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多日徐工改制终于在16日又有了新的动态:徐工集团下属的徐工机械公司国有股权转让比例由原来85%调整为50%,凯雷放弃控股权,同时其对徐工机械的股权估值保持不变。
这一重大变化,再一次引来了关注徐工改制人士的兴趣。但这次的关注焦点及兴趣,不再是“贱卖”、经济安全、“魔鬼细节”……等等,而是探讨谁是这场争论的赢家。
徐工改制本来是一件具体的企业行为,在中国国企普遍改制的背景下,这一行为本来不足为奇,但是,因向文波在博客中提出质疑,最终闹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一度围绕这件事情广泛地探讨了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外资利用、国企发展……等等重大的、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宏大得不能再宏大的问题。
2005年起,有些学者认为是中国改革“反思”年。到去年,近30年改革开放中积累的如社会保障、国有资产流失、外资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集中地释放出来,引起了公众的不满及利益群体紧张博弈。在这场博弈过程中,有些人的利益诉求是合理的,有些人是上纲上线,利用社会的一些不满情绪发泄自己的不满,甚至说一些过头的话。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徐工改制也“有幸”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一夜之间,徐工这一个不大不小的企业成了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风向标,似乎徐工垮了,产生多米诺效应后中华民族也就垮了。
但是无论如何,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前提中国是不会放弃,中央也一再强调了这一观点。
从凯雷控股到双方共同控股这一变化,与其说仅仅是徐工改制的变化,倒不如说是中国在利用外资和中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加准确。
从去年以来,中国一直强调自主创新,强调自主品牌,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举措。但是,在强调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同时,也提出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三种重要创新模式之一。这就是说,中国在强调自主创新中并没有忽视对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利用。凯雷并购徐工从股权85%下降到50%,这一变化其实极具象征性地体现了在今后经济发展中,中国会更加强调以我为主、外部为辅这一思维。徐工改制正好处在一个战略调整的拐点上,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或者说是过分的关注。
因此,徐工改制的新方案,仍是国家整个战略思维的一个具体而微的体现,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集体所能决定的,是国家战略思维变化的要求,是国家发展的要求。
同时,也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导出这样两结论:徐工改制是在按着国家指定的战略航线上航行,徐工没有也不可能有能力偏离这个航向;徐工改制争论不存在某个人或某个集体成为所谓的赢家。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特色的历史潮流中,任何人不可能改变,只能顺应。从企业角度讲,就是在苦练内功同时,积极利用外部有利因素,徐工也不例外。其实在任何时候发展自己,遵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的原则都是正确的。
纵观几个月来的徐工改制争论中,理性的、非理性的;利益相关者、利益无关者;局内人、局外人……,都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在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层面上出发,发表了形形色色的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不乏公正客观;但是,也不能不承认存在着非理性的狂热情绪。
如果我们回顾争论中相关者,政府、徐工、三一(行业竞争者)、凯雷。我们可以判断,这里没有所谓的赢家,当然也不存在某个人的胜利。
徐工改制只不过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小小的浪花,但这朵浪花是否溅起了沉渣浊沫,如“贱卖”、国有资产流失、腐败等等,政府也会非常关注的,政府部门举行的听证会也说明了这一点。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政府并没有发现这种迹象。如果徐工改制存在着这些问题,应该说政府是一个输家。既然不存在,也就谈不上输赢。
至于徐工、凯雷来说,双方本身是企业的合作行为,任何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都是经过反复的博弈后最终相互妥协达到利益的均衡的结果,谈不上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