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面临着质疑和不确定,但自主车企在正向研发的探索上仍是一年比一年汹涌。 8月中下旬,广汽乘用车以自主正向研发打造的全新平台下的首款车型GA3即将上市;前不久,奇瑞首款自主正向研发平台下的车型艾瑞泽7也已问市;6月份,长安汽车在目前研发的最高端车型D101上,建立了一套支撑正向开发的全新试验体系,实现了企业对自主底盘的正向开发;而更早之前的2月份,吉利与沃尔沃在瑞典设立了欧洲研发中心,吉利将借助沃尔沃的力量在正向研发领域开花结果…… 今年内,正向研发的消息在自主品牌业界可谓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车企转向正向研发一事,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有数据显示,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整个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将投入1600多亿元用于研发,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自主车企走向正向研发的道路,未来其用于正向研发的投入肯定会超过对逆向研发的投入。”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原总经理、董事长李刚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所谓逆向研发,就是从模仿起步,通过拆解其他企业的产品,以抄袭、模仿或者购买现成的产品,来二次研发形成自己的产品;而正向研发,则是产品从无到有、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一个全新创造过程,以汽车行业为例,其具体开发流程包括项目策划、概念设计、产品设计、样车试制、生产准备、批量生产等多个阶段。与正向研发相比,逆向研发的优势在于投入少、速度快、见效快,但劣势在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核心技术积累速度慢、后续产品衍生能力弱。 “逆向研发是每一个进入汽车行业的新晋者都无法绕开的初始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自主品牌车企更多地是采用逆向研发路径,而外资品牌大多是正向研发。”汽车业知名分析师贾新光表示,“而由于过多的逆向研发过程会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缺失以及产品竞争力不强等情况,最近几年,众多自主品牌逐渐开始反思自身的研发路径,尤其从今年的情况看,自主品牌在研发路径上出现了密集转向。” 而也有业内人士提醒,一家强大的汽车企业一定要有强大的正向研发能力,这一点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但自主品牌的正向研发道路到底该怎么走,怎么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向研发道路,这是目前汽车业界更为关心的话题。 李刚表示:“自主品牌做正向开发,不但要具备当代最先进的检测设备跟软件,还必须要有久经磨炼考验的科研开发团队。有这个能力以后,现有的品牌和产品要年年更新,并定期换代,在此之外还要逐渐拓宽新品种。这样才能体现出正向研发的价值,才能让前期动辄十几亿元的正向研发投入收到成效。” “做好正向研发的前提,首先就是有详尽的市场调研过程。”汽车业知名评论员张志勇表示,“决定一款车型能否热销的关键点其实不止在于技术,更在于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在设计一款车之前,第一要找准它的定位,找准适用于哪些人群,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产品适销对路;第二就是要有大量的检测实验、路况实验,这些实验在逆向研发中并不重要,因为拿来的外资车型本身已经都做过了大量的实验和监测,但在正向研发中,这些实验数据就是对前期研发过程的检验。” 除了上述两点外,自主车企间成立联盟在正向研发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李刚认为:“做正向开发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远比逆向开发要大,如果每家自主车企都做正向开发,那么每家车企都要在前期的市场调研、开发生产、路测实验中投入巨大的成本,不仅企业自身难以承受过高的成本开支,而且许多环节也是重复投资,没有必要,因为许多资源完全可以在自主车企中共享。”

其实,一直以来,业界都在呼吁自主车企间建立联盟机制,但由于体制、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等等原因,许多地方的汽车企业往往都是自己关起门来造车,缺乏联盟的动力,“但是如今,当越来越多的车企走上正向研发的道路时,企业间出于成本利益的考虑,联盟的需求一定会比逆向研发的时代强烈得多,因此在正向研发的驱动下,未来车企间的联盟或许会更多的开展起来,像此前广汽和奇瑞之间联合开发的案例也将会越来越多。”李刚表示。 此外,仍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正向研发虽然是一条本质性的提升路径,但由于要持续地投入成本、回报期又较漫长,而且由于大多数自主车企是首次尝试正向研发,未来仍旧会面临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并会100%成功。因此,张志勇建议:“对正向研发,自主车企不应该盲目地一拥而上,对逆向研发也不应该全盘否定,毕竟逆向研发的车型是有市场基础的,而且能够迅速的投入市场、得到回报,因此目前自主车企,通过逆向研发的车型为企业赚取利润,然后再把钱投入到持续的正向研发中,或许是比较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