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公司一方面格外注意维护自己在美国的亲善形象,一方面攻城掠地毫不手软 刚进入2007年,日本媒体已经在欢呼:“2007年将成为日本汽车史上历史性的一年”。因为据此前丰田透露的数字,丰田汽车2007年的全球产量将达到942万辆,有望超过现在全球排名第一的通用汽车2007年的产量——后者以及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巨头,都处在减员重组、力求自保的痛苦过程中。aihuau.com 对这样的消息,还有谁会比“当事人”丰田、本田更加欣喜的吗? 可是,错。看了丰田、本田的一些表态,笔者眼前却总是晃动着日本人一副受之不起、低头哈腰的姿态:“拜托!不要提这个的啦!我们和通用福特还差得远呢!大家都是自己人,美国兄弟有啥困难就尽管说吧!”这自然是笔者加出来的画外音,但也差不离——2006年岁末,福特CEO穆拉利飞到日本面晤丰田董事长张富士夫,丰田一位高管表示说,张富士夫对福特的财务困境非常关切,“只要能做点什么帮助美国汽车公司走出困境,张董事长一定会去做。” 话说到这份儿上,好像“亲密”得有点过了。事实上,日本汽车公司一方面格外注意维护自己在美国的亲善形象,一方面攻城掠地毫不手软。两年前,当日本车在美国市场销量突破30%大关时,本田汽车首席执行长福井威夫说,日本车在美份额如果上升到40%,是不合适的;时任丰田汽车总裁的张富士夫甚至说,40%,这个数字永远不会出现。当时的丰田董事长奥田硕表态,他们愿意提高在美国销售的汽车产品的价格以给处于困境中的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留出喘息的时间和空间。言犹在耳。目前,日本车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已占到了35%,而其上升势头仍然勃勃不休。 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时时处处“夹紧尾巴做人”、力图维护美国本土汽车业的和谐繁荣当然是有原因的。从日本车大规模登陆美国本土那一天起,便面对贸易摩擦带来的政策风险,直至今天,几个月前,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几家公司在布什面前还联合告日本人的状,说美国汽车企业有今天,相当一部分原因都是日本车天然的低人力成本、日元被低估给闹的。所以20多年前丰田又是和通用搞合资公司、又是不停歇地在北美建工厂、又是大搞慈善,就是想千方百计加强和美国本土产业与社会的联系,把自己包装成地道的“美国公民”。这两年来,为了丰田车在北美的各种利益,丰田在院外游说上花的钱每年都是五六百万美元,在汽车界,仅次于通用——可见丰田在争取湿润的“软环境”上下的工夫有多深。丰田驰骋于国际市场,能够“车到山前必有路”,哪里是仅仅靠它名扬商界的“丰田式精益生产”呢?

所以,谁要以为近来福特CEO与张富士夫会面是商谈丰田收购福特之事,那他是太不了解丰田、了解日本车企了。至少在目前,至少在表面上,丰田还会积极地去维护美国汽车的荣光与脸面,这是“政治正确”的选择。 是不是觉得丰田有点虚伪呢?可是,这不就是我们中国企业在孜孜以求的、成功的国际化典范吗?这两三年,自从中国鞋被烧、“中国制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而“拔剑四顾心茫然”以来,中国商界陆续在反思自己大刀阔斧拼成本、战价格、图份额的强硬(或者生硬?)作风,不过受各种因素制约,一时之间还很难从内到外将自己的心态与行为真正调整到放软身段、放低姿态、与国际商界和谐共处的点上。比如,从内心深处,我们仍以收购人家的品牌为荣耀之事(哪怕只是图那一时的痛快),而少提合资、共谋发展(说到此,我们真正理解了华为数年前初闯国际市场时提出的合资战略、友军战略,理解了以前在国内竞争时以“土狼”文化出名的华为现在为何要把品牌在国际上往大气敦厚里包装);比如,当中国品牌产品受到外国政府不公平待遇,除了对外界表达愤怒不解、尖厉反问是否中国政府也该采取相应措施来对待该国品牌之外,我们对此好象缺乏切实有效、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异国茫茫,这样的呼吁固然发自内心与公理,却也只能被很快淹没掉。 当笔者看着那串各行各业的公司在美国国会游说费用前十排名,心里想,哪天哪家中国公司出现在这份名单里,就说明它真的是国际化、至少美国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