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好些年的白酒,也到过不少的白酒企业,但像江口醇这样的企业(厂区)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是一个没有围墙,且有一条公路穿厂而过的真正“敞区”。在那一刹那间,我的脑海里迅速浮现了一个词汇——怪异。这也出乎许多外地客商的意料,声名远播的江口醇集团完全没有深宅大院式的莫测高深。难怪有记者在采访后感叹:“江口醇让人一览无余!”
其实,江口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品牌,它的背后有太多的“怪异”需要解释。以下就是我们从市场上搜集来的关于江口醇品牌怪圈的“罪状”,我们不妨一个一个地进行解读。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这些“怪圈”后,我们发现,原来这个神秘的品牌还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
“罪状”一:一个人的精彩?
生智眼方成大业。一个知名企业及其品牌的崛起,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非凡的决策思想与创新能力。
在之前准备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在江口醇集团,董事长张超先一言九鼎,几乎所有事情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难道一个在行业响当当的名酒企业就真的像人们反映的那样任由一个人“一手遮天”?在见到张总之前,我们的心里也在打鼓。但是,这种疑虑随着张总亲切的笑脸在我们眼中逐渐清晰而慢慢淡化了。这个大巴山土生土长的汉子脸上透着常人所没有的坚毅和果敢。那一刻,我们这些从大城市走来的人突然感觉自己渺小起来,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呐喊:“这个人注定是这个企业的顶梁柱!”。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没有错。
1997年底,年仅33岁的张超先出任江口醇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当时的白酒市场一遍低迷,而“江口醇”深居“天无三分晴,地无三分银”的大巴山深处,既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其作为品牌打造与推销尚未起步。面对艰难挑战,张超先没有退缩,他在职工大会上铮铮宣言:“不断创造出新,实现品牌立厂,3年内实现亿元销售目标!”
张超先做到了。四川江口醇酒厂连续被评为全国酒类行业优秀企业、巴蜀百家知名企业、四川省重点优势扩张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自主进出口业务企业。产各类酒及饮料1.2万余吨,年经营收入逾3亿元,成为巴中市最大工业企业和利税大户。
企业家应该是一个战略家。张超先却如是说:“做产品就要做出精品;做企业人就要做出品味。一个知名企业及其品牌的崛起,必须以人为本,群策群力。”这是张超先这个企业人的立业之本,也是全体江口醇人的立业之本。
在江口醇的大本营四川巴中,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
江口醇集团公司的业务单位之一的平昌一包装厂由于一时资金短缺,难以兑现员工工资。该厂厂长想向江口醇集团公司借款5万元以解燃眉之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该厂长怀揣5万元的借条找到了江口醇集团董事长张超先。在简单了解了该厂的困难与愿望后,张超先不仅慨然应充,而且批给20万元,作为货款预支。
这,仅仅是江口醇诚信立企的一个剪影。有一年春节前夕,因为铁路运输紧张,远在西藏、广东、福建、河北、天津等地的客户急需江口醇过节。江口醇集团组织了几十辆大卡车,翻秦岭、越西藏、下广州,昼夜兼程地送往全国各地,许多客户感动不已。西藏一经销商感动地对张超先说:“你们不惜增加运输成本也要及时交货。与你们这种重合同、守信誉的企业打交道,我们服!”。
“我们服!”这也是江口醇集团一千多职工的心里话。在他们眼里,张超先就像一盏航标灯,时刻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
“罪状”二:母品牌不如子品牌影响大?
如今,说起在广东市场风声水起的诸葛酿(江口醇集团几年前针对广东市场开发的品牌),几乎无人不知,但其母品牌江口醇却还在大山深处突围。于是外界纷纷传言,诸葛酿的品牌影响早已超过其母品牌江口醇。尤其是2004年7月张超先在广东怒砸仿冒诸葛酿、江口醇集团连续起诉引起的商标官司,更加肯定了这一说法。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全面市场调查和多年的潜心总结与研究,江口醇深得酒文化与名人文化相融的要义。
煮酒论英雄,运筹天地间。三国时,蜀军中川兵喜饮浓香酒,黔兵喜欢酱香酒,诸葛亮招集川、黔酿酒技师共拟“浓头酱尾”之方满足了士兵的不同喜好。秉承这一历史文化精髓,江口醇集团在继承该方的基础上,大胆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使“浓头酱尾”这一特征更超完善,运用这一技术生产的诸葛酿酒浓酱浑然一体,细腻柔和。
2003年,“诸葛酿”以其醇和的品质、丰富的文化内涵、个性化的包装、别样的亲和力、贴心的售后服务,成为华南市场白酒消费主流品牌,一举抢占广东白酒销售第一阵营,引起了业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包揽了广东市场2003年度名酒消费市场的六大奖项(“首届广东市场名酒品牌”、“首届广东市场消费者最受欢迎的酒类品牌”、“首届广东市场优质酒品牌”、“深受广州市民欢迎的白酒品牌”、“深受广州市民欢迎的十大文化美酒”和“最佳包装奖”)。
树大必招风。江口诸葛酿酿的成功让很多企业眼馋,于是各种各样的“诸葛”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在广东市场亮相。针对这一现象,2004年7月8日,借参加“2004中国(广州)酒饮产品交易会”之机,张超先在广州锦汉展览中心召开发布会,并当众将某一打着“诸葛酿”旗号的产品砸碎在地。同时宣布:从7月1日起,全国市场上的江口诸葛酿全面换装,“铁盒包装全面上市,纸盒包装停止销售”。据悉,新换的异形铁盒包装要经过18道工序,而且新包装印有赵达裕光头像标志,将有效防止仿冒。
江口醇集团以及张超先本人对诸葛酿的重视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品牌的角度来说,诸葛酿仅仅是其针对广东市场开发的品牌,而其母品牌江口醇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品牌,而且通过其不断的努力,近年来正在以“二名酒”、“川酒第七朵金花”等美誉而频频见诸报端。
其实,历经多年的开发与创新,江口醇系列产品多达200余种,从十几元到几百元的都有。除了“诸葛酿”以外,还有“马六甲”、“金复来”、“南台初”等13大系列品牌。江口醇200余个品种,不但能适应和满足各种消费层次的需求,而且也能满足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罪状”三:同门兄弟挖“墙角”?
当江口醇在成都市场刚刚立稳脚跟的时候,一个新品牌却悄无声息地在成都上演着“圈地运动”,这个被业界称为“传奇”的品牌就是小角楼。当时成都市场的“二名酒”因为小角楼的迅速渗透而形成了江口醇、丰谷和小角楼三足鼎立的局面。或许是一种巧合,小角楼的掌门人何成盛据称曾经是江口醇的一名要员。而且小角楼的大本营就设在江口醇的老家平昌县江口镇,两个在成都市场相互撕杀的企业在老家却日夜遥相对望。
如果没有何成盛的离开江口醇,或许就没有后来与江口醇兄弟相煎的小角楼。一些策划界和营销界人士将这归结为江口醇当年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但江口醇人却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说,江口醇的个性与品质是“诚信、开明、包容”。
当我们就这个敏感的话题与张总交流的时候,张总一脸的坦然,他说江口醇与小角楼的关系就像两兄弟,对方发展得越快,对整个家庭来说就越有利。造福一方乡民是江口醇一直以来肩负的重任,现在这个责任有小角楼来分担了,江口醇会感觉更加轻松。至于两个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张总认为那是很正常的,毕竟双方并没有恶性的“兄弟相煎”。张总表示,站在大都市,站在大市场,站在四川白酒争相竞艳的高度来审视,江口醇人自感还应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必须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江口醇认为真正的百年品牌不是在扼杀竞争对手的过程中发展,而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力。在产品日趋多元的同时,江口醇正在实现立足本土、抢占省会、走向省外的预定目标。江口醇的市场重心将更加倾向于对消费层进行细分,让各种层次的江口醇产品都能够找到目标消费群体。要有对本地化思路的清晰认识和把握,抓住市场的忠实客户。在产品的分销方面,江口醇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在城市中心市场,采取先占有终端,再把握批发环节的营销模式,有效地形成网络全面覆盖的效果。
江口醇不但有诚信的品质,更具开明、包容的风范。正因为如此,江口醇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值得回味的历史丰碑:
1997年,被省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企业称号”;
1998年,被评为“四川省工业企业最大纳税200强”;
200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四川省重点优势企业”和“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2002年,被授予“中国商业名牌企业”称号;
2003年,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全国1000家守合同重信誉企业”;
2004年,被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知识产权局授予 “全省专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江口醇遵照市场法则,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为核心,按价值、供求、竞争规律,驾驭市场的“制高点”,赢得资源配置的高效率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其销售收入每年递增50%。
“怪人”张超先
在某食品网站上,张超先与张海、王国春等人一起被归为2004年食品界的“四大恶人”,理由是“白酒业界大名鼎鼎的张超先同志,在有件事情上不仅没有忍,而且还大发雷霆,‘凶相毕露’。”这里所说的就是让造假者闻风丧胆的广州砸酒事件。其实我认为张超先并不够恶,倒是足够搞怪。无论是勇挑重担让大山深处的地方品牌江口醇走出四川走向海内外,还是扶持子品牌胜过主品牌;无论是不惜代价维护诚信,还是包容竞争对手,都是他的“怪”作。
是啊,既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江口醇却凭着自己的诚信和智慧突出了重围,在品牌林立的白酒市场画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据悉,在江口醇集团有一条“员工建言纳策之路”,无论严寒酷暑,这条渠道始终畅通无阻。张总每年都会收到职工建言几百条。无论价值大小,对待每一条建言,都像对待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一样,件件有回复。
这就是“怪人” 张超先。试想,如果没有他这些超乎常人的“怪”行为,又哪来江口醇的今天呢?如果没有他这些超乎常人的“怪”思想,中国白酒界又哪来这么多的精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