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芯盒子”和其他若干“中国芯”让中国企业在被跨国巨头垄断CPU市场多少有了一丝底气,但产品工程化环节的差距却让“中国芯”陷入尴尬境地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产品又一次搅起了国人的希望。2006年11月27日,倍受嘱目的“龙芯盒子”宣布开始预购,初定销售定价1599元。据称该产品是采用龙芯2E处理器,不包括显示器和键盘鼠标。
但是“龙芯盒子”上市后,实际销售情况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尽管价格已经定在成本价之下,而且据说还有根据客户使用情况部分返款甚至全部返款等政策,可购买者仍然寥寥,进入了“叫好不叫座”的怪圈。消费者的典型反应是“不会购买、配置太低了,比PDA的配置高不了多少,什么都运行不了,能把WinXP跑起来就不错了,更别说上软件、玩游戏了”。
龙芯电脑面临的尴尬局面再次引发一个重大课题: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能否在市场上成功?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国家有关研究机构,都曾经寄希望于中国主流IT企业能够在核心技术方面大力支持一把。但是现实情况是,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几乎没有一件能够实现产业化。一个最突出的差距是产品工程化环节。
如果把芯片产品化简单化分为几个阶段:芯片原型设计、芯片原型样品、小批量工程化产品、到大批量工程化产品。用数字形象比喻的话,4个阶段的比重对应关系可以是1:10:100:1000。这个“比重”可以代表人力的投入,也可以代表财力的投入。换句话说,一个真正可以市场化的芯片主要用力点是在第三、第四环节。从国际芯片企业的实际运作来看,也是重点放在了后两点。比如,90%以上的技术创新、专利、技术KnowHow、商业秘密等都会集中在这两个环节。而我们的“中国芯”产品显然都是处于第三阶段的早期,就卡住了。
市场定位庞大
我们来观察一些具典型意义的“中国芯”:最早的“方舟”芯片定位在嵌入式,对应的系统产品是NC,产品的出路主要是在政府指定的领域与客户,并伴随大量政府补贴,主要销在中小学等教育领域。但随着政府支持的弱化,“方舟”负责人李德磊兴趣发生“转移”,声称不再做CPU方向;“众志”芯片与“方舟”的定位类似,“众志”计算机一直比较低调地在常州地区运作,但一直未获赢利;“龙芯”与前两者比,有些“另辟蹊径”,是RISC体系(非X86),采用MIPS操作系统,想避开与WinTel体系的正面冲突。“龙芯1”也是定在嵌入式,“龙芯2”是定在PC(台式与笔记本),“龙芯3”是定在服务器芯片,摆出了一副全面出击的架势;还有曾经名噪一时的“汉芯”芯片由于“技术剽窃”折戟。
而“中国芯”中迄今唯一成功的一个案例——中星微却与以上企业截然相反,它只专注于多媒体图像压缩解压缩领域,在这个很窄的领域反而占据了世界的主要市场份额。
产业链定位模糊
计算机领域的产业分工是很严格的。比如,英特尔是做CPU的。可是并不意味它不会做别的。为了保持在计算机领域内霸主地位,他们在电脑整机、服务器、各种零部件、系统软件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技术水准,但是他却并不参与这些方面的生产,这就是产业链上清晰的战略定位。
反观我们的“中国芯”们,在这方面却很模糊。“方舟”已经淡出江湖,“众志”在这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它不但做了芯片设计,还通过常州公司做整机生产,甚至还要做整体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产业跨度横穿整个产业链。这样做的理由是:必须打通所有环节,直接与最终客户接上头,否则无法保障芯片的出路。这种似是而非的理由把“众志”引上了歧途。
“龙芯”虽然没有横跨产业链,但也搞了一个“龙芯产业联盟”,但由于各方面技术不够成熟,使得衔接显得矛盾重重。
看来,无论是横跨产业链还是非横跨产业链模式,在目前中国自主芯片领域都是步履维艰。
产品质量难过关
“中国芯”的产品质量显然是通病。究其原因,主要发生在芯片核心程序(类似PC的BIOS)方面。这是芯片能否与周边设备(主板、内存、显卡、网卡、鼠标、键盘)顺畅通讯的关键所在。由于前述工程化原因,这恰恰是“中国芯”普遍的“死穴”。这就是造成系统无故死机、断网、死屏、无法打字等质量问题的源头。这些“永远”改不好的质量问题,极大地打击了用户使用“中国芯”电脑的信心。
笔者在常州考察“众志”电脑时,客户的意见是普遍的(100%),一些客户曾经非常支持“中国芯”电脑,但是无尽的质量问题使他们失去了信心。这些问题以现在所有“中国芯”单位的实力来说,应该是暂时无法逾越的难点。
“中国芯”出路何在?
分析“中国芯”现状的结果或许有些令人沮丧。但这又的确是严酷的市场现实。
“中国芯”的一个价值点是对国际垄断厂商产品价格形成一定制约,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产量实在太小了,还远远形成不了威胁。我们看到,对英特尔能形成威胁的目前只有AMD,连第三大CPU厂商威盛都无法威胁到Intel的霸主地位,因为它的市场份额还不到5%。
政府的支持“中国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政府的支持力度真正落到实处,“中国芯”电脑有可能在一些特殊领域形成小的突破,如政府、军队、教育等。但是这种支持力度应该与对TD-SCDMA标准的支持力度相仿才有可能实现。比如,配合政府的一些战略性举措,如电子政务、西部教育、税控机等领域,从“边角”做起,切忌在大城市的成熟市场上与主流产品正面竞争。
在市场定位问题上,最近威盛的动向很值得关注,它似乎渡过了多年的“衰落期”,开始寻求在新型移动电脑(手机电脑)方面的突破,他们对这个新方向充满信心。“中国芯”也可以从这种角度考虑定位问题,或许这正是形成突破的希望所在。
除了“立大志”,还必须要从长远方面做技术储备,特别是人才的储备,惟其如此才可能诞生真正在市场上立足的“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