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文明之光——浅谈基础教育中文化传统的建构与



三、怎么做:在基础教育中建构文化传统、传承文化传统的实施

    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传统的建构,都不该只是表面文章,需要文化反省与自觉,需要使命感和时代感,更需要我们基础教育者到各个具体的实践环节中摸索,扎扎实实地去实施、去落实,用文化搭建和传统衔接的桥梁,用辨证的思维方法去取舍、用非凡的创造力去创新。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说。

1、审视态度

    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向,对文化不主张“复旧”,也不主张“全盘他化”。我们正需要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以这样的文化自觉高屋建瓴。作为一个一线基层教育者,一个普通民众,“要怀着重建文化传统的愿望,对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有一份敬意与温情。” 中国教育应当守住传统文化之根,在不断的文化反省与自觉中,在否定之否定中螺旋式上升发展。以“思源”与“思进”、“传承”与“弘扬”为行动指南,探索作为校园文化的“历史母体”与“现实土壤”——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与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融入校园文化现实之中的行动策略。 

    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态度,鲁迅早已在《拿来主义》中给出了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是批判地继承,是“拿来”,而不是遗弃或全盘接受,采用辨证思维方法。我们现在要明确的是什么是我们需要吸收的,而什么是我们要遗弃的。鲁迅自身警觉到现代化进程中,人渐次丧失自我,以一种独立之精神,在心灵的意义上,呈现了人的尊严与价值,为今人摆脱贫困与奴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文化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传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综合。对不同质的文化传统的吸收和融合,可以使固有传统因注入新的血液而勃发生机,并变得更健康、更有免疫力。这一过程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濡化过程。这种濡化过程一般不会引发激烈的冲突,也不破坏既存的文化秩序。但这需要充当异质吸收的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刘翔、姚明、李想等一些杰出的80后们,他们的成功给出了对各类文化正确的审视态度,他们对于自己中华文明传承者的身份在接受西化教育的同时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感,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大方接受新思潮和新理念,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很强的内力。

    而在人生观等尚未有自己的判断力、人格尚未健全的孩子们面前,让祖国优良的文化遗产占据他们心目中的制高点是需要先行的,也是可行的。基础教育阶段,是给孩子们打下文化基础的黄金期,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思想纯粹,可塑性强,喜欢模仿,容易接受。

    在武功界,逍遥派说:“内力为武学之本,内力既成,武功为末”。 “为了借鉴别国的经验,就必须对自己有所了解。就像人体输血一样,要想输入别人的血液,就必须知道自己的血型;要进行移植器官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机体有无排异作用。”只有修炼到了一定的内力功力,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一如吸取他人内功来使自己功力增长的吸星大法一样,把外来的优秀文化也纳入囊中,一并为我所用。经典传统文化的学习就是修炼内力,以抵制不良外来文化的渗透和颠覆。

2、内容载体

    说到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载体,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解晓东的《中国娃》这首歌——“姓啥从那百家姓里查,祖藉在那黄土高坡大槐树底下。家是神州,又名叫华夏,走到天边不改名,咱叫中国娃。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给咱一身太阳色,能把那雪融化。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最爱做的事儿呀,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有志的中国娃!”

   “平平仄仄平平仄 ,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教育孩子们以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当中国娃为荣,这是传统文化教育最根本的所在。基础教育可以以此为切入口展开与深化。拿前些年很热的儿童读经运动来说,针对儿童记忆强、理解弱的特点,台湾台中师范大学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首先于1994年开始重新倡导儿童读经,把中国的文化经典纳入到基础教育中来。台湾儿童读经的方法因其正确的理念、简单的方法与良好的效果,弥补了台湾基础教育重知识轻文化的不足,在台湾获得了社会与教育各界的认同与支持。1995年以巴金与冰心9位文化名人为首的全国政协常委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名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提案,指出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中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是目前却存在中断的危险,为了使这及其宝贵的文化财富能够传承下去,弦歌不断,一定要建立以文化经典为主要课程的古典学校。19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倡导“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号召全国青少年“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文化经典里众多学习方法中的一种儿童读经来说,我认为它仍然是不过时的。因为现在我们教育的现状和当时台湾的儿童教育观相类,重知识轻文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读经运动重点学习的四书五经也好,今年的孔子热也好,他们都只是我们博大精深文化的一部分,不是中华文化的全部,具体教什么在前面第一大点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质中已有提及。除开落后腐朽的弊端、负面的因素而外,从三字经、三海经、诗经、四书五经到现代文学等的国学以外,还有文明礼仪,技艺艺术等。我们应力求把经典的文化精髓呈现给孩子们,怎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怎么取舍、怎么循序渐进地给出,如何不让孩子们停留在管中窥豹的层面,不一叶障目,不一以当十,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直至达成一种民族自信心,构建起一个精神家园,这是基层教育者在开发教育资源实施传承文化过程中当谨慎为之的。

    作为鲁迅家人,周海婴觉得,当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被革命性所掩盖后,鲁迅形象很空洞,“我们不认识这样一个鲁迅”,指出要重新全面的评价鲁迅。对待民族文化传统也是如此。

     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在基础教育中主要是构建校园文化。《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体现在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两方面。显性课程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潜在课程指校园建设、文化设施、文化生活、绿化、校园美化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等,其中学校的风气、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文明之光——浅谈基础教育中文化传统的建构与
   

   文明礼仪、良好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越来越被重视、非常需要落实的文化内容。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养成一种气质、涵养,一种礼貌、礼数,这是优良文化,这是文明修养。一个有文化的人,它会处处体现出对他人、对纪律、对规矩的尊重。先前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经济落后,在外求学的中国人就要遭受“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现在祖国的经济上去了,中国人到外国在国外还是有很多地方是被人“区别对待”的,用中文写就的标语“请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吃自助餐时不顾自己能吃多少一副白拿白不拿架势、随意乱丢废弃物等落后的文明素养往往备受诟病,为人所不耻。最近有关部门还就境外出游的游客的行为细节的文明礼仪还出台了相关法律性文件,可见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国人文明素养的重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表现在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上。一个有文化的人,他不会看不起职务低、文化低、能力差、生活穷的人。在公共场所,他会尽量地不让人注意他的存在,他不会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在上课、开会,听人讲话时,他不会让他的手机乱响,干扰会场或秩序课堂,诸如此类细节反映了一个个体乃至一个国家的风范。今后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除了在经济等物质指标上的维度外,更显示在一些文明礼仪的小细节上。培根说:“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小节更易为人注意,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 这些问题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媒体关注宣传的热点。日本学生到餐厅就餐会向厨师鞠躬致意、父母不动筷子自己就不动手,这些别国的优点也要加入充实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也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方面。魔鬼在细节中,上帝在细节中。

    此外还需充分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6月9日观看展览时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重要的一个载体,可以帮助实现教育的软着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强烈的文化的生态环境,它不能单独存在,是无形的文化遗产,空灵,需要有依托的载体,必须要依附在某一个事物或者某一个物质上。地方人文资源,如文化古迹、革命历史遗址、风景名胜、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感染、渗透力,非常广泛,几乎无处不在。保持和民间的群众的密切关系,进入生活,到民间去和老百姓促膝谈心,给普通大众话语权,聆听民间的声音,顺应人民大众的需要,适时适地进行创新,才是它生生不息的动力。超级女声、吉祥三宝、三宝的迅速窜红说明了顺应民心反映民声满足民意的重要。前些时日越剧百年对越剧艺术表现形式的的大胆开拓是越剧等地方戏曲文化精髓弘扬的有益尝试。

3、时间地点

     “真正的纪念,在于继承。”鲁迅、孔子等文化名人的周年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等有特殊意义的文化活动,可在文艺演出、班队活动、校本课上加以宣扬与传承。我自己注意并鼓励发动学生从网上搜罗相关信息资料打印出来给学生学习,如我有试着把博客里有关七夕一文中的部分诗词歌赋结合地方台“欢天喜地七仙女”的热播电视剧做过一期班队,孩子们兴致不错,在一种快乐交流的氛围中基本上学到了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正如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指出的那样:“充分利用好青年节、儿童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既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又增进对同学、对集体的情感。保证共青团、少先队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条件,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团队活动有机结合,支持团队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已有的品牌活动,并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强化课后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每学年都应组织体育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艺术节、科技节及读书、读报、演讲等活动,积极推广优秀少儿歌曲,开展多种形式的歌曲演唱活动。”2006年9月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二十九条也写明:“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显然这七大传统节日在日历上都应全部标出,克服现在日历上的随意性。

在课内,以精心统筹规划的各科新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载体实施。在新课程中,课文、学习园地、课堂作业本等中都加入了三字经、百家姓、歇后语、谜语、成语故事、寓言、唐诗宋词等的蒙学教材,由易向难过渡到四书五经与经史子集等中的内容,教育者要适当取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孙子兵法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各年级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在课外,对新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地拓展生发,引导课外同步阅读的取向,那吒、马小跳、大耳朵图图和小兵张嘎、三毛等优秀国产动画片、影视剧以及古民居建筑群等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很多的偶然契机。近日,新农村建设的热潮给农民们带来了很多实惠,学校附近很多旧民居粉刷改造成高大的新楼房,烟花爆竹此起彼伏,给爆竹、火药等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契机。征对孩子们为什么要在我们上课的时候影响我们不在晚上的时候放鞭炮、烟花等的质疑,又可对风水、黄道、甲子等给出一个全面关照,哪些是该吸收的,哪些是该扬弃的,形成他们自己的判断力和对一文化现象的正确体认。在课间十分钟看到孩子们在模仿三九感冒灵中医好、西医好的广告时,与他们交流对中医的基本常识、有趣的人物故事,给他们抛出一个“中医将成为中国的历史?”的媒体消息,中医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就能在幼小的心田盘活了。实施地点则主要以队角、橱窗、学校为地震源展开,家乡为基地向周围地区拓展波及影响,以家乡为中心向外逐渐辐射。“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绘制、创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卡通人物形象等,特别是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只要有心,及时、灵活地把握教育契机,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像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 教育策略

    《当代教育学》中指出:“策略”一词原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这个词常与“方法”、“步骤”同义,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在具体实施中,教育策略是教育成败的中心一环。怎样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他们在兴趣中乐于接受,这是我作为一名一线教育者需要探索的教育艺术。

    在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之光的具体实施中,我们要夯实文化传统之根。创新素质有其思维和知识基础,依赖于长期的知识建构。郭振有说:“知识不等于文化,但有文化的人应是知识面宽的人,至少应有最起码、最基本的知识、常识。”快餐方便快捷,或许就短时间内来看也有一定的实效,但长远地看来,这些教育都是流于形式的,需要有一些有营养的东西来架构支撑起一个人的知识与智慧的骨架,要沉得下去,而不是浮于表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唇亡齿寒,失去了民族文化的根基,看似再繁茂的教育之树又怎样站稳脚跟,与人攀高?文化遗产就是这经过时间检验不会随着时间流逝与时代改变而失去作用的、具有永恒价值的部分传统文化,它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根基。坚守文化遗产,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应积极实践活动式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学校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式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坚持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活”不宜“乱”、宜“实”不宜“虚”,使学生得以丰富体验,锻炼意志,践履道德,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实施活动式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也需树立大德育观念,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狭小的校园,而应消除学校与家庭、社区间的界限,让学生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获得完整的道德经验,促进道德的全面发展。   

    在守望之余更需要创新和想象力,人才是不可能从复制中得来的。没有创新意味着停滞没有发展甚至消亡。建构我们的文化传统,创新和想象力非常重要。没有缘于传统的创新,重建传统、继往开来不过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学策略讲究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点。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加工基地,为他人做嫁衣,怎样让中国制造质变为中国创造,创新是一门需好好研究的艺术,我们要在具体实践中,在寻找多样化、生动活泼的德育载体与形式上有所创新,让学校德育活动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以促进个性的张扬。拿读经活动来说,国学大师文怀沙指出:“在中小学课本中选录优秀的四书五经文章是好事,但没有选择的让孩子学四书五经就是开历史的倒车。” 学习经典并非要回到那个时代,而是因为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经典文化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宝库,是开创新时代的文化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是开创新时代的基础。

    文化是花,多元、多色、多样,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选择。建构与传承文化传统要根据内容相应地灵活采用多种方式。拿我在一线教育中的具体实践来说,在基础教育中建构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可以在新课程的教材内容的基点上生发。利用教材教学、编写校本文化课程当有个统一规划与统筹,循序渐进。除开这些规范化的教学内容之外,开展好艺术、体育、科技、论坛等活动都是很好的教育策略。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文化典范的保护和开放,文明礼仪的训练和熏陶等都是一些可以着手的方面。在平时教育中,我就留意将舞龙舞狮、拜龙头、腰鼓秧歌等民俗民风、古诗词咏诵、武术,九德堂、全聚德、胡庆余堂等老字号,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民间的戏曲、嘉善的田歌、舟山的渔歌等民间的民乐曲艺歌谣,家乡村子中打花棍等民间的艺术和舞蹈,石雕、木雕、泥塑等民间的工艺,茶艺、陶艺等民间技艺、杭嘉湖的船会,金华的吴工庙会、衢州的孔夫子庙、兰溪的诸葛八卦村、绍兴的三味书屋等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融入活动课和选修课之中,初步营造了颇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古人的文章写得很好,记述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文体。诗学尤其发达。我非常喜欢引导孩子们以多种方式读古典文学、古今中外名文名诗名言来厚实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熏陶他们的人格修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诵读经典是沟通人民群众心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直接途径。诗词吟咏、书空、影写、描红、摹写、默写,优秀文本的经典阅读、 阅读交流会,赛诗会,课本剧,讲故事,小品相声编排,外出亲近自然,七嘴八舌辩论会、我型我秀展示会等形式都是常用的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中国的书法艺术很独特,中国文化的精神可以在书法中找到。我平时对书法比较留意关注,还撰写了“千年书法千年之醇”一文,(http://tragicpassion8.bokee.com/4309984.html)在书法课上会通过讲故事、书法作品欣赏等形式给学生带去潜移默化的熏陶。我试着开展过的体验红军长征、模仿三毛表演,列举有动物、数字的成语,对联、有鲜明季节特色的诗歌、儿歌选择词语填空等趣味知识竞赛,少儿动画歌曲表演秀,肯得鸡、可口可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等的辩论,屈原、嫦娥奔月等传说故事的讲解,中国传统吉祥图案(http://angeltanglin.bokee.com/5347150.html)的收集与交流共享。利用新电教手段,播放再现王定国等老红军在过雪山时冻断了手指、在反封琐斗争中子弹在头顶上嘣了一洞、没有麻药开刀历经千难万苦的老红军如今的革命乐观主义生活态度等的视频情境,“奶奶”对八荣八耻的认识从八个耳朵聋八个没牙齿到正确理解八荣八耻的时代内涵,孩子们自编的小品,查找周敦颐的资料,了解周氏宗祠的历史,画中厅、画家乡的母亲河、我是新农村建设小小设计师等动手实践,做清明果、绣香包等劳作、登高插茱萸、踏青等观光出游,挖笋、骑牛、钻狗洞、钓龙虾等等,都在传承中注入了创新因子和新鲜元素,给孩子们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周杰伦等歌手在流行歌曲中加入地方戏曲,越剧500年加入许多流行时尚文化因素,保留三字经朗朗上口的形式,将内容置换成适合新时代的内容创编成新三字经,文化传统与时代的碰撞交融都是文化传统重建创新的新方式。

    除了设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在喜闻乐见的、有趣的活动中动起来、活跃起来、给予学生脑力刺激的同时,有时也需要给学生空闲和独处、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一个萌芽的机会,动静结合。

   概括个人的实践摸索,可以概括出以下教育策略:分类分析、探究功能,溶入课程、探究过程,营造氛围、探究特色。将上面第三点论及的教育内容与载体,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类分析与处理,并在智力开发、文化素养、意志品质、情感心理等方面作育人功能的初步探索,编制出校本简易教材,列入活动课之中,并在基础性课程的渗透、拓展性课程的开拓与迁移、研究性课程的校本化等方面探究途径与方法,探究传统特色技艺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探究其构建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与行动策略。举民族传统技艺进行说明,民族传统技艺是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活动的载体或形式,其活动过程体现了民族的特性和民族精神。传统技艺教育的策略,重在育人功能的探究,如左、右脑的协调开发、精神的陶冶、心智的发展等;重在氛围的营造的同时,注意学生参加活动中的选择性和个性的张扬,为学生文化活动提供选择,还可以进行各项目的优化组合,以全面揭示其育人内涵,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从中构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也才鲜活并源远流长。建构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还有很多,重视生活文化这一教育的源头活水,以它来不断赋予文化传统以活力和生机就是一个值得一说的方面。在这点上,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是取之不竭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它们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民众中间能够很好流给和传承的文化。现在许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流行时尚文化盛行,孩子们在快节奏地接收各种信息、教育的同时,也有许多东西被剥夺了,“如果用最简单的形式来概括的话,孩子们被剥夺的是自然、劳动和伙伴。”换言之,在城市化、核家庭化、少子化和考试竞争中,孩子们的生活失去了“时间”、“空间”、和“伙伴之间”。这些被剥夺或者失去的东西正是在人的存在中带有本源性的要素。生活文化这种“无形的教育”未必有目的、有组织,但却具有赋予教育以基础的力量。教育者以及家庭成员要重视言传身教,重视生活文化这种“无形的教育”。

     此外,重视营造创设领导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氛围、校园风气是教育的艺术。校长不是高高在上,家长作风。老师不是师道尊严,以教育者自居。老师和学生感到温暖、适意、流连忘返。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可以民主地、平等地、无拘无束地提问、讨论、争论,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健美的体魄,有厚德载物之心,悲天悯人之情,与人为善,视民如伤有求知、创造的的兴趣和动力,能学到真道德、真学问、真本事,会“爱美、赏美、创美”。大家都真诚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能给每个人心上留下暖记忆,而不是冷记忆,师生能感受、体验到校园的真、善、美,获得快乐,增进健康。这种隐性的方面是教育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教育有效而巧妙的方式途径。

     从最本质的方面上说,传承文化传统的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终极关怀,灵活变通,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文武两翼;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愿学生和谐发展;激情与理性兼容、传统与现代相融、规范与个性共存、科学与人文并重。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是育人,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人自身的发展。如果说文化是教育之根,学生是教育之本,那么“人”是教育和文化共同的根本,始终要以教育对象孩子们的接受度为衡量教育活动的成败重要标尺。教育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教师自身为学生做好垂范,时时处处“学做人,学做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把人字写大,写活、写端正”。在基础教育中建构与传承文化传统,一靠教师素养的提高与主人翁精神;二靠学生的广泛参与,以便在动态中、师生的精神追求中生成与发展。以人为本,这是最基本的教育策略。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乃教育之根。教育的首要职能是传承文化。当前国人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冷落、淡漠的现状折射出我们的传统文教育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夯实的文化根基,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扩张下,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边缘化”、被颠覆的危险,中韩传统文化之争愈演愈烈,这些都在唤起我们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思考,坚持以真正传承的态度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之光,是“知我中华”国情教育的出发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也是一个人知荣抑耻的基点,具有深远意义。恢复记忆、连接传统、重建传统,警惕文化基因的缺失、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让祖国优良的文化遗产修炼出孩子们的“内力”、占据孩子们心目中的制高点已刻不容缓。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传统的建构与弘扬,需要文化反省与自觉,需要使命感和时代感,更需要到各个具体的实践环节中摸索,扎扎实实地去实施、去落实,用文化搭建和传统衔接的桥梁,用辨证的思维方法去取舍、用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创新。我们基础教育者要以 “传承”与“弘扬”为行动指南,坚持以人为本,以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从蒙学教材到四书五经与经史子集的国学文化和文明礼仪、良好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民俗民风、民族传统技艺、歌舞艺术等为内容载体,对之采用分类分析、探究功能,溶入课程、探究过程,营造氛围、探究特色的教育策略;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国耻纪念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以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校园为中心阵地向家乡向外界逐渐辐射,不断创新,在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中,在校内外,设计丰富多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重视言传身教,重视生活文化这种“无形的教育”,探索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与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融入校园文化现实之中的行动策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8684.html

更多阅读

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 意识形态渗透

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张允梅 的工作室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文意识渗透培养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渗透 培养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事实上,不了解一个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有何条件?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调整有关事宜的通知各有关省文化厅: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出现机构变更、合并等情况,个别保护单位履行职能

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表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具有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历史地理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世界文

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文明之光——浅谈基础教育中文化传统的建构与》为网友命里无时莫强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