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市做强、淡市做大”是关键战略原则,帮助企业经历市场起伏,而能够长期不倒。顺驰的管理操作可圈可点,可以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模范之一。但是,由于对“战争规律”的生疏,造成“赢了战役、输了战争”的困境。
做房地产不精读李嘉诚,读李嘉诚的发家史不将其背后的原因读透,那么很难“见彩虹”。中国房地产模仿的是香港模式,“政策市”的轨迹非常明显。而政策市的特点是“下保底,上封顶”。因此,李嘉诚在几个大的地产循环过程中,通过“高抛低吸”的逆市操作方法,成为香港首富。与之相对比,无数房地产商因为看不透规律,导致破产。而现在,李嘉诚的技能已经“炉火纯青”,并延伸到其它行业,可以说成为世界上企业买卖的最大“炒家”。
顺驰困境的关键原因不是扩张的做法不对,而是时机不对。顺驰的管理模式应当是很多中国“土法炼钢”、“小富即安”的房地产老板学习的对象。但问题是,顺驰的动作晚了几年。如果早2-3年,那么形势可能完全不同。在宏观调控时,顺驰的资金形成净流入状态,就可以“进攻退守”自如了。
顺驰的错误时机不是偶然的,问题原因是顺驰的两个“战略盲区”:
1、政策敏感性:缺乏宏观经济研究与政策分析。有些江湖老手,仅凭嗅觉就能感觉到宏观环境气氛的变化。一些北京的老房地产商在2003、2004年即决定,做完2005年后收手。但是,顺驰偏于天津,对政策缺乏“第六感”。这时就应当深入宏观局势,尤其是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公众之间博弈的“临界点”。而事实上,“临界点”早在2004-2005年就已出现,中央政府的政策已经是犹豫再三后的结果。但是“政策盲区”使顺驰仍然在2005年继续进行扩张,最终导致现在的困局。
2、现金敏感性:“现金为王”是很多投资银行的核心教条。房地产本质是金融业,忘记了这个教条,就等于忘记了生存之本。稳健的房地产商,应当通过系统的运作“防御体系”,层层建筑自己的“现金壁垒”。即使出现突发情况,也可以通过“丢卒保车,丢车保帅”的方式,保证核心运作体系的安全。顺驰缺乏这个体系,因此出现问题,直接威胁顺驰核心,在出售过程中连“讨价还价”的筹码都没有了。
真正的高手是那些看似已经“退隐”的人。王石似乎天天在“游山玩水”,潘石屹做了房地产圈的“章子仪”,但是他们像是真正“退出江湖”的人吗?以身材瘦小、“聪明绝顶”的潘石屹决心要做娱乐型人物,靠的是什么,不是外表,而是内在的聪明智慧。最近有新闻分析说,潘石屹“断粮”了。为潘石屹担心,手中没有地,下一步怎么办?其实,他们已经看好了未来的路,并为未来做准备。
事情的终点,往往是事业的起点。顺驰将注意力集中到做事情上,光顾“低头拉车”,忘了“抬头看路”。而王石、潘石屹看到未来的路,果断将“车”扔掉,开始“放马飞奔”。而且,他们做着几件相似的事,包括树个人品牌、主动纳税、顺应中央政府决策,为政府政策建议建言。这些事情看似无关紧要,但是为未来布下的关键“棋子”。这些“棋子”将帮助他们更具有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推动未来的运作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要人还是要地?现在的“地荒论”都是假的,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还找不到几万平米的建筑用地?笔者曾仔细观察过北京和上海的市中心附近,可以说随便改变一些地块用途,然后拆迁一下,地就出来了,更不要说其它地方了。但是,像潘石屹这样优秀的团队,通过功能转换和概念炒做,“将石头变成黄金”的,在整个中国又有几个?而有人、有钱的潘石屹,还怕找不到项目?随着很多房地产商资金链绷紧到极限,会有人主动请潘石屹入股,而且条件可能会出奇的好。
时机、还是时机。十万清兵能够入关,横扫中国有几个关键,视财胜命、嫉贤妒能的崇祯杀掉袁崇焕,李自成灭明,吴三桂降清,清兵及时赶到,与李自成正面打一场硬仗后,李自成“兵败如山倒”。所有事件前赶后凑,成就了清统治中国的时机,中国男人都梳上了“猪尾巴”,直到孙中山“驱除鞑虏”。开始作“壁上观”的王石、潘石屹恐怕也在等待新的时机,到时候历史会给他们什么样的机会,也尚未可知。
时势造英雄。这轮地产景气过后,中国的地产与经济可能会有大的变局。能够为变局做好最充分准备的人,可能会“站立潮头”,成为新的产业领袖,带领整个产业升级,使房地产真正能够为社会创造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