋的人,率先走出第一步,我们便知道他原来是个外行人,只是运气不错,懵懂地过了第一关。现在来到第二个关卡,马上被辨识出来。象棋设计占红不占先的原则,用意即在优待礼让红棋、持有黑棋的人。否则礼让的人吃了亏,争强好胜的人反而到处占便宜,有什么人还肯心甘情愿地持续下去呢? 如果有人在下棋的过程中,从头到尾都使尽心力,丝毫不顾及对方的感觉,我们心中有数,这是个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自我主义者。在工作中,和同仁的配合度必然很差,不容易和别人合作。领导也不放心把大项目委任给他负责。 同时,下棋时的态度如何也是考验下棋人的关卡。吃掉对方一个棋子就欣喜若狂,被人吃掉一个棋子便如丧考妣,这种人还能用吗?小心为上。 有了输赢的结局,也是考验的重大关卡。通常由取胜的一方开口:“承让,承让”。接着由落败的一方说:“果然棋艺高明”。前者给败方面子,后者则顺着台阶走下来,赞美对方高明,表示自己并不弱。 输的人如果不服气,可以说“再讨教一盘”,最好不要说“今天很奇怪,好像有一点中邪”。赢的人还想下,可以说“这一盘不算数,是我的运气好,下一盘我可没有胜算”,千万不要说“怎么,服不服气,不服气再来一盘?”接受挑战时,可以说“难得有机会向你请教,乐于奉陪”;不愿意时,应当说“实在不好意思,我还有一点急事,下次一定奉陪”。再熟悉的朋友,在输棋的时候,也不该刻意刺激。因为心情不好时,很不容易稳定情绪,稍微不留意,便会恼羞成怒,翻脸不认人,说出更加难听的话,闹成僵局。 中国式管理,在控制方面,可以说全面而无形。我们为了达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互相信任,必须经由较长时期的彼此考验,所以不成文的关卡特别多。 人与人之间,若是不能够相互信任,稍微一些变数,都很有可能造成彼此的矛盾,甚至产生冲突。不但无法精诚合作,而且很可能互相干扰,遭受伤害。但是,我们也知道,不信任会破坏团结的力量,过于信任却会促成更为可怕的欺骗。又是过与不及的“度”,实在难以掌握。因此采取“由小信任到大信任”的考验过程,也就是经由不断的考验,逐步增加信任度。 新进人员,不应该凭空要求获得同仁或上司的信任。最好心里存有这样的准备:“自己好好表现,以提升信任度”。同时,把“信用”当作第二生命,知道“信用只能够增加,不允许降低”。因为一旦降低,要恢复别人对自己的信心,难度更大。 爱惜自己的信用,有机会便籍着具体的行动来增强大家的信心,成为组织内每一成员共同努力的目标。 我们明白,人们不会相信文字上的签署或者口头上的承诺。大家所重视的,是实践的成果。所以“少说给人家听,多做给人家看”,才是确保自己信任度的最佳途径。少在这方面开玩笑,因为“狼来了”喊过三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人会相信。最大的损失,即自己的信用破产。 人与人不能不彼此信任,又不能够随便加以信任。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我们应发挥“兼顾”的精神,把信任和不信任合起来想,走出一条不会不信任,也不完全信任的道路。对每一个人,都相信到“合理”的程度,也就是各有各的信任度,彼此并不相同。我们既不应该“一视同仁”地信任所有同仁,也没有理由要求同仁毫不设防地相信我们。 随时有考验他人的打算,也有接受他人考验的准备,这是中国式管理的特有机制,表现出全面而无形的控制能力。有人说这样一来,会不会觉得太累?我们则认为人是习惯的动物,习惯就好,怎么会觉得累呢? 人是善变的。值得信任的人,也可能会变成不能相信的。世间变数最大的,便是人心。唯一的办法,即是多方考验,证明值得信任后才给予合理的信任。 西方人主张通过制度面的制衡来加以控制,看起来规避了人性的陷阱,既科学又方便,却无法使人尽心尽力。充其量只激发出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力量,也就是同工同酬的“平均人”所释放的能量,仅此而已! 中华民族,具有一种“不食嗟来食”的特性,对于不受尊重的饮食,宁可饿死,也不接受。这一种骨气,使得我们不能够普遍运用有形的制衡机制。一般人而言,不怎么敏感,实际也缺乏能够计较的资格。明说要考验他,也不得不接受。这种“为三斗米折腰”的凡夫俗子,怎么样都无所谓。但是,对于少数具有很大潜力,可以“以一当十”的奇才,若是不能设法激发他的潜在能量,让他备受制度的束缚,恐怕最大的受害者是企业的领导者。好比刘备,千方百计要制衡孔明,对孔明来说,不过是不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对刘备而言,却永远不能做大做强,岂不是十分可惜! 中国式管理,以“一视同仁”为基础,经由不断地考验,带出“差别待遇”的核心团队。对一般人员,用制度来约束,对特殊人员,则享以无形的殊荣,对其倍加尊重,使其潜力尽量发挥,合乎中国人的愿望。只要立公心,凡事站在公的立场,就十分值得鼓励。
更多阅读
冯友兰《贞元六书》中的人生的四种境界 贞元六书 pdf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
中国式管理的四种境界 生意人的管理境界
如果我是一个生意人,一个创业者,什么是我的管理呢?首先是我遇到了某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我以前没遇到过,对我来说,这就是不确定性。有人会尝试看看书,找找有没有人说过类似东西是怎么做的?也可能有人想去找找老师,看看见多识广的老师有啥说
快穿你为什么不爱我 你为什么是失败者?——闻道、悟道、行道、得道四种境界
中国大陆从事销售的人员,据说有5000-8000万。不必去纠结真实数据到底是多少。我敢说,销售职业,绝对是中国现阶段从业人数最多的职业之一。 销售人员从入行到结束大约10-15年的职业生涯里,算得上成功者,毕竟是少数。(成功的定义历
中国式管理的四种境界 “中国式管理”的自我超越
谈到“中国式管理”,似乎有两者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只有中国式管理才符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个性特点,是先进的、独特的,西方管理理论与实践是无法在中国这片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式管理实
中国式管理的四种境界 中国式管理的文化基因
韦华伟 谈到“中国式管理”,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只有中国式管理才符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个性特点,是先进的、独特的,西方管理理论与实践是无法在中国这片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