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机构和学者综述



我国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介绍西方研究成果开始的,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快由单纯评介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和研究方法转向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证研究上来。《中国技术创新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八五”重大项目,自1989年以来,基于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科学学、技术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文化学、行为生态学、未来学等学科视角的技术创新研究逐步地展开和深化。研究技术创新理论的领先学术机构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统计局、哈尔滨工程大学、河北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南开大学、山西大学等。从创新理论研究的一些视角观察,可以了解到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部分知名学者如下: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我国对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京大学经济系厉以宁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才开始逐渐地从介绍西方的技术创新模型到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理论、模型。

  傅家骥,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荣退教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傅家骥是我国50年代留苏的副博士,是我国技术经济学科的三个学派之一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早期的开拓者和持续推动者之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技术创新理论”、“中国特色的设备更新理论”、“中国特色的技术改造理论与方法”。主编《技术创新学》。

  陈昌曙,教授,“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生导师。历任东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80年代初起倡导技术哲学研究,与他人合著《论技术》、《科学技术论》,主著《技术哲学引论》、《技术选择论》、《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主编了《科学方法论丛书》、《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担任《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编委及分学科主编。

许庆瑞,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二十多年来,结合国外现代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的传统的管理科学领域进行更新、发展和开拓。第一至四届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国际会议(ISMOT)主席。主要科研成果是:《技术创新与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与持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的组合理论与方法研究》、《技术扩散的模式与速度》、《技术创新模式》、《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技术能力增长机理与途径研究》等。

  郑绍濂,教授,管理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组召集人。主编、撰写有《经济管理大系---管理方法卷》、《科技经济学》、《高新技术管理》等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40余篇。

  柳卸林,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的管理,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主要成果:《技术创新经济学》,《21世纪中国技术创新系统的管理》,《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系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系列)》。在国外一流杂志等上发表论文6篇,英文专著一部,由英国EdwardElgar社2003年出版。

  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京文院士曾主持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论证。曾担任三峡工程论证综合经济评价专家组副组长、南水北调工程论证综合组负责人、京沪高速铁路论证技术经济组组长。主持了国家重大课题《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1996-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预测》、《1998-2050年中国经济发展与预测》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并主持了国家“863”重大攻关课题《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长大干线适用性一宏观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工作。出版了《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科技富国论》等专著36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学奖和省部级奖。

  吴贵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从事科研的主要领域有: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技术改造项目评价方法、企业设备更新改造规划、技术创新理论、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企业技术管理等。在国内较早创立“技术管理”学科方向及教程。

方新,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科技战略与科技政策研究。于1997年撰写了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创建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报告。近年来,方新主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究,与其他学者主编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案例》、《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创新改变世界:18位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故事》等著作。

  金周英,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创新和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软技术、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成果:《软技术----创新的空间和实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中、美、日生产率比较研究》,《技术经济手册:理论方法卷》(合编)。

  武春友,教授,曾先后任大连理工大学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大连理工大学生态规划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生态规划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科研项目及成果:技术创新扩散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课题子课题,策划、主持。主编的著作:《技术创新扩散》、《技术经济学》。

  刘鹤,研究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起草组成员,工作班子主要负责人之一。长期在国家计委工业综合局、政策研究室、长期规划司等部门工作,参与多次五年计划的制定工作,主持制定若干国家产业政策。研究领域及学术成果:1984年以来,发表了80万余字的论文,著有《中国产业政策的决策》。

  吴季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曾任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技术经济学博士。出版有《知识经济》、《循环经济》、《新循环经济学》、《21世纪社会的新细胞--科技工业园区》等多部专著,总结和发展了科技园区的三元理论,提出了新循环经济学。长期以来,为科技园区、知识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推介和推动工作。1995年任第4届世界科技工业园区大会副主席。2000年所著《知识经济》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独著第三名)。

  孙海鹰,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现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曾任陕西省科技厅厅长。200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担任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区域科技发展研究专题组组长。曾在科学技术引导带动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知识经济、创新思维与企业管理、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等方面有多部著作和多篇论文出版和发表。连燕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评估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科技评估、国家创新系统、技术创新政策、企业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参加过国家"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研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技术创新规划、国家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国家"十一五"军转民科技开发规划等规划研究。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首钢集团、太钢集团、兵器装备集团、红塔集团、平煤集团、新飞公司、燕京啤酒、北汽福田等许多著名企业进行过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诊断分析和咨询。

  史清琪,女,研究员,博导,现任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著作:《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理论与实践》、《技术进步管理工程上卷――评价技术进步的理论与方法实践》、《技术进步管理工程下卷――推进技术进步的战略与政策规划》。主要专著:《加速煤炭工业技术进步政策措施研究》、《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市场经济与煤炭发展对策》。

  潘贻芳,博士,教授级高工,企业界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发表论文《钢铁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与策略》、《天津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创新管理论文及钢铁行业技术论文多篇等,专著:袁章福,潘贻芳编著,《炼钢氧枪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博士论文:《面向钢铁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方法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师:齐二石教授;20031201)。

  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国际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城市、产业、企业创新体系的构筑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在中国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证研究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专家学者,为推进中国的技术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城市、产业、企业创新研究领域;在战略、市畅信息、服务及管理创新系统以及集成创新、创新扩散、技术转移与预测、自主创新、创新科普等前沿创新研究和传播领域,有很多专家学者做出了开拓性的、探索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如冯之浚、石定寰、邓寿鹏、辜胜阻、孔德涌、蔡希贤、邓天佐、胡志坚、马驰、齐建国、汤世国、张凤、何传启、李健民、武夷山、王春法、远德玉、王大洲、关士续、刘震宇、赵黎明、冷晓明、王缉慈、黄鲁成、李廉水、陈伟、蔡捷、刘大椿、郭贵春、李宝山、张华胜、薛澜、慕玲、路风、魏中龙、薄启亮、黄恒学、李志军、黄静波、蓝海林、康凯、舒明武……等。国内研究机构有很多优秀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团队和专家学者如:清华大学高建、姜彦福、雷家骕、顾淑林、高旭东等;浙江大学陈劲、魏江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周寄中等;复旦大学张晖明、桑赓陶等;武汉大学邹薇等,大连理工大学戴大双、苏敬勤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管理学院张治河、胡树华等;内蒙古大学郭晓川、王锋正等。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刘友金博士是国内最早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的学者之一。武汉东湖高新区战略发展研究院刘进先的专著《企业技术中心研究》(2001年)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企业技术中心的专著……。还有很多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的无名英雄在为中国的技术创新研究事业默默地奉献。

 委托代理理论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机构和学者综述
  今天的技术创新已从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关系变化,从企业、产业和学校、研究院所、政府的关系变化,从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和从全球性的角度上展开研究和实践。我国正致力于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安全的战略性课题,只有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和创新理论人才,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只有把经济和科学技术有机地进行系统融合,才能大力推进国家的创新发展,创建创新型国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9150.html

更多阅读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 双重委托代理理论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李佳完全竞争的市场有一个重要的假定,即信息是完全的,不仅生产者对市场有关信息有着完全的了解,而且消费者对市场的各种信息也是完全了解的。这一假定是不符合现实的。在实践中,生产者也好,消费者也好,他们

激励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1·双因素理论及其运用既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离不开激励,那激励应从何处入手呢?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为我们指点了迷津。20世纪50年代,赫茨伯格研究发现,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是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Theory)之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与荷兰病

随着各行业分工的专业化,一方面,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权利了;另一方面,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有能力、有精力代理行使好委托的权利。因此,委托代理关系已经普遍流行于经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如

关于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今天看的是委托-代理理论,一大堆数学符号,推导看得我头昏眼花,大清早7点多酒在教室里安静地看了,累啊!~~在网上搜集了一下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一些东西,供大家参考。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

委托代理理论评述 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的理论评述

     一、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的背景、由来、趋势  工业革命已发展三百来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涌现,新科学技术代表着一个世界的生成,信息科学技术代表着知识社会的生成。社会正处在工业

声明:《委托代理理论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机构和学者综述》为网友痴情小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