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文明之光——浅谈基础教育中文化传统的建构与



二、为什么:在基础教育中传承文化传统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和经济现代化不可避免地给国人的文化观念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面临“现代化”的考验,本土的民族文化经受各种外来文化的“一体化”的挑战。在内外夹击、内忧外患的生存夹缝中,民族传统文化随时有被颠覆的危险,文化传承、精神回归,势在必行!下面分三方面加以具体说明。

1、国内国人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能适应现代社会吗?在这样的质疑声中,我们正与自身的文化传统渐行渐远。

    前一段时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在文化知识测试环节,闹出了几个笑话:先是一名歌手弄不清“不惑”、“天命”、“古稀”为何物,再有甚者,一位歌手竟然把一面外国国旗指认为中国国旗。

   上海复旦大学等学院高考改革的新尝试自主招生中,很多年轻学子们在面试时,对什么“宇宙大爆炸、黑洞”等高新科技、学术的问题能对答如流,侃侃而谈,而被诸如我过山西的省会在哪里、“庄生梦蝶”、“雷锋是谁”的常识性问题难倒,而他们的理由十分坦然:“上网一查都知道了,背这样的知识没有意义。”   当代个别“天之骄子”的自白代表了少数人的思想:“你们这些所谓的爱国者除了在网上骂骂人以外没别的出息,你们有本事把自己国家搞好,让日本女人成天想着嫁给中国男人,让日本女星穿着中国军旗装,可你们没有这个本事!你们成天叫喊着要让日本道歉,可这个世界上有强者对弱者道歉的道理么?”

    留意身边的氛围,情势的严峻也不容乐观:过“洋节”往往被一些人认为是年轻人追求新奇、前卫,小孩子、年轻人之间津津乐道的往往是日本、美国的动画、大片和游戏,爱吃的是肯得鸡、麦当劳。端午节一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提着一篮子粽子去看望过年也没回去过的在某大学读书的儿子,被儿子无情地撵走,不让老母亲进校门,并质问说:“这年头还有谁吃这个?”相信这不是此大学生一人无端的想法,它植根在很多人的心中。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当今的中国,我们中国人身上保留的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痕迹是越来越少了。由此看来,我们的人文教育、国情教育是出现了偏差的,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冷落、淡漠,没有夯实的文化根基,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扩张下,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文化荒漠”不断蔓延。中韩传统文化之争越来越激烈,外国人不断地得寸进尺,扪心自问,国人是不是该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这些祖宗遗留下来的财宝珍视起来了呢?

    2003年8月3日,法国《费加罗杂志》刊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驻中国代表汉学家让—吕克·多梅纳克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传统文化令人迷惑。对于一个经常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种文化有时会给人以垂死的印象,有时又会让人感觉到他的活力。这种矛盾现象产生的原因何在?现在是什么使得中国与自身脱离?”

    是什么使得中国与自身脱离?近看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开化和不断被推向奴役关系生成的历史。清末民初到五四、再到后来,骂自己的文化、骂自己的国家、轻贱自己的民族,一切都唯西方是举,只知有西,不知有东,已经成为时尚、成为潮流。“五四”那一代人对这一悖论有着深切的体味。五四精英、上一个世纪的文化先进,他们虽然不留情面地批判传统,但他们又是受传统熏陶的有十足的中国文化味道的从业人员。胡适之攻击传统可谓激烈,但他整理国故成就斐然,个人的新旧道德都少瑕疵。令人忧虑的是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现在的中青年一代,长时间处身于传统遭毁坏的环境,没有机会接受传统文化典范的熏陶,他们身上的文化含量累积得不够,难免精神气象显得单薄而不够从容不够厚重。五四时期轰轰烈烈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五四反传统主义所打击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封建制度的以“三纲五伦”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是传统文化中的腐朽落后的封建残余,也就是封建礼教,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新生儿是在母体中孕育的,新文化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现当今的形势需要矫枉过正。没营养的东西经过华丽前卫的包装就打包给孩子们服用,对经典文化的传承无论如何比芙蓉姐姐等之类的泡菜快餐文化充斥了他们减负后的课余生活要有意义得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际上并行着一个恢复记忆、连接传统、重建传统的过程。不能说我们在这一方面没有成绩,但由于长期与传统文化脱节,似乎一时还不能完全找到与传统衔接的最佳途径。“病笃乱投医”、“事急乱穿衣”的现象,每每有之。人们看到的,大都是比较浅层的模仿或没来由的怀旧,而缺乏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底蕴,这不是文化传统本身的错。“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传统就活在我们中间了,我们每个人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它的优秀者必成为涵蕴传统味道的现代人。

2、国际社会“强势”文化的渗透颠覆

    国际社会中,“强势文化”正披着文化“全球化”的漂亮外衣,向一些传统的本土文化发起“糖衣炮弹”式的凌厉攻势。知名女作家龙应台在《紫藤庐和星巴克之间》一文中曾说: “‘现代化’是很多开发中国家追求的目标;‘全球化’是一个正在急速发生的现实,在这个现实中,已开发国家盘算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中国家在趁势而起的同时暗暗忧虑‘自己不见了’的危险。那么,‘国际化’是什么呢?按照字义,就是使自己变得跟“国际”一样,可是,谁是‘国际’呢?变得跟谁一样呢?” 她长期住在德国,为欧洲传统保护得完好感到震撼。她说她满以为会到处看见人的“现代”成就的骄傲展现,但是不断撞见的,却是贴近泥土的默不作声的“传统”。是的,谁是国际呢,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没有了自己,还会有什么?

    当今的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使游戏规则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中国如想在世界舞台上保留住自己的位置,更需要她的忠实的儿女学会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如何整合自己、健全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消灭自己。这就需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不然的话,我们将不知道自己是“谁”,行动的时候,不知道是“谁”在说、“谁”在做。

    洋文化的盛行是由其强势文化的地位所决定的,找不到文化心理支撑和历史归属感,投奔西方文明的愿望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对洋节等的追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开放社会形态下中国国民的文明失落感和迷惘状态。本土文明和文化的失落最易使国民产生殖民心态,寄生在强势文化上,从西方文明强大的笼罩力下获得暂时的安全和麻醉感,从而失去民族理性与判断力。而这种弱国弱民心态,也在加速本土文化和本土意识的旁落。所以国务院明确地为我们提供了风向标,切合时宜:

“《通知》强调,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

文化荒漠需要注入文化遗产的水分和养分,方能拯救文化基因的缺失。文化遗产是神奇与伟大相映、智慧与力量天工的厚重又不失灵气的优秀文化积聚,可谓“先人神力绝技鬼斧神工天姿”, 文化遗产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是民族发展的航标,文化遗产是见证民族历史、体现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文化遗产能留住历史天地间,再现华夏五千年!保护文化遗产,惠泽万代千秋!

3、基础教育中传承文化的意义

    教育本来就应该通过文学、哲学、历史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经典文化,把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传达给学生。就整个民族和国家而言,教育的首要职能是传承文化,“建国军民,教育为先”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中国文化才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绝,流传到今天的文化形态;作为个体来说,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养成一个基本的“人格”。也就是说,教育本质的功能是养成人格与传承文化。黄济在《教育哲学通论》中说:“对于处理一个人可能遇到的问题来说,熟悉具有永久重要性的事物比侧重有意识地关心任何特定时刻的社会的教育都是一种更好的准备。” 在基础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之精魂,是给孩子们塑造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点。文化经典是永不过时的教育内容,具有长期的价值和效用。很多受过传统经典教育的成功人士表示一生都得益于儿童时代学习的文化经典。现在许多浙商也在百忙中抽空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包括很多外国人都越来越重视,我们自己倒却不珍视这些财富,如果它在当今孩子中流失了,只怕真要迷失弄不清自己是谁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文明之光——浅谈基础教育中文化传统的建构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曾痛陈自己闭关锁国,不能知彼。现在,却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越来越不知己,没有对祖国的了解,没有对自己国家历史与现实的认识,纵然视野开阔、才思敏捷,算得上优秀人才吗?无视国情,罔顾历史,即使有一身本领,又怎能在未来竞争中胜出?一年前,温总理勉励主动“沉下去”了解国情的清华大学学生时说过,“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传承民族文化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无怪乎也成了全球文化一个热点。

    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也是一个人知荣抑耻的基点。而国情教育要从教育孩子热爱民族的文化开始。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才能有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如果,我们国家的优秀人才,竟然对祖国文化传统、对基本国情近乎一无所知,我们如何指望他们承担民族复兴的重任?

传承民族文化之精髓,能提高人的文化和文明素养,挖掘人的各项能力,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人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和丰富性,还具有增进民族自信和凝聚力、激发人的爱国精神,增进民族团结的深远意义。鲁迅在西学东进之初就意识到了国民自信心的问题,写了《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许多外国学者也挖掘到了这个层面,对于本文初始汉语是韩国人发明的帖子,一位西方汉语研究者反驳道:“骄傲贯穿着所有韩国人的血脉,如果中国人有那么一点,就可以变成比现在更伟大的民族。是什么让他们在二战中饱受日本的蹂躏?中国人应该提升对本民族的自信,不要让韩国人和日本人拿走那些本来属于他们的荣誉。可能他们会被日本人和韩国人指责使用他们自己的汉字,或者被强迫放弃曾经属于他们帝国荣誉一部分的汉字。但是那更可以证明,中国人是多么的仁慈,他们愿意让这些野蛮异族教育他们自己。除此之外,他们有诸如孔子、孟子和其他传播人类文明价值的祖先,而这些正是这些野蛮异族所缺乏的。”   “生物有基因,生物基因决定了一个生物的生命特点。文化也有基因,文化基因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文化特征。”正是由于传统文化魅力的渐渐式微,导致了国民对于民族文化信心和理解的同步削弱。

    顾炎武有“亡国”和“亡天下”的说法,他认为“亡文化”就是“亡天下”。也有人指出:“从世界历史来看,19世纪比生产力,20世纪比制度,21世纪比文化,未来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以文化论输赢”。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之光,夯实教育之根,留守精神家园,在当今文化传统流失的形势下重建与传承中国文化传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认同民族文化,重新诠释文化传统的价值,用经典传统文化构建中国人特别是孩子们思想文化的根基、打造出他们心中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属,已刻不容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8688.html

更多阅读

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 意识形态渗透

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张允梅 的工作室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文意识渗透培养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渗透 培养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事实上,不了解一个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有何条件?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调整有关事宜的通知各有关省文化厅: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出现机构变更、合并等情况,个别保护单位履行职能

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表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具有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历史地理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世界文

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文明之光——浅谈基础教育中文化传统的建构与》为网友游世寻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