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尽管唐山、陕西、甘肃、孝义的皮影相较一些尚未开始保护的地方传承和发展的相对较好,不仅政府重视,也建立了一系列促其发展的平台,但是,不能不承认,中国皮影戏目前仍然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一方面,这与中国近百年来的文化变迁有关,一方面,与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有关。中国自清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人天朝大国的美梦后,此起彼伏的革命给中国人带来的是对自己全方位的质疑和否定。这其中包括文化,从开始向西方文化靠近、迷恋、学习、适应和反思,到今天的重拾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经历了一个从阵痛、质疑、抛弃到自我拯救的过程。如今,国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这样的机构,分批确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样的举措,终于使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开始走出低谷、走出阴霾,进入了寻找自己、定位自己的全新的历史时期。可以想象,这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充满了无法预测的艰险与困境,就如同今天的皮影戏所面对的焦虑与坎坷。在新召开的 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胡锦涛总书记给我们指出了文化艺术发展的大政方针,也为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展示民族文化资源指明了方向, 因而,有鉴于此,具体到皮影如何保护、发展与复兴,我们 认为,走好如下几步应该是皮影戏走上高层次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
1、遵循皮影戏的演出方式,依照皮影戏的原有形式和艺术特点编排适应现代人审美和精神需求的精品剧目
皮影戏是一种集故事脚本、人物造型、音乐唱腔、表演技艺、声光电动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国务院公布了一批皮影戏保护项目,说明抢救、保护皮影戏已经列入国家的议事日程,受到了政府极大的重视,因而具体实施起来,就必须踏踏实实,不流于形式,使其不要因为我们的政绩工程而从消亡的边缘再走向新的消亡的边缘。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从适应现代人口味和创造经济效益这一角度看,我国传统的各流派皮影戏已经基本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因而仍寄希望由此而获得收益的团体和个人,都应扭转思路,唯以保护为当前要务才对,如果将这些应该送入博物馆的皮影戏只当作文物来发展皮影事业,是远远不够的。拿山西孝义来说,现已有皮影艺术博物馆,也出版了几本书,但这已成为过去,作为永远应该与时俱进、满足人民文化水平需要的文化产品来说,我们必须拿出被今天大众接受和认可的艺术品来。从故事编写、人物造型、音乐唱腔、表演技艺和声光电动五个方面进行传统的发扬和创新,才能使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不但得到很好的保护,还能成为当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
2、 纵向继承、横向学习,在保持当地皮影戏地域风貌和流派特点的同时,广为吸纳新鲜的、优秀的艺术因子
无论是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陕西华县老腔皮影戏,还是孝义碗碗腔皮影戏,都是小剧种,特色鲜明,各具风貌。由于它是综合艺术,必须综合继承自己原有的优秀艺术成份,再吸收其他优秀艺术成份,才能在保持自己个性特色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提高,才能使其立于不败之地。鲁迅先生说:“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因而我们在继承优秀的、典型的、传统的保留节目的同时,必须以保持自己的个性特色为推陈出新的基点。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团前两年花巨资排演了一个皮影戏《刘胡兰》,采用的剧本是省城的,人物造型是外地的,音乐唱腔也不是当地人喜爱的皮腔、碗碗腔,导演也请外界的,早年就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条失败的路子,事实上,此戏虽然获奖,但并未在当地传播开来,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喜欢,因而保持自己原有艺术精华的创新才是皮影戏能够继续在当地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则。
3、 各级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公平竞争的平台,为复兴皮影戏解除后顾之忧
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皮影戏共有13家,各地政府保护它、复兴它的历史使命义不容辞。孝义市政府为此拨出了专项经费,多次在各种场合下表明保护和传承与发展的决心,使孝义皮影戏从业者看到了全面保护和复兴的希望。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全国各地皮影戏所在城市的政府都在这样做,因而在此基础上,如何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不使其变相流失和浪费,防止任人唯亲、防止“打井埋坑”的恶性循环,才是政府今后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落到实处的事情。只有政府牵头,给予政策和经济支持的同时,设置公平竞争的平台,才能吸引更多有才有艺有德献身皮影艺术的人逐渐脱颖而出,保护和复兴上皮影戏才会有望。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借鉴目前各地举办的各种跟我学、讲座、比赛、擂台赛之类的节目,创办一些诸如“新皮影戏展演”、“传统优秀节目荟萃”等栏目,不仅能起到宣传作用,还能引发一些人的参与热情。把其它皮影团请进来,让自己的皮影团走出去,通过交流,不断提高技艺和演出水平,也能够恢复当地热爱皮影戏的群众基础,皮影戏的复兴当属有望。
4、尊重人才、尊重艺术规律,吸引和呼唤 对皮影艺术有较深切实践和研究的艺人、学者 参与到皮影戏的发展中来
乾隆时期,陕西华县有个叫李十三的进士,偏爱皮影戏,和当地几位举人一同参与了陕西皮影戏的改革,独创了碗碗腔,编创了符合群众口味、贴近生活的“十大本”皮影戏,将纸窗改进为纱窗,皮影人物因此而玲珑剔透,更加漂亮,大布景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新的享受,因而更受老百姓欢迎。这一系列改革,使得流传于当时的“老腔”、“时腔”、“道情”、“秦腔”等戏种都得到了重大的改进和提高,使陕西皮影戏得到了全面的革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不仅使华县皮影戏在陕西繁荣昌盛,也传播辐射到了山西、甘肃、宁夏以及全国各地,使陕西皮影戏名声远扬,泽被后世几百年。正是李十三等一批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的直接参与,使中国皮影产生了飞跃性发展的辉煌时期。
当今国内皮影界的现状还处在复苏、挖掘、抢救和保护的初级阶段,老艺人老了,新艺人尚未传承过来,部分教授级的高层次文化人,如魏力群、江玉祥等学者仍处于初步的整理和研究阶段;也没有听说有多少高层次文化人,如学习民间艺术的高校学生、戏曲研究所的专业人士,甚至教授直接参与皮影戏的创新和发展中,可以想象,仅靠文化知识严重缺乏的老艺人,来适应当代欣赏水平日益提高的人民群众,不堪重任是毫无疑问的。如何能够扛起保护、改革、创新皮影的重任,文化素质较高且对皮影艺术有较深切研究的学者的介入,是不可或缺的。
5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各地皮影戏的发展现状,规划长期发展战略,促进皮影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这一论断为文艺界人士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任何一种艺术,如果没有理论研究的支撑,承继的基础就是薄弱和缺乏生命力的,孝义皮影戏之所以能够得以保护和传承下来,并成为中国皮影史上重要的流派,得益于学者多年的潜心研究和研究成果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同样的,在各流派皮影戏传承人中,哪个流派的传承人能够兼具艺人与学者的素质,或者既有传统艺人又有学者参与,哪个流派的皮影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就会大些,这是与参与皮影事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成正比的。因此,理论研究对于皮影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实践中,同是经常性地到各地举办一些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通过参观各地皮影戏和与各地基层从业者的交流,发现和指导各地皮影保护发展创新中的不足之处,使之少走弯路,尽快复兴,走出自己的路来。
6、以人民群众的喜好和需求作为检验皮影戏演出成败的市场标准,适当融入现代科技手段,丰富表演形式和内容,积极培育市场和观众
就皮影戏演出而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这 是 不容置疑,非常明确的。以人民群众的喜好和需求作为是检验皮影戏演出成败的市场标准。群众不买票看戏,你就要研究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提高,当然皮影戏是小剧种,各个流派地域性很强,让它承担大剧种的任务,无疑承担不起,如孝义皮影戏自古有“开紧八慢九消停”的民谣,意思是皮影团是十来八个人就能操作表演了的事,人员少,开支少,生存的可能性就大。如一味地求大求洋,担负大任务,失败的机率也就大。我们也不能只为了调演、获奖而演,这样只会失去群众,走上外热内冷,必然消亡的路子。
因而发挥皮影小、演员少、转换快、暗箱表演、灵活掌握等特点,就会容易被群众欢迎和接受。同时,皮影戏还要发挥在舞台上真人演出做不到位的特点,如上天入地、神鬼变化等,再加上声光电动的广泛应用,在一些不大的客厅、会议室、居家小院等就可上演。如此,皮影戏就可以尽量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大剧团做不到的,培养起自己的观众群。 当然,我们也要深知一点,只有成为真正艺术品的皮影戏才能获得有所收益,或者是我们付出了很多,仍然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根据孝义木偶皮影影视基地对外接受定单的趋势和走向看,如果传统皮影戏不加入现代动漫与其他技术手段的参与改造,是很难完成市场需求的, 因为皮影戏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走到今天,如果不能使它在面对观众的形式上焕然一新,它的命运就只有凋落。
就皮影的造型艺术而言,它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非常优美的可独自存在的工艺美术品特征,因而皮影收藏热的增温已经使中国皮影大量向海外流失,就目前收藏皮影的人士来看,仍以外国人为主,很多国家和个人收藏有中国皮影,在美国有二十多家博物馆、图书馆收藏有中国皮影,在法国、德国都有专门陈列中国皮影的陈列馆,因而开发皮影造型艺术品与工艺品市场,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制作力度和扩大皮影制作队伍,使皮影造型艺术在国内外形成规模和市场,应该是中国皮影得以保护和输出的一种思路。
在造型艺术的创新上,孝义的侯丕烈早在十几年前就开拓了非操作表演只用于欣赏的皮雕艺术,并屡屡获奖,现在国内也有一些美术类院校的学生运用皮影的造型特色进行美术创作,这些都为皮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皮影这种造型艺术,如果能够让更多的美术人才参与到皮影造型的研究上,根据现代人的需要创造一些新的适应大众欣赏口味的皮影,同时制作一些作为家居装饰与典雅生活情趣的皮雕艺术品,市场空间还是有的。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仅从事造型设计的人才匮乏,专事雕刻的技术人员也同样缺乏,基本上停留在只传承、未开发的初级阶段,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与皮影相关的职业,对皮影、皮雕市场的潜力没有信心,因而如何形成规模性的生产线还待有关部门进行扶持性的开发和有远见的文化产业经销商去一试身手。
无论怎样方式的保护与创新,无论是皮影戏演出市场的开拓,还是皮影皮雕工艺品的开发,我们都应该树立皮影一定要走出国门的信心。皮影戏源于中国,发展也最为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外专家学者认为:皮影戏是屏幕上能动的艺术,是电影电视的鼻祖,只要皮影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就会有它存在和生长的空间。我们相信,只要顺应皮影戏的艺术规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它与当下人民群众文化的需要和品味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皮影的保护与复兴就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对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上,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皮影,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前途似景,但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