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如何“为智虹学校的学员提供更多服务价值”的主题,我觉得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有效整合社会相关资源,做好这篇很有意义的大文章。自1982年恢复高考的大学毕业生陆续进入职场以来,用人单位从那种原来那种极端的“唯成分、唯政治、唯出身”的选人标准的倾向中挣脱了出来。开始崇尚知识、重视学历和教育背景,将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高学历人才作为单位用人的主要价值取向。经过20多年的历史进程,如今的用人单位在选人标准上又有了很大的新变化,这就是从单纯地注重教育背景的高学历演变为更加务实的重态度、重技能的科学选人的轨道上来。这种变化是积极的,也是必然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社会取向的迅速确立和发展,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而衡量人才的标准绝非惟一的学历和学位证书,而是一个由教育背景、学习能力、价值取向、社会责任、人生态度、实际工作技能等多项指标所构成的一个关于人才的复合化考核体系。
必须肯定,上述变化是一个用人标准的历史性进步过程。而在这一社会用人标准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国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的尴尬,以致于每年近百万经历十几年寒窗苦读的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时却遭遇茫然无措、就业无门的苦涩。即便是有幸找到了接收单位的学生,也往往由于在校所学与实际岗位需要的巨大差异,而要经历漫长的适应和再造的磨难。于是乎,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近年来就似乎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求学、就业的怪圈。每个普通的中国家庭从孩子的小学阶段,就含辛茹苦、集中全家的优质甚至全部资源,不惜工本保证孩子上个好学校,为赢得高考、进入大学打好基础,在经历千辛万苦盼到大学毕业时,往往又要拼关系、找路子、托人走后门,能够使大学毕业的孩子有份好工作。遗憾的是,这个游戏链条现在因为市场化、竞争局面的无所不在,有些转不下去了。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和技能条件如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再硬的关系也是难以奏效的了,从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用人,即便是街道社区用人,也都在普遍实行公平、公正、公开地择优考试、竞聘上岗了。
在这样的凭实力、靠竞争获取工作职位的社会现实面前,对于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而言,惟一的选择就是适应,即按照社会的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技能。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适应状况根本解决之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仅仅完成教学大纲的学习要求,是很难达到社会实践岗位的用人标准的。这就只能靠“堤内损失堤外补”了,就是说,每个大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的同时,必须进行额外的素质和技能补课。事实上,很多有思想、有危机意识、人生目标明确的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清醒地知道,上大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拿个学历,更主要的是为了获得以后就业所必须的良好职业素质和相关技能。因此他们很好地摆正了完成学业与增加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从而当他们毕业之时,自己新的职场之路就已经清晰地展开在自己的面前,不必重新寻找,只要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就是了。而对于更多的没有这样充分就业准备的大学生而言,尽快认清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就业缺陷,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自然就是智虹学校这类职业培训机构的重要使命了。
当然,对于智虹学校这样的“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前培训机构”而言,其服务功能的客观定位与实际的社会需要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尽管对于那些仅仅学习了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大学生而言,通过参加某项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可以有效缩短其与实际专业岗位之间的距离,使之在成为一个用人单位欢迎的劳动者的路途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我认为,这样的培训也许更适合那些已经工作在社会某一专业职位上、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的职场人士。如何针对即将或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实际,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有必要构思、拓展新的培训服务空间,这就是关于开展“职场第一步”的培训业务构想的由来和主旨。
在智虹学校以往的培训实践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涉足了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内容,我本人进行的一些职业生涯咨询实践,也有过一些这方面的案例,但都不够系统。我想,既然这方面的社会需求如此强烈,政府和社会也在对此予以高度关注,作为市场中人,理所当然地应该有所行动才是啊。比如,另行组建一个“职场第一步”咨询公司,通过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和专业人才的方式,形成一个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将企业经营与履行社会责任集于一身的培训咨询实体。具体的服务功能及业务模式构想如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