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周年同学情 谁偷走了网络时代的同学情?



  一、如何正确看待同学情

    人们常常在旅途中,向才认识几个小时的旅伴倾诉衷肠,彼此那样深刻地走进了对方的精神世界。不少青年人甚至与网络之上与“不识庐山真面目”网友推心置腹,引为知己,相识恨晚。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但是眼下朝夕相处的同学,却可以形同陌路,面目模糊,甚至为了一点儿小事大打出手。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理解,为什么如今这些孩子们的同学概念这般模糊,竟然很少有人懂得珍视“同学少年情谊”。尤其是那些在经历了种种的人生,尘埃落定之后,屡屡举行聚会,忆旧兼互通联络的老同学们,不少人都有忍不住对象牙塔内问一句的冲动:恰同学少年,问孩子们啊,知否?世间同学情为何物?

    若要弄清同学情为何物的问题,必先了解同学何来。借用一句伟人的话,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来,这个目标就是学习。一同学习的人,基本上就可以称得上是同学。这样看来,也简单。据说,有人将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遇到的人分为三种:一种是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地关心你、爱护你、帮助你的人,即对你好的人;一种是伤害你、欺骗你、利用你的人,即对你坏的人;一种是既不曾伤害你欺骗你但也不曾予你以关怀与无私帮助的人,即对你不好也不坏的人。其中同学就和同事、邻居以及偶尔相遇而结识的路人一样都属于这第三种人。这第三种人却是有过求学经历的人的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陌生又熟识的人,他们可能在你的生命途中转化为第一种人,也有可能成为第二种人,这取决于你自身的努力。

   凡是好坏都讲究一个度。此前有人担心如今的学生过度社会化,有将象牙塔内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搞得庸俗化的倾向,而今又为校园内同学的情分淡化到不如网友情谊担忧。其实大可不必,同学本就是陌生而又熟识的第三种人啊,这世上许多人都是这种不好不坏的人。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每个人都成了旅客,当你有一点陌生、有一点外行,或不懂得工作程序的时候,人们在指导你之前,可能先欺负你。当你不小心的时候,他们会占你的便宜;当你跟他有了交情,他又可能对你付出。因此,人在旅途,我们应该懂得生命中的每个人都是“人”,都有着人性的贪婪、自私和温情,我们不能因为对方表现的山梁,而忘记他也是有人性的弱点,更不可由于他一时的卑劣,而否认他可爱的一面。在这一层面考量同学与同船渡者、同车行者,确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应顺其自然,积极向善,一般爱惜。

 35周年同学情 谁偷走了网络时代的同学情?

   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渊源流成的尊师重道传统的国度,同学之间的情分似乎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同学之间的分分合合、恩恩怨怨注定要牵挂世人的眼光。比较典型的就古有庞涓害孙膑,近有马加爵杀同学,怎不让人慨叹一声:本是同门生,相煎何太极?那么,人们通常对同学情份有着怎样的期许呢?很久以来,中国父母总是殷勤地告诉行将出门的孩子这样的话:“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同学嘛,自然是在靠得住的朋友的行列。可怜天下父母心,心同此理。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太多的孩子在家被过度的保护和溺爱,使得他们只有满足的经验,却丧失了去关心爱护他人的智慧,丧失了学会接受和适应竞争的能力,丧失了容纳不用意见的胸怀。一句话,他们在百般呵护下,残障了自我的生长性和控制力的发展,于是便少了几分对同学情分爱惜的觉悟。

   二、同学情为何淡化了

   素质教育早已成为时代的热点,同学们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腹有诗书气自华”显然已无法满足时代需要,除了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身体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理自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学之间不能只是同行而无情,错失了培养团队精神的绝佳时机。正如《士兵突击》告诉我们的:人不能活成一根电线杆,而要活成一棵树,有枝有蔓有叶或者还有一两个鸟窝。同学们到学校不仅是要拿到一纸文凭,还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更多人走进你的生命。 

   同学、同学,为什么大家要到一起学,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笔者认为,除了教育成本的考虑外,更多地就是看重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发、相互鼓励、相互完善,以便彼此更好的学会与人相处,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健康向上的集体活动无疑可以给同学们带来多方面的帮助,既可提升交际能力,培养生活情趣;又能寓教于乐,提升学习热情;还有助于排解苦闷,成就身心健康,感受到艰苦与快乐并存,集体与个人同在,许多珍贵的东西比在课堂上学得更多、更好、更快。 

   集体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理当受到充分的重视。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成功的学校教育在保持高水平的教学水平的同时,往往是从抓好集体活动入手,立足校园搞活动的同时,指导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而同学们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了团结互助、分工合作及动手动脑的能力,增进彼此的了解,感受到了集体大家庭的那份温馨。 

    按理说,集体活动在学校应该是经常举办的活动,但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除了学生社团活动等自发搞的一些活动外,不少同学却是“忆往昔集体活动稠”,而今只叹“有意义的活动哪里求?”不少同学的校园生活都是课业多、活动少,室内活动较多、户外活动相当少,个体活动多、集体活动少……确切地说,学校的集体活动并不是没有,而是不少学校的学生集体活动流于形式,被不少同学戏称为学校的“官方活动”,往往因为“思想性有余而艺术性不足”,过于明显的思想教育动机反而引不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激不起同学们参与的热情,结果光剩下教育了没了活动,教育的效果自然也不理想。 

    同学们参加集体活动少,就容易使性格上孤僻,不愿意融入社会,反过来又对参加集体活动或与别人沟通有较强的抵触。久而久之,同学间缺少了真诚沟通、真正交流的平台,同学的情分自然就淡了,好像成了公交车上的同路人、旅馆里的投宿人。调查表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严重、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而一些西方人所谓的“一个中国人一条龙,三个中国人一条虫”的说法,早已让我们为自己民族凝聚力感到悲哀。

    三、集体活动流于形式的原因探究

    如何让教育和社会接轨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网络信息时代,虚拟的网络情谊虽好,但有其先天的不足,彼此之间只能是“你看得见我打在屏幕上的字,却看不到我掉在键盘上的泪”,当然更难真正走进彼此的心灵深处。那么,为什么有些同学“舍近而求远”,一度让网络情谊超过了同学的情谊呢?笔者认为,如今不少学校的集体活动流于形式是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学校集体活动流于形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无边无际的题海、没完没了的考试、胆颤心惊的排名,到老师背后与待遇密切挂钩的种种考核以及学校管理水平的评判,再到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的原因,还受到了社会风气的影响,都在潜意识里冷落了集体活动。 

   首先,集体活动流于形式可能与学生的追求出现偏差有关。如今对学习本身的追求并没有成为某些学生的第一追求,学习的目的和职业的规划都比较模糊,不少同学追求的可能更多的是学习之外的东西,包括浪漫的网络情缘、刺激的网络游戏等,以及由此带来的自由快感。在此情况下,集体活动往往只能流于形式。不少学生管理者反映,如今的学生集体活动意识不强,经常出现组织个儿集体活动,同学们东奔西走、风流云散,甚至在宿舍睡大觉,就是不大乐意参与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管理者也就缺少组织集体活动的热情了。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即一切以孩子安全成长为中心,安全压倒一切的同时,一切也被安全压倒了。 

    其次,集体活动流于表面上是学生不积极的表现,深层次上却反映了当前教育存在的某些问题。当前教育市场化倾向加剧,校际间竞争越演越烈,竞争获胜的法宝往往是升学率。虽然素质教育人人叫好,但应试教育却依然大行其道。原因很简单,现在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工作的优劣的标准还是升学率的高低。而应试教育带有极强的功利性,以升学考试为第一,必然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更由于目前缺乏理性和健全的学生评价机制,学生评价很容易同分数高低扯到一起,加上制度安排上对学习成绩存在过多的利益附加,诸如评优评先、提干入党等,这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教师的法宝”的局面。 

    然后,社会转型期的潜在种种压力也扼杀了不少集体活动的创新可能和有效实施。或许是出于避免可能面临的种种舆论的压力的顾虑,或者是出于尽量减少学校管理者职业风险的考虑,学生期盼的乐于参与的集体活动难免越来越缺乏校方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支持,甚至在一些管理者的眼中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是极其危险的事情。毕竟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在转型期中由于存在着许多制度上的漏洞,许多社会福利保障没有建立和完善,学生就业的压力不断出现新高,强大无比的大众传媒纷纷登台,让人喜欢让人忧的网络迅速普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给集体活动埋下了隐患,稍有不慎就可能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造成很大冲击。 

    最后,部分师生关系渐行渐远渐淡漠也是同学情分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同学、同学,同在一起学习的人,跟谁学习是大家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大家对老师的情分都生淡了,同学之间的情分也必然因为少了向心力的核心而或多或少地受影响。如何改善师生关系呢?我们相信,有魅力的老师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真正认可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合格,这样的老师必然懂得帮助学生合理地安排学习和培养兴趣的时间,能够让学生从相对枯燥、沉重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得到一定的放松和休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决不能以活动为名而耽误了正常的学习,主次要分明,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凝聚同学心、增进同学情方面,有责任有追求的老师大有可为。毕竟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投入更多的心血,更多地参与指导学生的集体活动,为学生的真正交流搭建广阔的舞台;毕竟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直面应试教育的压力,固守教育的信仰,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探索育人新途径,为培养健康快乐的人做出更多的尝试;毕竟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要开动脑筋、拿出眼光、拳打脚踢、四面出击,多组织生动活泼、有意义的课内外、校内外集体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 

    当然,教师的一颗红心还不够,还要我们的教育环境有一个大的改善。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理性文明的社会氛围里,我们的老师才能坚决地摒弃那些压抑进取精神、窒息智慧的灌输、注入式教育方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色。为此,我们在选择集体活动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诸如开展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悟如何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秩序,怎样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如何正确对待挫折等问题。

                                              (注:旧作整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8869.html

更多阅读

是谁助长了墨镜男的疯狂? 疯狂联盟辅助

是谁助长了墨镜男的疯狂?相关视频:http://video.sina.com.cn/p/auto/v/2011-12-08/104661596205.html在南昌街头近日发生一则交警上前制止违章行驶的摩托车男女的新闻,男的戴着一幅墨色眼镜,20多岁

转载 发现黄帝内经2: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寿命图 ?

原文地址:发现黄帝内经2: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寿命(图)?作者:柯云路过去20年,中国人均寿命增长了5岁,这个成绩确实有点寒碜,不止少于以色列、韩国等起点较高的国家,还少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埃及、印度等,这与GDP的巨大成就很不相称……对此,我

五胡乱华谁挽救了汉民族的灭种之灾? 五胡乱华小说

五胡乱华谁挽救了汉民族的灭种之灾?  公元316年,司马氏篡夺曹魏建立的西晋王朝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损失惨重,虚弱不堪,最终被匈奴人灭国,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势力趁天下大乱之机入侵中原,大肆的屠虐汉民,视汉人不如犬狗,史书上记载

声明:《35周年同学情 谁偷走了网络时代的同学情?》为网友单身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