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温州华隆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林朝楚总经理
瑞安。2003年10月在这座以生产汽车配件而闻名的县级市,发生了一件足以令中国汽配人振奋的事件——温州华隆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开发成功了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隆芯”,结束此类产品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状况。华隆因此也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IC调节器的厂家。
说起汽车发电机调节器,得从汽车的供电电源谈起。汽车供电电源一般由发电机、整流器、调节器和蓄电池四部分组成。汽车运行过程由汽车发动机带动发出直流电或交流电,提供汽车所需的电能。它发出的交流电需经整流器转变成单向脉动电流。发电机输出的交流电压随发动机的转速大小而变化,因而整流后的单向脉动电压也随发动机的转速大小而变化,这对汽车上的各类用电器十分有害。
我们知道,汽车电器的额定电压一般为直流14V或28V两大类。汽车发电机电压调节器的作用就是在汽车发动机不同转速下,控制汽车发电机输出电压稳定于14V或者28V,满足车上各种电器的需要。
国内汽车交流发电机调节器经历了电磁振动型机电式调节器、PCB插装晶体管式调节器、PCB表面安装式(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简称SMT)集成电路电压调节等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在开发出“华隆芯”之前,国内的汽车厂商一般采用美国Motorola公司、日本电装公司、法国Valeo公司等多家知名跨国公司的产品。
“研发‘华隆芯’就为自主知识产权”
林朝楚个子不高,人显得非常精神。谈起“华隆芯”的研发过程,至今他仍然十分感慨。1997年,而立之年的林朝楚希望有所作为,他把眼光投向汽车配件行业。当时瑞安的地价是每亩三万,却没有多少人敢要。林朝楚却一口气买下6亩,还自己修了通往厂房的路。“现在一亩地100万都买不了”。
“办企业的时候我有个意识,要办就办好。” 林朝楚办厂之前先注册了“华隆”品牌,并决定立足于高科技产品。一开始,华隆引进了一个分类元件的专利产品,虽然产品体积大一点,性能还比较好。当时国外公司已经能生产体积更小、集成的调节器了。“当时大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动机调节器芯片都是进口的,这些大企业就觉得中国人做不起来。”此时的林朝楚却想试一试。
随后,华隆确立了以“开发电压调节器专用集成芯片”发展战略。有了一定的技术后,却没有设计能力。为此,林朝楚想尽了办法。他原来想请新加坡公司设计,后来在上海找了几十家外资企业。“这些企业说设计可以,也不要我们的设计费,不过知识产权必须给他们。”
林朝楚觉得,知识产权不能给,“我把知识产权让给外资公司,还是被人家控制”。之后他去了上海市科委,科委对华隆的支持力度很大,介绍了一家台湾微电子公司。当时,这家公司设计费开价120万,谈判之后讲到83万,双方签了合同。没想到后来又有波折,这家公司想在合同中加一条——华隆产品升级之后的知识产权必须给这家公司。因为产品升级很快,“资料都在他们手上,改进一下元件就升级了”,最终林朝楚没有同意。
出师不利,当时有股东提议,“算了,这个产品我们不做了,还是做原先的产品算了。” 林朝楚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华隆肯定能做出来。“因为我找了几十家企业。他们说要两三个人就能把设计做出来。”这时,他就提出来华隆自己设计。上海科委的一位主任了解到情况后跟林朝楚开玩笑,“小小华隆根本不能设计那些微电子产品”。
难度很大,林朝楚四处找人,终于找到一个。张程胜,这位留学海外13年之久的博士表示能助华隆一臂之力,把产品设计出来。不过,这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设计平台还没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林朝楚又找上了上海科技局,当时政府投资两个亿兴建了科技孵化机构。上海科技局答应设计平台可以给华隆用。
满以为可以安心了,没想到问题又出来了。科技局的设计平台有时间和权限控制,操作设计平台时,有专人负责监督,一些软件不允许使用。在时间上,“8点上班,4点下班,中午还要休息。周末又有双休。”做程序的时候,频繁的中断会导致设计思路不能很好的贯彻,最终影响设计进度和质量。
怎么办?“买!”当时的华隆刚刚上马,并没有多少资金。博士说设计平台可以买到,但需要1000万美金。显然,华隆根本拿不出这么多。后来,张程胜打听一家外企从国外进口了平台散件,然后在国内组装,便宜很多。“小小电视机一样大小,花了300万。” 林朝楚说,他什么困难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设计会这么顺利,“一次性成功,只用了两个月时间。”
林朝楚的用人之道
林朝楚是个爱才的人。研发“华隆芯”的时候,三人团队,他专门配了一位负责接送和做饭的司机。“华隆芯”研发出来以后,华隆和张程胜博士三个月的短期合同也快到了。为了留住张程胜,林朝楚登门拜访了很多次。一开始,他都说不同意,张程胜有顾虑“民营企业什么时候倒闭都不知道”。
林朝楚就想办法做张程胜妻子的思想工作。后来,张程胜妻子对他说,“你给他(林朝楚)做吧,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他有志气,你有能力,你就和他一起干吧。”说起当时的情景,林朝楚表示至今刻骨铭心。张程胜决定不去美国,留在华隆研究所。说起这个研究所,林朝楚一脸自豪,“外资的设计公司都要知识产权,我们都不要,只收设计费。”在“华隆芯”成功会上,老林讲了一句激动人心的话,“哪家民营企业想把分类元件改成IC芯片,华隆免费给他做”。他觉得外企技术封锁太厉害,把国内汽配企业给搞得太苦了。
回首往事,老总觉得当时的门槛并不好进。“之前复旦大学也做过,但没有成功。好多文件上都说要做自己的IC调节器,但没有一家能做出来。” 不过,在他看来当初的投入非常值。“几年发展下来,300多万投资成本早就收回了。”谈到IC(集成)在汽配产品的应用时,他表示,“市场上不赚钱的项目,如果做成IC的话,就能赚钱了。因为成本马上会降下来,只要几毛钱。”
“张工(张程胜)跟我说,‘现在我什么国家都不去了,自己国家这么稳定,要为自己国家的企业服务’。” 林朝楚说表示引进人才是双赢的过程,“我们引进人才,虽然投入很大,但他一个人就产生了很多效益。我们花30、40万,他创造了1000万的效益,非常值。很多工程师来华隆之前家里不太富裕,现在都非常不错,有车有房。”
不过,老林还是觉得温州对人才的吸引还不够,“高级知识分子不想来瑞安,愿意在上海工作。如果让他们来温州,根本就不可能。”当然,老林也他的办法。他在上海安亭国际汽车城园大路8号上海华隆路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占地面积23000㎡。瑞安就定位成生产中心,上海是设计与销售中心。
换道超车,方能领先
在华隆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长跑运动员都知道,你不能在同一条跑道上超越你的对手,在一个行业或业务领域,领先者由于种种原因跑在前面,而追随者通常选择模仿领先者的做法,却也因此无法超越领先者。所以,真正的超越者通常不会从一味的追随者中产生,而是从一个全新的地方产生;做企业有创新不一定会赢,但没有创新一定会被淘汰,华隆公司一直遵从这条规律。”
目前,瑞安的大部分汽配企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是简单的零件组装,科技含量并不高。华隆选择的超车道就是创新。“跟在别人后面跑,就算跑到了最多也是亚军。” 林朝楚表示华隆的定位就是做高难度、高科技的汽配产品,“有知识产权,就不用跟别人走。走上了创新的快速车道,虽然困难也很大,但处在行业领先的位置上,会有更多的机会。”
“华隆芯”做出来以后,随着公司效益的增加,技术力量也逐步加强。在他的设想中,技术改造、设备改造都要陆续进行,当务之急是要环境改造。老林觉得先要把环境建设好,然后再把设备引进,否则设备闲置了就是浪费。“技术改造、设备改造需要和环境改造配套进行,我们先造好无尘车间。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比较高端。”
现在华隆的生产线已经发展成设计、模具到产品的一条龙,拥有国内外一百多个车型的汽车配件模具,产品出口到欧美国家。
不仅要技术创新,还要管理创新。林朝楚觉得有了市场,有了技术,有了环境,“最缺的就是管理,真正的管理,实在的管理。”由简到繁是一次飞跃,由繁到简又是一次飞跃。在员工价值观建设上,老林觉得不要灌输太高深的理论,“使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任务,不要讲他们听不懂,看不到的东西。他们听不懂也不会因此创造什么效益。”
如何激励员工,始终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老林的想法很简单,“你只管自己,不管员工。那再好的设备、再好的技术没人去用,也是空。”他强调企业效益和员工收入应该同步发展。老林觉得这简单的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华隆投资几万元修建了员工活动室,不仅有娱乐设施,还常年请老师培训员工。“让员工少干几个小时的活,培养员工比单纯让他多干有效。盲目的干活,和有目标的干活,效果完全不一样。” 他认为效果至少来自两方面:产品的合格率提高,原材料更节省。
华隆正在进行“工程师治厂”的管理试验。每个车间就是一个虚拟的小工厂,工程师当厂长带团队。“小工厂”每年完成总公司下达的产量,超额部分属于“小工厂”。在总公司、“小工厂”、员工这三点一线上,总公司利用“小工厂”的形式激励中层,创造效益,同时又可以用员工制约中层,“如果管理不好,员工收入提不高,员工就会把中层管理的问题反映上来。”这种模式实施以后,车间的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
国内外定单很多,华隆根本忙不过来。在浙江的产业集群中,面对供不应求的状况,企业会将定单外包。在制度经济学中,企业规模和边界的设定就是内部管理成本与外部交易费用平衡的结果。什么业务企业自己做,什么业务外包给别人做,是关于企业存在的基本问题。林朝楚对传统的外包模式进行了创新,做到“产品外包,管理不外包”。由双方合股建立工厂,按照分包公司的要求修建厂房达到生产标准,管理上由分包厂商负责,产品由分包厂商统一收购,外包业主按照产量提成。
这种模式能很好的将大公司的管理优势和家族企业强激励的特点结合起来。在创业阶段,由于家族企业的股权结构单一,形成强激励机制,因此发展往往比较好。不过,随着企业壮大,管理方面的问题就会出现问题。采用这种模式以后,家族企业不用负责管理,就能规避劣势。“我们共同富裕起来。现在按这个模式建了两个企业,把原来闲置的房子利用起来,产品质量也很好。”
采访手记:
采访过程中,林朝楚一直强调汽配行业市场很大,业内企业应该团结,不要相互压价。一些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来销售,不仅企业自身要亏本,还引来了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外商来中国采购产品,他们出得起较高的价格。”他表示,来自国外的定单很多,业内企业“不怕没事做,就怕做坏事”,恶性竞争只能把蛋糕越做越小。
谈到人才时,他说在同外资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碰到很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原来在学校念机械制造、设计的,到了外资公司做销售。“我不是说在外资企业做销售不好,但学了技术荒废了实在可惜。如果他们愿意来民营企业,我们会给他创造一个平台,将他学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