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夯实教育之根,珍视传承文化之宝,在当今文化传统流失的形势下如何重建,在基础教育中该不该传承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实施,下面试图做个浅议。
一、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价值取向 我们要不要一样东西,首先要知道这样东西是什么。我们有时埋怨西方人不了解咱们中国,把中国博大的文化简单地抽象成“功夫”、舞龙舞狮等符号的同时,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又了解多少呢?那么文化是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有些什么特质呢? 泰勒在著作《原始文化》中定义指出: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教育大辞典》中则给出了“传统文化”的概念,认为“传统文化”是“世代积累的相对稳固的物质与精神遗产的总和。”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质和价值取向: 首先,其意义精髓也是它最基本的特质最让我们华夏儿女自豪的一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自夏、商、周三代的夏朝算起,有四千多年,所以号称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古文明之一。中国有着世界最长的连续不断的历史,中国文明影响了许多东南亚和东亚的国家,比如日本和韩国。从横向的内容内涵来看,中国文化是富有包容性的文化。它的同化的功能很强,孔子说:“夷狄之入中国,则中国之。”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文化是最好的溶解剂。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是惊人的,明显的例证是对佛教的吸收。宗教信仰在有的国家走上极端激进,引发战争争端。他们认为“离佛一尺便是魔”,而在广大中国老百姓看来,却解读成了“离魔一尺便是佛”,那佛的所在范围多么宽泛哪,善也因此在包容理解尊重中拓展升华了。华夏民族不排外,即使穷乡僻壤,也懂得尊重外来者的文化习俗。许多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包括各地域语言等口头传统,民歌民谣、民间的舞蹈、民间的戏剧、民间的曲艺等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和情结,有关自然界和民俗的自然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的技能以及和上述传统表现形式相关的东西等等代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建筑文化、自然界的24节气等民间文化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型态。以华夏文化为主体、同时包括众多民族;以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的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儒、释、道三家主要思想学说,呈多元互补之势。
从纵向的发展变化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不间断的连贯发展着的文化系统。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类型的高峰期,中国传统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风格的艺术与文学。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学、两汉的经学、魏晋南北朝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代的理学、明朝的心学、清代的朴学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中国最早的第一流的思想家就产生于那个时候。那是中国的思想源头,是学术的经典时期。就世界历史而言,那是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
此外,就生活形态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主要是一农耕社会,所以其文化精神正面说有吃苦耐劳、生生不息的特点,以荣辱观统领道德教育,以道德教育统领人才培养,是儒家教育和社会治理思想精华,传统儒家荣辱观把知耻、羞恶、廉耻之心培养作为道德教育起点,对我国当前八荣八耻的道德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天人合一”,相信“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提倡宣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朴素观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深远的影响。负面说,中国传统社会长期抑商,所以商品经济不够发达,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症结。晚清与外人打交道陷入被动,国力不强固然是主要原因,缺少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也是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的封建社会造成人的价值取向中有部分自给自足的心理、缺少冒险精神、重农轻商等等。儒家伦理道德虽富有温情,但它对个体价值和权利的牺牲,容易成全腐败专制的滋生。中国传统社会也有一些比较特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比如阉官制度、一夫多妻制,女人裹小脚还有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 等等,这些当然是传统文化中的不好的东西了,应坚决抵制与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