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约束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全球性挑战和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应对挑战和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约束。

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约束
循环经济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型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和再修复”为原则;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工业、持续农业、绿色消费、废物再利用五个环节,使物质和能量在企业内、企业间、全社会内得到合理、持久的循环流动和利用,达到能量平衡;使物质资源在生产中能得到充分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作为新生力量和经济形态,循环经济在我国起步较晚,其发展还面临主、客观的约束。

aihuau.com

政府、公众和企业三大循环经济主体对片面经济利益的追求

政府、企业和公众作为循环经济的主体,其观念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循环经济的建立。在我国,三者对片面经济利益的追求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片面经济利益追求”就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当代人、忽视后代人利益,只顾局部、缺乏全局利益观等。

政府缺位和越位并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自身的局限性和政府提供服务的公共性特点,需要政府动用“看得见的手”对一些经济活动进行调节。资源和环境都属于一国的公共物品,迫切需要政府的调节去解决公共物品的外部性问题。

在我国,“政府缺位”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缺位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利益的地方政府区域化和经济利益的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集团化。我们处于一个空前强调GDP的时代,省、市、县、乡(镇)乃至行政村的发展水平,就用GDP来衡量,地方政府领导的政绩大小也是GDP说了算。这在我国当前还很不健全的官员制度框架下,就催生出急功近利的动用地方自然资源、盲目的不计后果污染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行为。

环保执法的对象往往是经济利益的创造者,资源消耗和污染大户通常又是当地利税大户、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的重要力量。而地方的环保、国土资源政府部门受集团化乃至个体化经济利益的驱使,在资源乱开采、环境污染问题上“睁只眼,闭只眼”,管理角色缺位,造成疏于管理甚至不管理的状态,甚至还为这些执法对象提供保护。

环保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形成“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企业宁愿受罚款、也不达标排放的恶性循环。

部门分割,如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就有农业部、林业部、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分部门的多头管理,不仅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行动难以协调一致,而且容易出现政策盲区、政出多门或政策冲突。这都主动或者被动地阻碍着循环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越位”严重。政府不仅在政策制定、法规建立等基础工作方面表现完全,还将本属于市场的工作进行了行政规划和干预,没能留给市场主体充分空间进行自我选择和发展,使循环经济体制建立缺乏来自公众的推动和需求。

企业对片面经济利益的追逐。企业对利润最大化追求的利益本性使其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更加优先注重短期和本位利益,对长期和社会利益缺乏全局观念。环境污染就是企业为了自身产出最大化而向社会转嫁的生态成本。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比例,难以实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水平要求。随改革的深入,国有大中型企业数量渐减,而民营中小企业日益增多。相当多的企业没有主动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其根本原因是驱动力不够大。

企业自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两方面的权衡:一是成本问题。降低成本的途径取决于循环经济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规模,其中关键技术的研发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只有在废弃物排放量具有规模化循环利用时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对单个企业来说,只有规模足够大、排放的废弃物足够多时,企业才具备独立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经济可行性。由于中小企业废弃物的数量不足以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和成本最小化的要求,与利用新资源相比没有经济优势,违背了基本经济原则,内部独立循环利用资源难以具备经济上的可行性。

社会公众的片面经济意识。由于循环经济体制的认可和实施最终依靠个人的实践,公众的认识和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制度转轨或创新的进程和质量。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10年,我国人民致富的渴望空前强烈,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空前释放,加之公众总体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尚处于追求经济利益层次,看不到或无法顾及社会和生态效益对人的作用。这使得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来自公众的需求和动力。

旧体制的路径依赖

经济体制转轨的不完全,制约了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一是市场机制不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存在扭曲,某些资源类产品价格低于成本,环境缺乏价格机制和补偿机制,市场难以正确反映资源稀缺程度,造成了非市场功能性的失灵。二是有效的制度供给不足。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价格、税收、财政金融等基本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是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阻碍了循环经济发展。三是渐进改革中双轨制孵化出既得利益集团,其与成熟市场经济中的创新集团不同,他们游走在新旧两个制度之间,既不热衷于新制度,也不愿回到旧制度,阻碍了循环经济。四是有效运行机制未形成。政府、市场和公众三方面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责作用不清,没有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的合理有效运行机制。

旧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阻碍着循环经济的建立。旧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是指制度变迁会沿着原有制度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制度变迁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其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惯性阻碍着循环经济的实现。20多年来,我国一直是 “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型增长方式。以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打工经济”为例, 2005年我国出口177亿件服装、60亿双鞋,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仅3.51美元,每双鞋不到2.5美元,这使我们支付了大量能源和资源成本。据日本海关统计,近10年来中国出口日本的方便筷子合计约4486万箱,每箱5000双,总计约2243亿双,为生产这些筷子而毁灭的山林面积占我国土面积的20%以上。值得关注的一个事实是,日本国土面积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5%,而我国的覆盖率仅有14%。随着经济不断增长,我国资源和环境现状再也经不起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惯性,使得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很难一蹴而就。

技术制约。我国生产力水平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科技总体水平和循环经济具体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合理利用废旧资源所需的现代再制造技术十分缺乏。如目前,对废旧机电产品,主要是拆解以后,把可利用钢材、金属等作为冶炼原料回炉或回收,不能利用的做垃圾填埋或焚烧处理。从资源的合理利用分析,对这些报废产品用如纳米表面工程技术等现代再制造技术进行修复利用,才能真正实现废旧机电产品最大化的合理利用。整体综合开发利用资源的技术少。资源高效利用往往需要从综合开发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如对尾矿、金属资源的整体综合利用、多种废旧物资(塑料、橡胶、纤维等)共混技术、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灰渣完全资源化生产技术等,不仅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而且能大幅度地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排放。技术支撑体制尚不完善。我国的科技支持主要还是“政府出资,学术出力”,这导致许多技术缺乏实用性,跟产业发展需要相脱离。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更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能力开发能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传统意识制约。在传统的经济制度下产生的意识必然为其制度的存续服务,单纯依靠资源消耗线性增加的片面发展观就是传统经济制度的体现,造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分离,并由于意识形态本身具有长期性和固化性,也影响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不够,把资源环境与经济整合起来的发展思想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弃物综合利用(或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等同于传统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片面强调越封闭越好,忽视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区域性、开放性和社会性;简单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概念,外延无限扩大,任务不明确,片面强调循环经济的各种工程和项目,而相应的政策措施缺乏。对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自觉性不够。一些地方和企业长期固守“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认识。几年前,国家出台关闭高能耗、高污染的、“十五小企业”的政策,但在某些地方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一些地方打着推动循环经济的旗号,掀起一轮新的投资热潮,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许多消费价值观带有很强的物质享乐主义和不可持续性。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一是我国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现行法规和政策多是在传统发展模式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和地方在循环经济方面的基本法及专门法还严重缺位,对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义务规定和管理体制尚不明确,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没有普遍形成,这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很不适应。

二是已有的相关法规质量有待提高。如现行有关资源环境法律的着力点是末端治理,不适应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一些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与“绿色GDP”相关的法律制度基本还是空白,主要有关资源环境与统计法规,政策和评价标准,资源环境信息共享等;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协调,有关的配置设施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和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等。

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不充分。理论建设不够,现实操作性研究多于深层次的理论探讨,难以从更深层次上发展循环经济。现阶段我国已经从循环经济理论借鉴阶段向实用阶段转变,由于经历时间短,其发展必会遇到很多约束,但对发展循环经济困难的研究缺乏,而论及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则很多。对循环经济实践价值的认识仅局限于生态价值,而对循环经济的巨大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本性价值等缺乏认知。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等方式和整个社会面貌都发生重要变化,标志着人类对自身价值与命运的高度关注,人的理性成熟程度的提高,以及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循环经济能够促进人全面发展所需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人的全面发展重要保证。

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就要针对上述约束因素,通过政府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道德劝阻手段等方式和途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8530.html

更多阅读

在骈体的约束中抒写情志 骈体加油稿

在骈体的约束中抒写情志----读《与朱元思书》 孙绍振原文不长,节略如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

AK现实文遥远的约束一 爱看美文网ak186

又一大虐文~~超级虐心的要用心看才会感觉好心痛~~遥远的约束opening照片中的我们从来不知道未来的悲哀暖风轻轻吹拂 感觉彷若初相遇那天点起一朵烛光照亮过去的我们 至今我依然记得幸福的那一天love again 那天那裡 我们望著同

声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约束》为网友海风掠过北极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