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欣赏、阅读甚至写作之中,铺天盖地的博客就是地地道道的写作。思想与审美成了社会日常行为,文化的民主化涵养着精英文化或称高雅文化。 对于这种显著变化,城市的大众传媒似乎比较迟钝,尤其是报纸。比如对这次文艺复兴艺术展,本应有深度的报道与深入的评论,本应在更多的版面与时段请艺术史家与美术评论家发言,使其变成一个重要的城市话题,但媒体似乎只是当成一件新鲜事来处理了。这样处理是不够的,对这样重要的文化事件不加重视是不对的。当然社会开放了,我们对外来文化也见多了,但包括达·芬奇绘画在内的这么多伟大作品移展北京,意义还是大不一样。这是北京一次非常独特的文化经验,应对其有足够的珍惜、流连与体味,使市民通过亲炙这些青史垂名的艺术品而拓展精神生活和情感,同时也丰富北京的文化内涵乃至城市气质。这就需要媒体的引导与营造,把广大市民已经自发参与的审美活动提升为城市的公共事件,并使市民能充分分享专家的理解与赏析。媒体却未能做到这一点。 这本来应是媒体的责任。媒体是维系城市共同体的纽带,也是城市文化生活有力的组织者。在某种意义上,媒体就是市民精神与情感的塑造者,它制造了城市的“场”,并在每天的告知与抚慰中培养市民对城市的家园感。媒体还有设置议程的功能,只有它把艺术展设置为重要事件,其重要性才能被市民普遍理解,市民自发的欣赏热情才能变成自觉。特别是报纸。或许是由于对字纸的传统敬畏,尽管电视与网络如此爆炸,人们还是倾向于把报纸看成主流的象征与文化的标准,全世界皆然。所以报纸要格外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使命。
![报纸读者人群分析 分析报纸容纳多少文化](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275731747757.jpeg)
我理解报纸之所以不愿多容纳文化,大概是担心如此会失去读者。这还是传统“都市报”的思路,殊不知都市中最有购买力的白领人群已今非昔比,仅仅靠捕风捉影的星闻、添油加醋的时尚和猎奇性的新闻报道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对艺术的需求已不是“娱乐版”所能对付的了,他们读书的冲动也不能仅靠“读图”去搪塞。都市报至少是一部分都市报恐怕得更严肃、更主流也即是更成熟一些了。新闻报道与评论要增加深度,文化评论与书评要扩大版面:总之报纸的文化水准应有所提高。这将会形成与读者的良性互动:读者提升报纸,报纸也反过来提升读者,遂使社会的文化水准得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