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素质及师德表现 新时期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到底什么是师德?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也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一、新时期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要求

  新时期,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为显著特征的时代背景的变迁,向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时期的师德,所以教师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面的前提下,要具有热爱教育事业并立志为之奋斗的远大理想,教师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还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师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新时期师德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师爱,德高为师。师爱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是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体现,是教师教学中出自崇高的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教育之爱。“热爱教育事业是一种理想与情感,爱生才是实施教育的基本触发点和着力点。陶行知先生说:“待学生如亲子弟”。作为教师,爱的形式与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

  师智,学高为师。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因之必须有真才实学。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非同寻常。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教师的工作,像蜜蜂酿蜜,需要博采众长。在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知识的广泛信和深刻性。

  师品,奉献为师。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树立忠诚教育,教书育人的信念。这种信念源自于对现代教育的性质、地位和功能的深刻理解上。“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取决于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确立。教师应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从一选择上教师职业,就应具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永不为外物所动的胆魂与气概。教师职业是一个充满自我牺牲的职业,成就学生们的业绩,使他们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这些学生实现了其人生价值,当教师的才能够体会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体会到教师职业给予的慰籍。

  师表,身正为师。师德是衡量一名教师好坏的重要尺度。师德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师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新时期的师德,是以马列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教师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剧增的时代,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

  二、新时期师德观念创新

 政治素质及师德表现 新时期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提高
  坚定理想信念是师德观念创新的灵魂。教师的理想信念对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主导作用。教师要深刻了解国家对师德要求的内容及其提出的这些客观依据,充分认识履行师德规范对教书育人,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远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自觉克服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并根据师德的评判标准,主动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履行师德规范,做到慎独。 “打铁还须自身硬”,身教必须重于言教,教师为此要始终把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放在首位,坚持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地加以运用指导教学。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提高师德素质的根本。以人为本是新时代师德建设理念的根本,提倡以人为本的师德,就是提倡回归教育的本源,提倡重新回归到人的教育。在具体工作中,不仅要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关心教师的发展,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才干,充实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在管理工作中要体现人文关怀,进行人性化的管理,管理者要面向基层、面向教师,为教师在教学环节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组织教师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敬业爱教是提升师德素质的基石。有位学者说过:“老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要播撒阳光到人心里,自己心中必须先有一轮太阳”。新世纪教师与学生知识的关系不是“杯水与桶水”的关系,而是“流水与一眼泉”的关系,教师要成为“一眼泉”,就必须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学习障碍的诊断者,令人信任的心理医生,独立学习的指导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句话,就是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因为敬业就是爱心和奉献的体现,只有树立敬业精神,才会有教书育人的热情,教学才会有动力和成效。

  三、新时期师德素质提高的途径

  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

  努力学习,提高师德理论修养。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别善恶、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领域里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教师要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因为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进而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这些名人身上都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多接触他们,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为趋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二是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他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

  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修养的根本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习,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

  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由于教师工作的艰辛、繁重、复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会出现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违背教师道德的言论和行为。正确解决方法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778.html

更多阅读

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问题 基本方针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5期 作者: 刘铁芳摘 要:教育方针乃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所概括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教育的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

论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观念

我们今天不是讨论和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而是梳理一下改革开放30年文学观念的嬗变问题。讨论这个问题离不开中国甚至世界的大背景。1970年代末兴起的改革开放运动把中国全面纳入现代化以至全球化的轨道。近30年来,中国从国家体制到社

2011年高考文综试卷山东卷 ——政治试题及答案 2012山东文综政治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试题及答案第I卷(必做,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

声明:《政治素质及师德表现 新时期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提高》为网友知不够合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