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很清楚,没有了宗庆后的娃哈哈,就不再是娃哈哈了;而达能肯定不想看到重蹈乐百氏的覆辙。 宗庆后:与虎谋皮 达能对于娃哈哈的争夺战,宗庆后终于沉默了。相较于之前宗庆后高调出现在媒体面前,痛斥达能的无耻。并且深深后悔十年前那一纸合同,让宗庆后一手拉扯大的娃哈哈落入外人之手。aihuau.com 其实,谁都能理解宗庆后痛失娃哈哈的心情,无异于失去自己的亲生骨肉,宗庆后肯定是痛彻肺腑。无疑,宗庆后掉入了达能精心设计十年的圈套当中。如果说十年前,宗庆后没有意识到娃哈哈的品牌价值到底是多大,那么十年后,达能合理收购娃哈哈就是精心布置的棋局,终于到了收尾阶段。 宗庆后十年前下错的一子,十年后,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达能:暗渡陈仓 话还得从1996年说起。 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了五家公司,共同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当时,娃哈哈占到了49%的股份,达能与百富勤加起来占51%。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百富勤在境外将股权卖给了达能,使达能跃升到了51%的绝对控股地位。当时,达能立刻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的公司,但遭到了国家商标局的拒绝,因此后来双方改签了一份商标使用合同。 当时双方的合同条款中有这样一条,“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这一条款简单说,就是娃哈哈要使用自己的商标生产和销售产品,需要经过达能同意或者与其合资。”宗庆后说。因此这10年来,娃哈哈相继又与达能合资建立了39家合资公司,占目前娃哈哈集团公司下属公司总数的39%。 其实也正是这一条款导致宗庆后丧失了娃哈哈的绝对控制权,虽然双方的合资并不算太友好。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企业实力的迅速增强、产品营销网络的日渐健全和产品形象的深入人心,娃哈哈亟须通过规模扩张和跨地区设厂来扩大产能。然而在投资建厂等诸多问题上,达能却与娃哈哈意见相左。比如,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同时也为了完成企业产品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布局,娃哈哈的决策层希望能够参与到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革命老区、国家贫困区、三峡库区建设等项目中去。但达能因为顾虑这些地区的消费能力,不愿意进行投资。因为是合资方,达能不愿意投资,娃哈哈也不能自行投资,双方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就在此时,达能收购了当时娃哈哈最大的竞争对手乐百氏。这让宗庆后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不安,在意识到与达能的合作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甚至还限制了娃哈哈的发展之后,1999年,宗庆后和中方决策班子商量决定,由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公司出面,建立一批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 然而此举恰恰恰成为达能威胁娃哈哈的有力武器,达能以没有经过董事会同意,不能擅自使用娃哈哈的品牌为由,进一步掌控娃哈哈的品牌商标权。再加上乐百氏的事件,更让宗庆后忧心忡忡,他怕娃哈哈成为第二个乐百氏。 也正是此举,种下了今天达能收购娃哈哈的“因”。 娃哈哈:拼死较量 如果说十年前签订合同的时候,宗庆后是看中了达能雄厚的经济实力,想借势打造自己的娃哈哈帝国,那么螳螂捕蝉,没料到反被达能布局,陷入商标权之争。 目前娃哈哈的非合资资产高达56亿,年利率高达10.4亿元。如果达能完全收购娃哈哈,将造成事实上饮料行业的垄断。 从一个法律角度看,达能向娃哈哈提起诉讼,是一场胜棋。达能有理有据,当年的合同双方认可,根据中国的《合同法》相关规定,双方应共同遵守签定的条款,除非条款是非免责条款,或者触及国家利益,或者明显失衡,否则,合同有效。既然达能与娃哈哈的合同已签有十年之余,在合同有效的范围内,双方应遵守各自的义务,也享有各自的权利。达能在此基础上并未触犯法律。 宗庆后怒斥达能,本质上没有必要。如果没有达能,就没有今天的宗庆后,宗庆后也不可能利用达能的资金发展壮大自己。据达能聘请的知识产权代理公司调查,从2001年到2006年期间,集团共授予87家企业“娃哈哈”商标使用权,而达能与娃哈哈的合资公司总数仅为39家。 与此同时,在仍属于国有控股的娃哈哈集团之外,宗庆后及其家人又开始以离岸控股(注册于维京群岛)的方式建立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家族企业”。 这一情况自然引起了达能集团的高度警惕。2005年,达能亚太区新总裁范易谋到任后,便立即开始着手做两件事:一是从当年6月开始对娃哈哈相关企业全面查账;二是2005年10月与娃哈哈集团再度签订《商标使用合同》的修订协议。 协议中规定娃哈哈商标只能授予两类非合资公司使用:一是与合资公司有加工协议的企业;二是经营不同产品的非竞争性企业(服装、化妆品等)。
![宗庆后:与虎谋皮](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283924019177.jpeg)
达能似乎希望通过这一协议,在接受部分“既成事实”的情况下,限制其他非合资企业的衍生。在这些受限制的企业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宗氏企业”。 对于娃哈哈,宗庆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达能想当然把宗庆后定位于“保姆”的角色。结果:保姆想变成主人。宗庆后把娃哈哈当成自己的孩子,虽然当保姆当了二十几年,但是宗庆后有理由相信,他是理所当然的父亲。 宗庆后向媒体表示,另起炉灶。这对达能也是重磅炸弹,失去了宗庆后的娃哈哈,就不是娃哈哈了,达能的所有投资将化为泡影。达能公开表示:发出公开信是为了给之前娃哈哈员工和经销商们的公开信一个回应,达能认为应该让他们了解到达能的态度,也希望能够再一次表达达能愿意与宗先生坐下来商谈的想法。 在此事件中,达能表现出积极解决的态度。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一再声称要以最好的方式解决娃哈哈事件。达能进入中国市场十几年,终于明白,中国这个市场不是仅仅依靠常规的市场操作手段,就能达到目的。失去了宗庆后,娃哈哈就不再是娃哈哈。达能虽然在法律上无懈可击,范易谋心里明白,与娃哈哈一役,赢家并不一定是达能。范易谋表现高姿态显得“和蔼可亲”,但宗庆后在此次较量也并未失掉先手。 两会期间,作为人大代表的宗庆后已经提出《关于立法限制外资通过并购垄断我国各个行业维护经济安全的建议》。宗庆后此举不难看出,娃哈哈事件引发了一些反思,不论是从民族感情的层面还是个人感情的层面。 但是,为什么只有在中国,这种外资并购事件,才会被提上一个法律的高度? ···转自大食品杂志07年5月号,转载请注明出处!