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皮影一直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深爱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我们的民间文化在举步维艰地行进着,如果没有像冯骥才先生这样的有远见卓识的有为之士大声呼吁和奔走保护着,如果没有外国人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喜爱与迷恋,不仅很多传统文化会丢失遗落,就是丢失了也不会觉得可惜。中国皮影虽然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保护、发掘和开发,但从中国目前多种娱乐方式、多样艺术形式并存和皮影本身制作表演和地域特征等方面所带来的局限性上看,它目前的处境仍然令人担忧。最为迫切的是传承人缺乏和如何传承的问题。
2007年10月,泰山皮影传承人范正安全国招徒。据说发起这事是因为范正安的师傅在临终前给范正安交待了一项任务:“泰山皮影到我这,可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到你这代能不能传得下去?你要传不下去,就等于对不住我。”泰山皮影戏后继无人的事实在全国范围内引起重视。 5 来自中国民间艺术中心网站上的《辽宁瓦房店:复州皮影戏开锣重唱》的新闻报导中,复州皮影戏义和班班主宋国超心中充满了忧虑,他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后继无人,皮影戏面临失传的危险。我愿意把我全部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任何一个爱皮影的人。”其情其景真是悲凉,让人沉痛不已。
形成于元末明初,唱腔以汉腔、楚腔、秦腔和川腔为主,也含江汉平原民间小调,曾风行于潜江、天门和仙桃一带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同样也面临生存困难之境。来自《楚天都市报》 2006 年 7 月 12 日一篇《 上保护名录后继乏人 江汉平原皮影戏面临绝境 》一文中提到缺乏传承人的问题时,潜江市演唱皮影戏的民间艺人“郭格”和“汤格”皮影的传承人刘年华一脸愁容的对记者说:“江汉平原皮影戏及皮影雕刻艺术,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我怕我们这代人去了,皮影艺术也去了。”虽然江汉平原皮影戏已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却并没有使之生存环境有所变化,现在整个潜江市从事皮影戏演唱的艺人不过七八位,且分散在各地。在潜江城区,至今没有一处可以供皮影戏演出的场地,从事雕刻皮影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为不使这门宝贵的艺术失传,刘年华只好在家里言传身教,让自己的女儿跟他学艺。
陕西华县的著名皮影老艺人潘京乐曾经参与过张艺谋拍摄的影片《活着》,这是他至今自认为最为光荣的一件事情,虽然在此之后,收到一些徒弟,也承揽乡村红白喜事的皮影演出,但他仍然不无遗憾和痛心地落泪了:“不行了,这帮年轻人干不成了,就是我能唱,也没人能配合我了。” 6
华阴老腔皮影戏也是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种,2007年2月,老腔的一批老艺人因参与了人艺的话剧《白鹿原》的演出而唱响大江南北,为大众所知,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全程追踪拍摄了这些老艺人参与演出的过程,使我们看到了华阴老腔的风采,而今,演出结束已半年之久的他们,虽然有时还会应邀请出外演出,但仍然面临着缺乏传承人的尴尬。
百度百科词条上介绍, 冀南皮影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时至今日却陷入十分尴尬的生存境地,大多数皮影艺人年事已高无法演唱,中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很少,影戏箱也越来越少,有的班社只留下道具,而艺人已经没有了。据在冀南6个县的统计,现在尚可演出的皮影戏班社已由解放初期的100多个减少至10余个,皮影艺人由过去的近千人减少到100余人,演出剧目从过去的200多个减少到30多个,而且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演出范围越来越小。传统的皮影表演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其唱腔、口传剧目、雕制方法等,几乎面临失传。
四川阆中市川北皮影七代传人王彪在他的祖父——川派著名皮影艺人王文锟去世后,于2004年由政府牵头回乡接班,如今在杜家客栈从事皮影表演并收授门徒,尽管如此,他仍然表情凝重而哀伤地说:“我很想挽救,但靠自己不行。”
唐山皮影与环县道情皮影属皮影里目前发展状况最好的,但“唐山皮影戏的传承不容乐观,唐山皮影戏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如同‘风中之烛’岌岌可危” 7 。 曾在世界各地引起巨大反响的唐山皮影剧团 , 在2007年1月1 - 7日期间 应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之邀 专程 进 京演出 目前国内最大的皮影戏《观世音传奇》 时, 遭到了北京观众的冷落 ,票房十分惨淡。甘肃环县的道情皮影作为试点,“虽然由于地理条件与生活状况的特殊,道情皮影这一艺术形态尚未彻底‘泯灭’,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道情皮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8
同样的云梦皮影戏,虽然有以秦礼刚为代表,在近30年中天天开馆表演皮影戏的业绩,并应邀走进了大专院校、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福州中国皮影文物展、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国际皮影周汇演和进京上中华世纪坛为我国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展演,都载誉而归,使云梦皮影戏名声大震,但仍然不能扭转象《湖北日报》所刊《盛名之下的忧思》和《北京青年周刊》刊载的《皮影戏,渐行渐远的民间艺术》之预言。 9 票价常年维持在每张1元,仅仅能够保证温饱,多次应邀出国演出都因经费缺乏而被迫放弃。
中国的皮影戏,除了少部分被政府重视起来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多数处于刚刚意识到和准备启动和尚未启动实施保护阶段,没有年轻人来传承和缺乏资金用于剧目创新、对外演出,是制约皮影戏制作精品剧作的主要因素。而已经保护得相对完善的皮影戏,又走在盲目求新求异,求名图大,缺乏科学规划和发展的路子上。与之相应的还有一些地方为获奖和参加活动组织排演的节目,往往很少考虑观众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这种缺乏科学指导观的保护和发展,反而加速了皮影戏的萧条和消亡,即劳民伤财,又使人们对皮影戏的发展和复兴产生怀疑。种种原因,使得中国皮影戏名声远播却生存困难,因而它并不如我们所看听到的那样红红火火。它和所有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面临着外热内冷的尴尬之境,如何解决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皮影戏能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