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58年的邯钢集团在90年代以“邯钢经验”而大放异彩,其“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经验被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向全国企业推广,邯钢由此一跃而成全国性的“明星企业”。
1996年邯钢的声誉达到巅峰,全国前来参观学习的企业数量高达2万余家。但在随后的十年里,钢铁市场风云变幻,邯钢也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邯钢经验”究竟是不是一套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管理模式?过去的10年中邯钢又在做些什么?邯钢党委宣传部的一位负责同志向记者讲述了他眼中邯钢十年的变化。
创造邯钢经验时,邯钢的装备档次还相当落后,甚至一些建厂初期的装备都还在服役。与此同时,邯钢的产品也主要是建筑钢材等低端市场的“大路货”。
装备与产品的落后,成为邯钢持续发展的最大难题。正因为如此,在“邯钢经验”如日方中的1997年,邯钢集团就开始了产业升级和品种结构调整的努力。
凭着邯钢的声誉,产业升级的规划自然得到包括政府在内各方面的支持,然而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象宝钢那样由国家投资装备起来的一流钢铁企业已经成了“最后的晚餐”。邯钢要发展,只能依靠自我积累和滚动前进。
在这种情况下,邯钢在1997年开始陆续上马了被称为“五大工程”的一批大型装备:从德国引进的热轧卷板生产线,从法国引进百吨转炉生产线,从卢森堡引进了400平方米的烧结机,2000立方米的高炉以及两座6米的焦炉。
“五大工程”组成了一条完整的热轧卷板生产线,总共投入60多亿元。
改造完成后,邯钢不但产能规模上了新的台阶,在产品结构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公司的板带比(板材占全部钢材的比例)中,板材数量微乎其微,大多是低端的角钢、条钢等等,而改造后这一比例迅速提高,到2005年板材比例已经达到73%左右。
在改造工程完成后的磨合期里,邯钢迅速借助自身板材生产的优势,开始下一轮的产品深化改造。
热轧卷板在板材中仍属于低端产品,一方面产品适用范围有限,另一方面附加值不高,而市场大量需要的冷轧板、镀锌板和彩涂板等高附加值产品仍需在热轧卷板基础上进一步深加工。
于是从2000年开始,邯钢再度投入巨资建设了冷轧线、酸洗线、镀锌线和彩涂线等一系列深加工生产线,其中仅冷轧生产线的投入就达40多亿元。在这一系列改造完成后,公司2005年生产规模比1996年增长了两倍,企业利润也从1996年的7.02亿增长至14.5亿。
而在这期间,伴随钢铁行业整合的趋势,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邯钢也开始考虑后续发展的战略。
当时邯钢虽然初步完成了现代化改造,也拥有一批大型设备,但是仍然处于先进设备与落后设备共存的阶段,而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部份落后设备迟早将遭到淘汰。
这一政策淘汰的后果就是邯钢现有产能缩减好几百万吨,而对于以规模为标志的钢铁企业来说,规模的缩小必然导致整个企业效益大打折扣。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邯钢的产品虽然已经进入高端市场,但仍然无法生产包括汽车面板在内的“最高端”产品。从这些产品的技术要求来说,邯钢现有的生产设备很难再通过改造达到其生产工艺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有两种选择,一是通过兼并等方式带来新增产能,另一条路则是通过自我积累完成新的产业升级。
第一种方式邯钢早在1997年便已经有过成功的尝试。当时邯钢在派出人员帮助河南舞阳钢铁公司扭亏的过程中,得悉其主管部门(当时的冶金部)正在为企业寻找“婆家”的信息,果断地提出兼并的建议,并迅速得到上级批准。随即于1997年9月8号签订协议,仅仅派出6名干部,便实现了五个月扭亏为盈的业界“奇迹”,目前舞阳钢铁公司已经为邯钢集团旗下的盈利大户,第二条生产线也将在今年年底投产。
有了收购舞阳钢铁公司的经验,邯钢在收购战略中更加注重设备、人员等企业资源的“有效共享”,而非简单地注重于规模的扩大。与此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使得收购条件更加复杂。
而对于邯钢的“精品战略”来说,新增产能更不可能通过收购现有的,甚至过时的生产线来完成,这也使得自建新区成为邯钢的首选方案。而西区土地的解决便成为了邯钢推动新区“精品战略”的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邯钢也并未放弃通过兼并整合产能的努力,与武安、邢台的两家民营钢铁企业建立了战略联盟关系,通过这种合方式寻找可能的整合机会。
在采访结束时,该负责同志表示,未来的邯钢新区,将是一个“世界一流的全新企业”,希望市场和投资者能够更多地关注邯钢新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